學達書庫 > 托爾·海雅達爾 > 綠色安息日 | 上頁 下頁
第十六章 永恆不朽的安息日(6)


  答案是:人類一定要最後出現。因為在進化階梯上的所有生命形態,從單細胞浮游生物到兩條腿的類人猿,都必須爬在人類前面。所以,人類是創造出來的,但需要經過進化。

  但是,進化並不像創造那樣具有創造力,它是一種需要長時間的漸進式創造。進化需要一股推力才能展開,並且要得到引導,而非純粹靠運氣就能借著活的物種產生結果。人類有一種能力,可以把承接自這世上的各種元素,加以切割與重組。而在人類出現之前,則需要一種超凡的力量,才能讓細微的生物世界運轉,讓原子在進化之路上發揮功能,從土地和水裡原本沒有生命力的染色體,轉變為人類來源的生物體。進化與創造之間的爭論,只不過是人類被文字愚弄的無謂爭執。我們不能排除創造力,辯稱進化是自行發展出來的。在動物可看到人類長相之前的前人類時代,一定有些東西比原始人聰明,而且能夠進化成人腦。

  科學界一直無法為進化背後那種看不見的自然力量命名,而古老的記錄者則稱之為「上帝」。科學家四處尋找某種看不見的構成力量,因為到處都有生命,最後,他們找到「基因」。科學界發現,在每個基因之中,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引導進化和生命的構成。基因小得讓人難以置信,不可能像神話所形容的——有足夠的空間讓一個長鬍子的人躲在其中。然而,這世界的基因數量無窮無盡,它們的力量一直存在于成長與活動的生物中。在所有生命裡,古代思想家把加諸生物之上的力量,稱為「上帝的靈力」。當代學者則發現一種無形的力量,能讓基因執行自己的任務。如果優先考慮古思想家的語彙,那麼,「上帝」意即雖看不見卻能讓生命棲息並引導生命力量之人。

  上個世紀,達爾文用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把科學界從僵持不下的局面中帶出來。但是,從來沒有一位科學界的先驅,受到神職人員如此不公平的指控,而理論也遭到同僚錯誤地引用。達爾文並不是無神論者,也沒有宣稱已經證實自己的觀點,他只是試圖解釋物種的起源,把這觀點當成一套理論發表。他也是第一個提出抗辯的人。

  達爾文的理論認為,物種並不是被各自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其他物種衍生而來。在力求生存的奮鬥過程中,只有適應能力最好的物種才能存活下來。這種物競天擇將造成自然的進化,即所謂的「適者生存」。

  就像所有思索過生命起源的人一樣,達爾文也曾因為所有的長頸鹿都有長度相同的脖子、所有的大象都有長度相同的鼻子,而感到困惑不已。這兩種動物的祖先在進化的年代裡,脖子和鼻子都比今天來得短,它們到底發生過什麼事呢?樹木的樹葉因地面高度而各有不同,長頸鹿的脖子和大象的鼻子,必定各有一套適應環境的獨立測量標準。這些在進化過程中數量龐大,且必然居於主導地位的過渡性物種,到底曾經發生過什麼事呢?

  達爾文決定以化石與古生物學互相參照研究。如果數目眾多的物種,曾經在同一時間展開生命,他寫道:「這事實對進化論來說,將是一種噩運。」

  他用自己的理論進行測試。他發現,在最深的化石岩層中,物種的整個族群曾經同時出現過。這發現使達爾文坦承:「目前的狀況還是令人費解,卻被別人當成強而有力的辯證,和我此時所思考的觀點相互抗衡。」

  他再一次提出質疑:「接下來,為何無法證明所有的地質和岩層充滿間接關聯呢?無疑地,地質並未透露出漸進的有機連鎖反應。這一點,或許是最明顯而嚴厲的抗辯,可以反對我的這項理論。」

  達爾文看到了問題所在,卻未宣佈能解答問題。他明白,自己的理論無法解答所有與自然的創造有關的問題。假設人的眼睛經由進化而形成,達爾文寫道:「我似乎可以坦然承認,那是極度荒唐且不合理的事。」

  如果任何一隻眼睛可以在盲目的獸類身上進化出來,那麼,達爾文將是第一個認識到進化論需要加以調整修正的人。某種獸類如果生來就有不完美的眼睛,那麼它就是殘障的,將無法在適者生存的鬥爭中生存下來。

  當代科學家已經發現,十億年前,地球上突然出現種類繁多且極為複雜的海綿、三葉蟲與水母。有些已經絕種的三葉蟲,比起後來還活著的近親,具備更複雜且更能發揮作用的眼睛。

  適者生存並不能解釋眼睛的起源,當然也無法解釋早期三葉蟲的眼睛從何而來。它們已經絕種了,相反地,眼睛功能較差的物種卻生存了下來。在視覺之前出現的是什麼呢?沒有眼睛,就沒有視覺,一定要先有視覺的觀念,才會發展出眼睛。

  如果人類是從遠古人猿進化而來,為什麼人與人猿之間不明的聯繫會消失,而人猿卻沒有消失呢?如今世上還有人猿,也有人類,但是,從化石、肌肉或血液的分析得知,人類與人猿之間的不明關聯已經消失了。如果可以證明,人猿比介於人類與人猿之間的不明關聯更適合生存,那麼,進化為何是由「適者生存」的法則所引發呢?

  是不是進化過程中出現了跳躍?進化是一階階向上進行,而非沿著一條平順的斜坡向上嗎?果真如此,那麼,達爾文的理論方向是正確的,只是速度不對。女性子宮裡的進化速度太快了,從一個受精的細胞經過所有進化的階梯,再變成一個完整的人類,只需要九個月的時間。或許當初物種的成形時期進化速度並不規律。如果進化是經過週期性的突變而產生,但步伐並不平均,那麼接下來,適應的物種、更適應的物種與最適應的物種,應該都能一起存活下來。每一種物種都填補了自然環境所留下來的空缺,也都是最能適應環境的物種,彼此之間能發揮最完美的互動。

  當鳥類開始飛離海洋,獸類開始爬上海岸,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存在更加必要。它們是氧氣的第一位製造者,沒有它們的大量出現,地球就不會有空氣。當第一塊陸地從海中升起時,地球上並沒有可讓生物適應的大氣層,只有一些致命的毒性氣體環繞著。當時,水面上要出現生命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海洋中的數十億細微的植物性細胞,製造出大量的氧氣,從海中升上來,和一氧化碳與其他氣體混合成空氣;而廣大的海洋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結合在一起,數量比在陸地形成綠地的巨大羊齒植物還多,開始為生物登上陸地鋪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