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大江健三郎 > 被偷換的孩子 | 上頁 下頁
三十五


  從那以後一年過去了,又是一個冬夜。到書房來叫古義人起床的千樫把吾良自殺的消息

  告訴了他。於是,古義人發現夢幻般的三角形的端點現在只剩下自己一個了。

  二十多歲開始步入小說家生活的古義人,在寫小說的第二十五個年頭,發現自己面前出現了一個很大的關口,它不是朝向未來敞開的,而是從過去積澱而成的……如果把前半生對折的話,大約是當小說家以前和以後相重合的時期。

  二十五年來,作為小說家的古義人——除去沒有有意識地思考過怎麼寫這個問題的最初幾年外——一直是將寫什麼和怎麼寫看做互相纏繞的兩條藤蔓,仿佛解開這藤蔓即是寫作似的寫到了今天。

  漸漸的,關於寫作的意識過於肥大,開始妨礙新的寫作了。陷入困境的古義人為了繼續寫下去,發明了消解苦惱的方法。怎麼寫實際上在開始寫之前並沒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說,在茫然找定了目標的階段,便馬上著手寫作,否則就總也開始不了。

  在此基礎上,一行一行地修改所寫的東西,就確立了怎麼寫。把已經寫好的東西這樣加以確認時,再探究寫什麼的問題,就不會像是往漆黑的水面上撒網那樣盲目了……就這樣,古義人才又重新寫作下去。

  簧先生請古義人寫歌劇素材小說時,古義人下了決心。這回一定要弄清楚怎麼寫之後再動筆。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這一次有關寫什麼的問題已經確定了下來。古義人想要寫關於十七歲時經歷的事件。在十七歲以後的生活中,他不回憶起那件事的日子屈指可數。特別是古義人大學畢業後,和吾良的妹妹結婚前後,為了不想起那件事而思考別的事情,成了他思考的惟一動機。然而古義人迄今為止從未將那次體驗寫進小說過。

  這也是古義人有意識的選擇。古義人在頭腦裡已做好一切準備,時時保持著從正面去寫的意識。在結束作為小說家的人生之前,自己怎麼能不寫寫那件事呢?這麼一想,才發覺這說明自己正是為了寫那件事而成為小說家的。

  吾良曾經說過,自己當導演就是為了將來把那件事作為主題,拍攝出長長的全景電影,這引起了古義人強烈的共鳴。

  此外,簧先生跟古義人說,要他寫作為歌劇素材的故事時,古義人為終於等到了寫那件事的機會而感到興奮。不僅如此,古義人還給好久沒見面的吾良打電話,告訴了他自己的決心。吾良雖然不是那種輕易談起那件事的性格,但古義人相信當時吾良也一定在心裡暗下決心要拍出有關那件事的電影。

  現在古義人又有了新的證明,即吾良寄來的為田龜錄製的最初的三十盤錄音帶時,正是在簧先生剛剛去世之後。仿佛吾良一邊等待著古義人為簧先生的歌劇而寫的小說,同時自己開始籌拍電影,似乎現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也許吾良的意思是,今後將不得不由自己取代簧先生沖在前面,督促古義人執筆寫作。而現在吾良也去了那邊。和田龜割斷聯繫的柏林生活,使古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寥。

  古義人在柏林的最後一周,柏林自由大學的講座已經全部結束,所以有空去前東柏林聽康紮爾特的《宗教曲四部作》。

  交響樂以其最大的音量使細微的扭曲都得到了迴響。壯麗而厚實的音樂廳吸納了這些音響。合唱團的最強音證明了勝於管弦樂的人類聲音之偉大,與整個宇宙匹敵的音樂構造真實地存在於這聲音之中。就像神之子的玩具那樣,時而顯示了可愛的整齊劃一……古義人任思緒馳騁著。

  儘管古義人想寫出像剛才那些歌詞般的文章來,可又覺得那是自己的能力所不及的。而且簧先生已經作古,這是無法彌補的,但是古義人夢想著,在不久的將來,自己也去世之前,正視簧先生以及吾良都已不在了的現實,勇敢地正面向那件事挑戰。那樣的話,自己不就有可能寫出人一生中只能獲得一次的詞語了嗎?這固然是陶醉於威爾第①的音樂而出現的夢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