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村上春樹 > 雨天炎天 | 上頁 下頁
二十四


  土耳其篇
  第04章 黑海

  Karadeniz——如字面所示,土耳其語意思即「黑色的海」。同愛琴海被稱為「白色的海」相反,黑海反正就是「黑色的海」。

  至於為什麼稱之為黑色的海,實際到那裡一看就明白了——在所有意義上都是黑色的海。那裡沒有光燦燦傾瀉在地中海那樣的陽光。我們去時雖然九月剛剛過半,但已滿目秋光。那種光美麗動人、晶瑩澄澈,卻又怡靜溫和,無需戴太陽鏡。

  不僅光,海本身也溫和怡靜。無波無浪,較之海,看上去更像巨大的湖。海岸沒有堪稱沙灘的沙灘,有的只是鋪滿黑色小石礫的海岸線。海岸沒有水聲,海水躡手躡腳地趕來。每當漁船通過遠處,海面便像突然想起似的輕輕搖顫一下,很快歸於靜止,紋絲不動。水是透明的,不存在愛琴海那種眩目耀眼的豔藍,僅僅透明而已。黑石礫海灘仿佛被那透明拽進透明的底部沉潛其中,不知不覺消失於映在水面的光照中。

  在我們轉過的地方之中,這裡是面部表情最為柔和的土耳其。沒有安納托利亞東部的激昂,沒有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的西歐式喧鬧,沒有色雷斯的單調。秋光靜靜降臨那裡,人們在田裡三三兩兩采煙葉。他們和她們——其實女性更多——被卡車拉來田裡,晚上白月浮上天空的時候再乘卡車返回村子。我們揮手,她們也揮手。她們都身穿類似日本農村婦女幹活時穿的裙褲那樣的五顏六色細花長褲,頭上包著頭巾。

  翻閱任何一種導遊指南,黑海地區都必然放在末尾,記述也最少。歷史遺跡也少於其他地區,有也不顯眼。夏天短,一年四季兩天就一場雨,作為海濱度假區來開發也不適合。山咄咄逼人地伸向海面,地形多為崇山峻嶺,道路也跟不上。景致誠然無可挑剔,但行路頗需魄力,因此交通工具也不發達。除了特拉布宗,沒發現有魅力的城市,所以特意來此觀光的遊客為數不多。但是惟其如此,人們才表現得悠然自得,人情味也濃。以日本來說,大概類似山陽一帶。

  我們從伊斯坦布爾往東,在薩潘加湖前面的薩卡爾亞離開高速公路,進入黑海沿岸一個叫卡拉蘇的小鎮。這一帶路旁的城鎮都一個個小巧玲瓏,或者莫如說一颳風就能刮跑鄉間小鎮。我有事要往日本打電話,每有城鎮就停車在PTT(電話局)打國際長途,但一次也沒打通。我一說「請接國際電話」,馬上應道「NO」。到這種地方,不去很大的城鎮日本電話是接不通的。

  下一站是去阿馬斯拉。沿岸道路相當糟糕。熟悉土耳其情況的人曾告訴我黑海沿岸的道路極差,已經做了相應的精神準備,但情形還是出乎意料。接連都是山路且柏油路面不時中斷,這且不說,道路本身還整個消失不見。地圖上明明有線路記載,而實際上道路卻時不時中止其作為道路的存在,這很令人吃驚,而狼狽又大於吃驚。下車,查看車轍,估計是路面,然後再從人家後院和工廠用地上穿過。如此行駛一陣子,見路面又一下子冒了出來,於是舒了口氣,這回好了!可是這樣的反復相當佔用時間——一百二十公里竟花了兩個半小時。

  從伊斯坦布爾來到這種地方,不由切切實實感到原來這才是土耳其。倒不是落後不便的地方才像土耳其,只是置身此地之後終於對最初踏上土耳其時所感到的那種獨特空氣有了切膚之感。伊斯坦布爾當然也並非沒有如此情形,但那裡畢竟人太擠、車太多、車尾廢氣嗆人、噪音不絕於耳。我在伊斯坦布爾停了三天,轉了好多好多地方,但我甚至沒有停下腳步感覺空氣的時間。

  可是我剛剛踏上黑海地區,我覺得這裡已是另一天地。首先人的長相變了,眼睛充滿生機。我們每次通過村鎮,孩子們全都出來揮手。這一帶的孩子統統剃著光頭,很有些像戰爭剛結束時日本的情景。大概觀看過路車也是一種娛樂。我們也報以揮手。但後來累了,只是稍微抬一手,畢竟揮起來沒完。而到了第二天,就僅僅微笑一下,手都幾乎抬不起來了。不光孩子,大人們固然不揮手,但也都坐在路邊餐桌旁似看非看地悠悠然打量過路的汽車。停車問路,全都「嘩」一下子圍過來,爭先恐後地指點。實在是個悠閒地方。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