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車爾尼雪夫斯基 >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 | 上頁 下頁 |
十六 |
|
美感在它的鑒別力、敏感性和求全性或者所謂對完善的渴望上,也同樣有它的限度—一而且是頗為狹窄的限度。我們往後將有機會說明許多根本不算美的事物,事實上卻能夠滿足美感的要求。這裡我們只想指出來,就在藝術的領域內,美感在它的鑒別上實際是很寬容的。為了某一點長處,我們可以原諒一件藝術品的幾百個缺點;只要它們不是太不像話,我們甚至不去注意它們。舉出大部分羅馬的詩歌作品來作例子就足夠了。只有缺乏美感的人才會不懂得欣賞荷拉西、維吉爾、奧維德。但是,這些詩人有多少的弱點呀!老實說,他們所有的東西都無力,除了一點——語言的精美與思想的發展。內容不是完全欠缺,就是毫不足道;沒有獨創性;既不新鮮,也不純樸;在維吉爾和荷拉西的詩中,甚至幾乎完全看不出真誠和熱情。但是,即令批評將這一切短處指出來,也仍須加說一句:這些詩人已經把形式提到了高度的完美,單是這一點好處,已經足夠滿足我們的美感,足夠我們享受了。但是,所有這些詩人就是在形式的精美上也具有重大的缺點:奧維德和維吉爾幾乎總是拖得太長;荷拉西的頌詩也常常如此;這三個詩人都非常單調;他們的矯揉造作常常使人極感不快。不過沒有關係,那裡面仍然有些好處可供我們欣賞。和這些注重外形的精美的詩人完全相反的,我們可以舉出民間詩歌來做例子。不管它們原來的形式如何,民歌傳到我們今天幾乎總是歪曲了的、竄改了的,或破碎支離的;它們也非常單調;最後,所有的民歌手法都很機械,總是表露出一般的動機,沒有這種動機就不能展開它們的主題。但是民歌中有很多新鮮和純樸的地方,而這就足夠供我們的美感來欣賞民間詩歌了。 總之,像任何健全的感覺和任何真實的要求一樣,美感渴望滿足甚於苛求;照它的天性說,它一經滿足就很快樂,缺乏食糧就不滿意,因此遇見第一件可以過得去的東西就會高興起來。有一個事實也證明美感並不苛求,就是:當有第一流作品的時候,它決不蔑視二流作品。拉菲爾的畫並不使我們認為格羅的作品壞;雖然有了莎士比亞,我們閱讀二流甚至三流詩人的作品,仍然感到快樂。美感尋求的是好的東西,而不是虛幻地完美的東西。因此就令現實中的美有許多嚴重的缺點,我們還是滿意它的。但是,讓我們更仔細地來看一看對現實中的美的責難正確到什麼程度,由此得出的結論又正確到什麼程度吧。 一、「自然中的美是無意圖的;單憑這個理由,它就不可能和藝術中的美一樣好,藝術中的美是照人的意圖製造出來的」——不錯,無知覺的自然並不想到自己的作品的美,正如一棵樹不想它的果實是否甘美一樣。但是必須承認,我們的藝術直到現在還沒有造出甚至像一個橙子或蘋果那樣的東西來,更不必說熱帶甜美的果子了。當然,有意圖的產品比無意圖的產品有更高的價值,但也只有在雙方生產者的力量相等的時候才是如此。人的力量遠弱于自然的力量,他的作品比之自然的作品粗糙、拙劣、呆笨得多。因此,藝術作品的意圖性這個優點還是敵不過而且遠敵不過它製作上的缺陷。加以,無意圖的美只存在於無知覺的死的自然中:鳥獸都已經關心它們的外表,使之不斷地改善,幾乎所有的鳥獸都愛整潔。至於人,美是很少毫無意圖的:我們大家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外表。當然,我們在這裡說的不是製造美的人工方法,而是說的作為國民衛生的一部分,人對於外表美觀的經常注意。但是,假如說在嚴格的意義上,自然中的美正如自然力量的一切行動一樣,不能說是有意圖的,那末另一方面,也不能說自然根本就不企圖產生美;相反,當我們把美瞭解為生活的豐富的時候,我們就必得承認;充滿整個[有機的]自然界的那種對於生活的意向也就是產生美的意向。既然我們在自然界一般地只能看出結果而不能看出目的,因而不能說美是自然的一個目的,那末我們就不能不承認美是自然所奮力以求的一個重要的結果。這種傾向的無意圖性(dasNichtgewolltsein)、無意識性,毫不妨礙它的現實性,正如蜜蜂之毫無幾何傾向的意識性,植物生命之毫無對稱傾向的意識性,毫不妨礙蜂房的正六角形的建築和葉片的兩半對稱型一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