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巴爾札克 > 路易·朗貝爾 | 上頁 下頁
十二


  為了論證自己的定義,路易又提出幾個問題,對科學提出了勇敢的挑戰,並準備予以解決。他的問題如下:倘若構成電學的本原不是我們的想法與意志力藉以產生的特殊流體的基礎,隨著思想的逐步消耗和凝聚,頭髮會逐漸變色、變稀,脫落後而消失,但倘若頭髮本身不是一種或具有吸收能力或具有活力的電毛細現象呢?我們的意志是產生於我們的實體並根據尚未觀察到的條件自然作出反應的,倘若我們的意志的流體現象比之不可見又不可及的流體現象(即用伏打電池觸動死人的神經系統所得的結果)更為特殊呢?倘若我們的想法的形成和它們的經常衝動與不可觸及的微粒突然揮發相比,並不那麼不可理解呢?微粒的作用都很強烈,一粒麝香便能產生這種作用,而其重量卻分毫不減。我們的外殼有皮膚,具有防禦作用,能吸收,滲出,還有觸覺。假若外殼只起這種作用,血液循環及有關系統,不象神經流體的循環對思想的循環作出響應那樣,竟對意志的質變不作響應呢?這兩種實質的較活躍的聚流難道不是由應當研究其各種表現的條件的某種完善或不完善的機體而產生?

  路易確立了上述原則以後,又把人生的種種現象分為效果迥異的兩個體系,並信心百倍地要求為每一體系進行專門分析。他觀察到,幾乎所有的造物都有兩種分離的運動。他預感到並認為這本是自然界所固有,並稱這種活躍的對立為作用與反作用①。他說:「願望在外部實現之前是在我們的意志中完全實現的事實。」就是說,我們的意志力和想法的總體構成作用,而我們外在行動的總體則構成反作用。以後我閱讀了比夏②關於我們的外在感官具有二重性的闡述,這才憶及路易·朗貝爾的看法和這位生理學家的論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不禁愕然。他們兩人都是英年早逝,但曾同步向我無法說清的真理邁進。

  ①這裡只是提法與牛頓的定律相同,實質上二者有較大區別。詳見下文。

  ②比夏(1771—1802),法國醫生、解剖學家。

  對創造物的各個部件,大自然都賦予兩種目標,我們的機體具有雙重作用,對此已不存在爭議,並且以日常的事實支持路易·朗貝爾關於作用與反作用的推論。「作用」生命或內在生命,他用這個詞是為了給未知的類別——小纖維的神秘總體——命名。據不完全的觀察,思維和意志的不同能量都源於這未知的類別,這神秘的纖維總體。最後這無名的生命可見、可動,在身體作出任何表現之前,就將一切都結束、完成。這個生命為符合其本性,不應從屬￿任何身體條件,而外作用生命,或稱外在生命,即可見到的,其表現舉止則無不受身體條件的制約。關於我們的雙重天性有著看來是十分古怪的效果。但其一系列邏輯解釋即由此而來。對既正確又謬誤的許多體系的糾正也是由此而來。有些人曾瞥見作用生命進行自然活動的某種現象,如斯威登堡,但他們心靈熱忱,愛好詩意又沉溺於神聖的原則,所以終於偏離了神聖的原則,偏離了真實的範疇。他們都不瞭解事物的原因,卻又尊重事實,於是便競相神化這種內在的器官,構築奧秘的宇宙。由此便產生了天使。這是一種美好的幻想,連朗貝爾也不願放棄,即使通過他的分析,天使那眩目的羽翼已被斬斷,他卻仍滿懷柔情地懷念著天使。

  朗貝爾曾對我說:「歸根結底,天堂是我們完善的才能的延續,而地獄則是虛無縹緲的,是不夠完善的才能墮落其間的地方。」

  多少個世紀以來,在基督教和笛卡爾之間,在信仰和懷疑論之間,在人的智力和理解力都長期保留著宗教和唯靈論的印記的中間時代,又怎麼可能不用神的干預而用其他說法來解釋我們內在天性的奧秘呢?發現了不可見的創造物,學者不訴諸上帝,又能訴諸什麼呢?這種創造物無論就作用和反作用而言都極為敏感,其才能廣泛,通過運用可臻完善,或者說由於某種玄奧的條件的影響,其能力巨大,使學者有時能通過幻象或運動的現象窺見這造物完全排除了空間的兩種形態,即作為智力空間的時間,和作為體力空間的距離。有時學者能意識到這創造物運用回顧的能力或輪回的奧秘再現過去。輪回極其玄妙,酷似人所具有的辨別種子的外形和外皮的能力,能通過無數變化的細微差別,通過它們的香味和形式辨認種子以往開花結果的情形。還有的時候,學者看到這造物通過概括最初的緣由或身體上的預感現象,能夠預測未來,但這預測卻不夠完善。

  另外有一些人,詩意不多,不那麼虔誠,他們冷靜而理智,可以算是江湖好漢,如果不說是心靈,至少頭腦是熱情的。他們承認幾個上述孤立的現象。他們個個都想讓簡單的事實演變成一門學科。這樣便產生了鬼怪學,星相學和巫術,總之,一切以臨時性事件為基礎的占卜術。這些學科根據迄今尚屬完全未知的情況的變化而改變。這些都是學者的謬誤,宗教界的官司,眾多的殉道者曾為此而自願獻身。但這些顯然也證明作用生命具有奇妙的能力。而朗貝爾卻認為作用生命是全能的,它可以打碎外殼,衝破四壁,完全脫離反作用生命而存在。傳教士說,印度人稱這種現象為托克亞德。①然後,作用生命的另一種性能則是在大腦中(儘管腦褶稠密)攫取已經形成和正在形成的見解、想法以及對往事的意識。

  ①這種說法的根據不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