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巴爾札克 > 卡特琳娜·德·梅迪契 | 上頁 下頁 |
二 |
|
引言 當學者們驚訝地發現一個與史實有出入的錯誤,試圖予以糾正時,人們往往大喊荒謬;但對深入研究現代史的人而言,史學家肯定是些享有優先權的撒謊大家,他們為民眾的信念代筆,與當今只表述讀者觀點的大部分報紙完全一樣。 在俗教徒的歷史獨立性遠遠遜色于修道士。只要修道士的利益不受牽連,對歷史最純正的闡述來自法蘭西的光榮之一本篤會。所以,自十八世紀中葉起出了一批偉大而博學的辯論家,他們深感有必要糾正被史學家散佈的民間訛傳,發表了精闢的著述。如綽號逐聖者的德·洛努瓦先生①對非法進入教會的聖人大加撻伐。本篤會修士的競爭對手——銘文和美文學學會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會員們——針對歷史上的疑點開始撰寫在耐性、淵博和邏輯性方面令人讚歎不已的論文。 伏爾泰為了可憐的利益,懷著悒鬱的情緒,常常用自己的睿智廓清歷史的成見。狄德羅為此目的,就羅馬帝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寫了一部冗長的書②。沒有法國大革命,運用于史學的評論或許即將為一部好的和真正的法國史準備素材,而我國偉大的本篤會修士們早已為這部歷史搜集了佐證。為人公允的路易十六親自翻譯了沃波爾試圖解釋在上一世紀受到廣泛研究的理查三世的英文著作。③ ①洛努瓦(1603—1678),法國神學家。 ②指一七七八年出版的《論克勞狄和尼祿時代》。 ③賀拉斯·沃波爾(1717—1797),英國政治家兼作家。在其著作《理查三世的生平及時代的歷史質疑》中試圖部分地為這位國君的政策和行為辯護。 著名如國王或王后,重要如軍隊的將領,這等人物是如何惹人厭惡或招人恥笑的呢?有一半人在《馬爾巴勒之歌》①和英國歷史之間委決不下,正如人們在有關查理九世的歷史和民間傳說之間猶豫不決。凡是民眾和政權之間發生過大戰的時代,人民總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吃人妖魔式的人物,倘若可以大膽使用一個字眼來表達正確思想的話。因此,在當代,倘若沒有《聖赫勒拿島回憶錄》②,沒有保王派和波拿巴主義者之間的論戰,那麼拿破崙的性格幾乎不會得到賞識。再有幾個德·普拉神甫③,再有幾篇報刊文章,拿破崙就從皇帝變為吃人妖魔了。 ①馬爾巴勒(1650—1722),英國政治家和將軍,法國的一首民歌使他的名字變得家喻戶曉。 ②聖赫勒拿島是南大西洋中一英屬島嶼,拿破崙於一八一五至一八二一年被流放到該島,遂著《回憶錄》。 ③德·普拉神甫(1759—1837),曾為拿破崙效力,後歸順路易十八,多次著文攻擊拿破崙及其帝國。 謬誤是如何傳播開去,被人信以為真的呢?這個奧秘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我們卻毫無察覺。誰也沒料到印刷術在多大程度上既堅定了高雅之士的欲望,又給從反面概括一個偉大史實的民間玩笑增添了可靠性。因此,全法國挨鞭子抽打的劣馬都取了德·波利尼亞克親王①的名字,可是誰知道未來將對德·波利尼亞克親王的政變作何感想呢?由於莎士比亞心血來潮,或許為了報復,——正如博馬舍之于貝爾加斯(比奇阿斯)——②福斯塔夫③在英國成了可笑的典型,他的名字引人發笑。他是小丑之王。其實福斯塔夫並非腦滿腸肥、自作多情、自負、酗酒、衰老、傷風敗俗,他是當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嘉德騎士勳位獲得者,並被授予高級指揮權。亨利五世登基時,福斯塔夫爵士至多三十四歲。這位將軍在阿贊古爾戰役中④功勳卓著,俘虜了德·阿朗松公爵,並于一四二〇年攻佔了拚死固守的蒙特羅市。最後在亨利六世治下,他以一千五百名疲憊饑餓的士兵打敗了法國的一萬大軍!以上是戰爭方面。 ①德·波利尼亞克親王(1780—1847),一八二九年八月任法國外交大臣,同年十一月任內閣總理,次年七月國王查理十世在其支持下發佈限制自由的四條敕令,遂引發了七月革命。 ②尼科拉·貝爾加斯(1750—1832),裡昂律師和政治家,博馬舍涉嫌的一樁案子中的對手。劇作家在《有罪的母親》中塑造了一個愛爾蘭偽善家比奇阿斯的形象,影射貝爾加斯。 ③福斯塔夫,莎士比亞歷史劇《亨利四世》和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的人物,其原型為英國將領法斯托夫(1378—1459)。 ④阿贊古爾是法國加萊海峽省的一個市鎮,一四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英軍在此打敗法軍。 如果由此轉入文學,我國的拉伯雷,雖然飲食有節,只喝清水,卻被說成貪戀口腹,嗜酒如命,對法國文學最優美的作品之一《巨人傳》的作者編造了許許多多可笑的故事。提善之友阿雷蒂諾①,他那個世紀的伏爾泰,由於思想上的放蕩不羈與那個世紀的作品協調一致,如今的名聲與他的作品和性格完全相左,那時滑稽可笑盛極一時,王后和紅衣主教們編寫如今被稱為淫穢的故事。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在法國,在現代史最嚴肅的部分,沒有哪個女子——布呂娜奧和弗蕾代貢德除外②——比卡特琳娜·德·梅迪契受過更多的民間訛傳之害;而全部行動皆有損於法國的瑪麗·德·梅迪契③卻逃脫了本該使她名聲掃地的恥辱。瑪麗揮霍了亨利四世積聚的財寶,從未洗清因事先知道謀害國王一事而受到的譴責,她的密友德·埃培農④沒有阻攔拉瓦雅克⑤下手,而他與此人早已相熟;她使兒子不得不把她逐出法國,因為她鼓動另一個兒子加斯東在國內叛亂;最後,在愚人日⑥,紅衣主教黎塞留向路易十三揭發了關於亨利四世之死的秘密材料,這才將她擊敗。相反,卡特琳娜·德·梅迪契保住了法國的王冠;她在不止一個偉大國君會屈服的情勢下維護了王室的權威。 ①阿雷蒂諾(1492—1556),意大利文學家,善寫誹謗和諷刺文章,被稱為「抽打王公的鞭子」,著有《書信集》等。 ②布呂娜奧(534—613)和弗蕾代貢德(545—597)分別為高盧瓦茲河東部的奧斯特拉西王國和瓦茲河西部的紐斯特裡王國的王后。 ③瑪麗·德·梅迪契(1573—1642),法王亨利四世的第二個妻子,于一六一〇至一六一七年攝政。 ④埃培農(1554—1642),法王亨利三世的寵臣,瑪麗·德·梅迪契的情夫。 ⑤拉瓦雅克(1578—1610),謀殺亨利四世的兇手。 ⑥即一六三〇年十一月十一日;愚人指王太后瑪麗·德·梅迪契和王后奧地利的安娜。她們誤以為黎塞留已失去國王的寵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