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歐文·華萊士 > 箴言 | 上頁 下頁
七一


  「諸位通過玻璃窗看到的這種豪華版的《聖經》,如果用人工抄寫的話,要花上三、四年的時間,可古滕伯格用3年就印刷了210本。目前,全世界共有這種《聖經》47本,分散在紐約、倫敦、維也納、巴黎、華盛頓特區、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你在這兒見到的這本古滕伯格《聖經》,是用羊皮紙做的《聖經》的第二部分,這大約值100萬德國馬克或25萬美元。這可是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啊。一部完整的、用羊皮紙做的這種《聖經》,大約值400萬德國馬克或100萬美元。這本《聖經》的每一章節有42行,而且這種《聖經》每一頁大約有兩節,即84行。古滕伯格曾經還打算寫一部每節36行的《聖經》,但他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這個願望。還值得提一下的是,在1460年,古滕伯格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本印刷出來的字典,這本字典是用拉丁文印刷出來的。」

  她這時又開始換用法語進行講解,而蘭德爾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別處去了,他正聚精會神地觀察起淺藍色的天花板和胡桃木牆壁,同時,他感覺到亨寧不耐煩地跺起了腳。

  蘭德爾在這位德國印刷商的陪同下走出了大廳,來到博物館明亮的一樓。

  「很有意思。」蘭德爾說道。

  「是一派胡說八道,」亨寧咬牙切齒地說道,「就像我們瞭解到的那樣,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地找出確鑿的事實來證明是古滕伯格或其他什麼人發明了印刷術。在一些不甚可靠的消息中,我們可以猜測,古滕伯格也許是從一些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這種印刷術。我也不是不相信這種說法,只是無法證明這種說法。從古滕伯格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有證實性質的文件大約有30多份,而這些材料中只有三份涉及到他與這種印刷術有關。而這些材料又會告訴我們什麼呢?你的錄音機還在錄音嗎?」

  「當然在錄著。」

  「太好了,因為這些信息對你有用。這些資料表明,古滕伯格出身于一名門望族。他父親名叫金斯弗萊奇,他是按照習慣隨母親的姓。起初,古滕伯格是一名金匠,他從美因茨來到施特拉斯堡,並在那兒住了10年。在那期間,古滕伯格曾訂購了印刷器材。然後,他又回到了美因茨,在那兒借到了2000盾來實現他的夢想,也許就是為了那本42行的《聖經》而四方求助。這裡有明顯的資料表明,他借錢是為了買印『書』的設備。但印刷的這些『書』,究竟是不是這本42行《聖經》呢?」

  「剛才那位年輕女士講解時說是這樣的。」

  「你還是忘掉她,只聽卡爾·亨寧說吧。那位女士的滔滔不絕對我們瞭解古滕伯格是否真的印刷了這本42行的《聖經》和古滕伯格這個名字到底與這本《聖經》有無關連毫無用處。那本《聖經》也許是古滕伯格的財政支持者出錢印刷的,即約翰·法斯特,而另外一個印刷者的名字是彼特·斯考法。對於古滕伯格,我們瞭解到他大約死於1467年。一個資助他印刷這本《聖經》的人在他死後,可能繼承了他的書信、設備,或其它用來印製書籍的東西。其實你只要認真研究一下此處的含意,史蒂夫,你就會得出某種結論。對於古滕伯格其人,就像我們未在發現《國際新約》以前認識的耶穌一樣,別無二致。」

  「假定古滕伯格確實是位發明者,」蘭德爾說道,「那他到底發明了什麼?」

  「簡單地說,他發明了造字的字模,這種字模是銅制的。而我的則是更耐用的鋼制設備。他把字母刻在印板上,然後用錘子鑿成一個個詞,儘量使字母在板的表面上凸出來,又把印板塗上墨汁,然後放到機器上,印出另外一張同樣文字的紙。後來,他把這種技術做了更新,制出新一代的產品,提高了印刷的質量和數量。也就是因為他,我和你現在才會見面。我們的彼得羅納斯和詹姆斯將行銷全世界,或許會改變整個人類的命運。」

  在他們離開這家博物館,走到陽光明媚的街道上時,亨寧提醒蘭德爾讓他的錄音機一直開著,「在你參觀我的工廠之前,我認為我最好讓你知道我的工廠的情況。」亨甯邊說邊向前走。從博物館到工廠路程不遠,一會兒就來到了安全檢查站。蘭德爾幸好沒有忘記通過安全檢查用的紅色通行證,才得以通過檢查站。檢查完畢後,他們就迅速向那巨大而嘈雜的車間走去。他們攀登著通往車間的螺旋形的金屬樓梯。這個大工廠總共有4個印刷車間和幾十個生產工人,亨甯提高了聲音,繼續地說下去。這樣使他的聲音在嘈雜的機器聲中能讓人清楚地聽到。

  「我們所看見的這兩台是單張印刷的字母印刷機,而那邊那兩台則是網狀印刷機,印刷速度則快得多。另外兩台的印刷速度則更快一些。這些印刷出來的《聖經》是用來在小的教堂中佈道的。這些紙上都密密麻麻地印滿了字母,然後將印出來的紙張裝訂好,存放在倉庫裡,待清點完數目後,就把這些裝訂好的書籍分送到別處,像紐約、倫敦、巴黎、慕尼黑、米蘭等許多大城市。」

  亨寧向下眯著眼並快活地同那邊幾個老年的工人揮手打招呼,那幾名老工人見到他,也友好地向他揮了揮手。亨寧興奮地對他說:

  「他們都是老工人了,是一群值得信賴的人。」他又自豪地接下去,「下面的兩台印刷機正在印刷英語版本的《國際新約》,另外兩台正在印刷法文的《國際新約》。在這個車間的隔壁,還在印刷德文和意大利文的《國際新約》」。

  蘭德爾心中出現了一個邏輯問題,他決定說出來:

  「卡爾,兩三個星期之後,當我們公佈於眾的時候,肯定會有成百萬的人需要《國際新約》,如果你和其它印刷商同時印這麼多文種的版本,你能滿足這麼多人的需求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