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與回憶 | 上頁 下頁 |
六八 |
|
第二部 中途島 第二十一章 通向中途島之路 (摘自阿爾明·馮·隆的《世界大屠殺》) 英譯者按:在德文原著中,一開始是一篇對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之間冬天蘇聯反攻的分析。對美國的讀者來說,最好是以隆所寫的關於中途島戰役的出色前言開始,這篇前言也提到俄國的形勢。不同戰場間的互相影響超過一般人的料想,而隆是充分意識到這種聯繫的。——維·亨 日本的崛起 珍珠港事件以後,我們不得不把美國當作一個正式的和憤怒的交戰國來對付。我們獲得了一個勇敢但是貧窮的戰友,一個遙遠的亞洲島國民族,他們的土地面積和自然財富還不及美國的一個州——加利福尼亞;而戰場上的那個新敵人卻掌握著世界上最大的作戰潛力。力量的對比對我們不利。然而在我們的參謀總部裡,我們仍然能夠在這個形勢中看到取得意外勝利的因素。 因為戰爭的基岩是地理,而在地理上我們的局面仍然是令人畏懼的。元首的一隻皮靴踩在大西洋的岸上,另一隻踩在莫斯科城外的雪地裡,他胯下的歐洲比拿破崙佔領的版圖最大的時候的歐洲、比西班牙的查爾斯第五 佔領的歐洲、或者比安東尼厄斯皇帝 的歐洲更大。從北極區到地中海,所有的國家要不是我們盟國,就是友好的中立國或者是被征服的屬國。在我們的潛艇猛烈攻擊下,美國《租借法案》的援助物資和英國殖民地的資源紛紛沉入海底。每個月,同盟國航行的船隻都有所減少,儘管他們在造船廠裡拼命地工作。丘吉爾本人在回憶錄中承認:「戰爭期間,只有一件事確實使我驚慌,那就是德國潛艇的襲擊。」 至於蘇聯,它的冬季反攻以慘重的代價取得了局部勝利;但是當這場攻勢逐漸減退的時候,我們越戰越強的部隊仍然控制著伏爾加河西面大部分富饒的俄羅斯土地。作為一個國家,我們已經破釜沉舟,同心協力進行戰鬥。儘管英國飛機前來轟炸,我們的軍工生產仍然上升。 眼前,日本正以輝煌的勝利登上世界戰場! 阿道夫·希特勒馬上擁抱這些勇敢、矮小的亞洲人,把他們當作戰友。那套關於北歐日耳曼民族優越性的莫名其妙的廢話,是說給納粹狂熱分子聽的。我們德國軍官都鄙視它;我們寬慰地看到希特勒也是這樣。如果一個民族能夠在一萬二千英里外幫助我們贏得世界帝國,他們的膚色是黃的、黑的或是綠的,元首根本不在乎。日本人絲毫不受納粹理論的干擾,因為按照他們的神道教信仰,他們自己是「主宰種族」。同我們的參謀總部不一樣,日本的最高指揮部人員似乎容許這一套廢話影響他們的判斷。 軍事上的判斷決不應該遠離時間、空間和力量這三個基本因素。軸心國是否能取得意外的勝利,關鍵在於時間。至於空間,我們有利地在堅強的歐洲內線作戰,而我們的敵人都散佈在我們的外圍;但是我們惟一有戰鬥力的盟國卻位於地球的另一面。根據冷酷的力量對比,從長遠觀點來看,情況將對我們越來越不利。然而美國人眼下是軟弱的,他們至少要在一年以後才能在戰場上發揮影響。因為他們急於要對日本進行報復,我們可以估計他們對那些處境極為困難的英國人和俄國人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會有所削減。總之,我們仍然具有時間優勢,去奪取勝利或者強制締結差強人意的和約。 全球戰場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由於北半球的工業文明世界都已經燃燒著戰火,在硝煙彌漫中隱隱呈現出一個重大的主題:地球的表面已經都成為戰場。這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抉擇。只是為了遏制德國,英國和蘇聯都不得不竭盡全力。但是日本、美國和第三帝國現在卻不得不決定:「向哪裡出擊?」 自從一九一八年以來,眾所周知,美國部隊一直在準備同時對德國和日本作戰。他們那臭名昭著的「長虹五號計劃」遠在阿道夫·希特勒進軍好多年以前就已經制訂出來,對這問題提供了現成的答案:東進,或者說「德國第一」,按照克勞塞維茨 的原則,直搗心臟。弗蘭克林·羅斯福面對他國內反對日本的風暴,卻有意志力和理智,保持著這個正確的軍事見解。羅斯福總統偽裝出一副興高采烈的基督教博愛主義的外貌,骨子裡卻是一個狡猾和冷漠的征服者,遠遠比性情衝動的、浪漫主義的、歐洲人頭腦的元首更適宜于進行一場全球戰爭。 日本遇到的問題更複雜。北方是富饒的西伯利亞,為了保衛莫斯科,原來駐紮在那裡的蘇聯部隊只剩下一半;西方是中國,它在節節敗退,但是仍然在有氣無力地抵抗;西南方是資源豐富的印度支那、東印度群島和遼闊的印度;南方是新幾內亞和白人的澳大利亞;東南方是橫在從澳大利亞到美國的補給線上的一個個有用的島嶼。美國對東方怒目而視,雖然遙遠而衰弱,卻把它帝國主義的前哨中途島和夏威夷像針似的插入日本的生存空間。 日本的石油貯存量像蠟燭似的在逐漸耗盡。六個月以前,弗蘭克林·羅斯福下令對日本實行燃料禁運,這個殘酷、蠻橫的措施逼得它發動戰爭。它缺乏鋼;它缺乏食物;它缺乏大多數進行長期戰爭的必需品。它不得不對它早先所向披靡的勝利作一番估計。由於力量有限、時間有限,日本不得不進行一次決定性的打擊。但是——「向哪幾出擊呢?」 西伯利亞暫時是排除在外的。在進攻帝國主義財閥統治國家以前,日本深謀遠慮地同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希特勒愚昧地沒有要求日本宣佈廢除這一條約和參加對俄國作戰,作為他向美國宣戰的交換條件。因此,日本的後方是安全的,而我們卻不能同它聯合起來對付布爾什維克。 德國的形勢確實是異乎尋常的!遍佈全世界的同盟國都在進攻我們,而日本,我們最強的盟國,卻同俄國,我們最強的敵國,保持和平!德國人民已經在為領袖原則 付出昂貴的代價,這個原則就是對希特勒的政治完全信賴。意大利有一支相當規模的海軍、空軍和人員眾多的陸軍;但是,它有一個紙糊的獨裁者和不愛戰爭的人民,因此只是徒然消耗我們的燃料和鋼材,而它那漫長的、不設防的地中海的海岸線是我們最薄弱的環節。 這些因素全都說明一個問題。對英國作戰,所有三個軸心國仍然能夠聯合起來。甚至意大利在地中海和北非也會有點用處。顯而易見,我們有一個最好的辦法:一方面對我們較強的敵人採取守勢——在我們方面是俄國,在日本方面是美國,另一方面迅速採取聯合行動擊潰搖搖欲墜的大英帝國。這是能夠辦到的,而且這是能夠及時辦到的。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同英國的覆滅相比,英國的覆滅將在世界歷史上標誌一個轉折點,將大大增強日本在遠東所取得的勝利的衝擊力。 地中海戰略 摧毀大英帝國的辦法是封鎖地中海,切斷它通向印度和澳大利亞的生命線。 海軍元帥雷德爾在一九四零年第一次提出這個計劃。它要求佔領直布羅陀海峽,在突尼斯登陸,越過利比亞和埃及,直搗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我們在那裡可以指望得到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高舉雙臂的熱烈歡迎。只要看一看地圖,就會發覺這種設想非常出色。西班牙、法國和土耳其,我們勢力範圍內的三個主要的薄弱地點,就會投入我們的陣營。掌握了法屬北非,大德意志帝國就會變成一座堅強的金字塔;在南方,它的底邊在撒哈拉沙漠上,從達喀爾經過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直到波斯灣;它的頂點是午夜太陽照耀下的挪威;西面的斜邊是大西洋和設防的海岸線;東面(在一九四〇年)的斜邊是同蘇聯的交界線。 我們南方那個虛弱的盟國,意大利,會安全地被鎖在一個軸心國統治的內湖 裡。馬耳他島,英國在中地中海的小小的堅強的軍事堡壘,會餓得支撐不住。非洲的財富會一船船運到德國的歐洲。我們會得到波斯灣的石油和亞洲的原料。從達喀爾那個突出的海角,我們會控制富饒的南美洲。這是黃金時代的召喚,德意志世界帝國的曙光。 早在一九四〇年,後來在一九四一年有過一個時期,希特勒對這個具有遠見的計劃感到極大興趣。那個地區的阿拉伯人憎恨他們的法國和英國主人,而「阿拉伯自由運動」卻歡迎我們的宣傳和代理人。希特勒確實同佛朗哥探討過直布羅陀問題。但是這個謹小慎微的西班牙人不置可否,而元首的心思已經放在即將到來的對俄國的進攻上,所以巴巴羅沙計劃暫時掩蓋了地中海戰略的光芒。 但是實現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設想的時刻確實已經到來。希臘、克裡特和南斯拉夫無不處於一個強大的德國統治下。隆美爾正在非洲進軍。蘇聯的威脅受到打擊,差不多後退了一千英里,它的轟炸機航程遠遠地達不到我國。英國的海軍被迫拉長戰線,變得像紙一樣稀薄,而「威爾士親王號」和「擊退號」的沉沒造成了印度洋水上力量的真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要把它們的部隊從北非調回,用來保衛新加坡和它們自己的國土。事實上,我們正親眼看到大英帝國的世界體系在我們面前分崩離析。 敵人已經搖搖欲墜,我們就應該及時把他打倒。當時,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最強大的陸軍。如果日本通過印度洋向西進攻大英帝國,而我們沿著地中海沿岸地區向東攻擊,這個老朽的帝國不是會像純鋼的胡桃夾子夾著的一顆腐爛的榛子那樣被軋個粉碎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