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一六〇


  這樣,不僅有損失很多兵力的危險,而且工具本身也會很快地失去鋒芒。進行迂回的部隊只要有一個遭到不幸,其餘的就會喪失膽量,於是人們再也看不到勇敢的襲擊和大膽的挑戰,而只能看到不斷逃竄的場面了。

  因此,配置正面同交通線直交的軍隊只要利用對方上述困難就能夠掩護距離自己最近的一段交通線,而且根據兵力的大小,這段距離可達二三日行程。這一段交通線是最容易受到威脅的地方,因為它離敵軍最近。

  與此相反,如果軍隊的配置大角度地斜交於交通線,那麼距離軍隊最近的這一段交通線就不能得到安全保障。即使敵人施加最小的壓力,進行一次威脅不大的行動,也會立即擊中他的要害。

  那麼,配置正面為什麼會沒有同交通線恰好直交呢?

  因為我軍的正面是根據敵軍的正面決定的。但是,敵軍的正面同樣又是根據我軍的正面決定的。這裡出現了一種相互作用,我們必須探求這種相互作用的根由。

  假定進攻者的交通線為ab,防禦者的交通線為cd,它們之間的關係位置是兩線延伸可以形成一個鈍角,那麼很明顯,防禦者若在兩線的交點e處配置軍隊,從b點出發的進攻者單憑幾何關係就能迫使防禦者採取面向進攻者的正面,從而使防禦者暴露自己的交通線。防禦者若在交點這邊的d點附近配置軍隊,情況就會相反。這時,進攻者如果受到種種地理條件的嚴格限制,不能隨意變換作戰線的位置(例如改在ad線上),他就只得採取面向防禦者的正面。

  由此可見,防禦者在這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中先占了有利地位,因為他只需要在兩線交點的這邊佔領陣地就可以了。

  我們所以再來考察這個幾何要素,僅僅是為了把問題完全弄清楚,決不是過分重視它,與此相反,我們確信,當地的情況,尤其是那些具體的情況對防禦者的配置起著更大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要籠統地說明雙方中的哪一方會被迫更多地暴露自己的交通線,這是根本辦不到的。

  如果雙方交通線的方向是完全相對的,那麼採取斜交配置的一方當然就會迫使另一方也這樣做,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幾何要素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雙方的受益和受害程度是相同的。

  因此我們在以下的考察中只以一方的交通線暴露的事實作為根據。

  交通線的第二個不利的情況是,交通線在敵國領土上通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敵國的民眾已經武裝起來,就好象敵人有一支部隊對我們的整個交通線進行活動,那麼,交通線會受到怎樣的威脅就很明顯了。這些敵對力量雖然本身很薄弱,既不集中,又沒有強大的威力,但是,我們應該考慮到在漫長的交通線上一處接著一處地受到敵人的襲擾和威脅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一點是無需進一步分析的。此外,即使敵國的民眾沒有武裝起來,甚至這個國家沒有後備軍和其他軍事組織等有利條件,乃至民眾非常缺乏尚武精神,僅就他們對本國政府的臣屬關係來說,對我們的交通線也是非常不利的。敵軍的別動隊很容易同居民取得聯繫,它們熟悉當地的地形和人情,能獲得各種情報,並得到地方當局的支持。這些有利條件對別動隊的小規模活動是有決定性意義的,而且任何別動隊都無需特別費力就可以得到這些利益。同時,在一定的距離內總不會沒有要塞、扛河、山地、或其他掩蔽地,只要我們沒有正式佔領這些地方並在那裡配置守備部隊,這些地方就永遠是屬￿敵人的。

  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其他一些條件也有利時,進攻者的交通線即使垂直於自己的配置正面,仍然有可能受到防禦者別動隊的威脅,因為這些別動隊不需要返回主力部隊,它們只要躲入本國腹地就能得到足夠的掩護。

  由此可知,進攻軍隊的交通線在下列三種主要情況下可能被防禦者用相當小的兵力切斷:(1)交通線的距離相當長;(2)交通線與軍隊配置正面斜交;(3) 交通線通過敵國的領土。

  最後,要想使切斷敵人交通線發生效果,還需要有第四個條件,這就是敵人交通線被切斷的時間要相當長。關於這一點的理由請參閱第五篇第十五章裡敘述過的有關內容。

  但是,這四個條件僅僅是概括了這個問題的主要方面,同這四個條件相聯繫的還有很多當地的和具體的條件,這些條件往往比這幾個主要條件本身還重要,所起的作用還大得多。為了使人們能夠注意這些具體條件中最主要的條件,我們僅提出:道路的狀況,道路所通過的地區的地形,可以用作掩護手段的江河、山脈和沼澤地,季節和氣候,個別重要的運輸隊( 例如攻城輜重),輕裝部隊的數量等等。

  因此,統帥能否有效地威脅敵人的交通線,這取決於所有這些條件,把所有這些條件對雙方的影響作一個比較,就可以對比出雙方交通線的狀況誰優誰劣。雙方統帥中哪一個能在切斷交通線方面勝過對方,完全取決於這種對比情況。

  這個問題在這裡論述起來好象極為煩瑣,但在具體情況下卻往往一眼就可以決定。當然,要作出這種決定還需要有熟練的判斷力。有些批判者認為,不需要說明什麼具體理由,僅僅迂回和翼側活動這個詞就可以說明問題。為了知道應該怎樣反駁這種經常出現的愚蠢的看法,我們必須考慮這裡所闡述的一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