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
一五一 |
|
因此,在這些條件下,把防禦的軍隊配置在中等江河或者較深的河谷的後面是一種非常有利的態勢,這種江河防禦應該算作最好的戰略措施。 這種防禦的弱點,即防禦者容易犯錯誤的地方,是軍隊的防線易於過長。防線過長時,防禦者十分自然地會把軍隊分散在可能的渡河點上,因而忽略了必須封鎖的真正的渡河點。然而,如果不能把整個軍隊集中在真正的渡河點作戰,就不能收到這種防禦的效果。在這裡,即使整個軍隊沒有被消滅,一次失敗的戰鬥,一次不得已的退卻和各種各樣的混亂及損失都會使整個軍隊接近於徹底失敗。 防禦者在上述條件下不應該把防線延伸過長,並且必須在敵人渡河的當天傍晚以前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來,這兩點我們已經作了充分的說明,因此無需討論那些受地形條件限制的時間、兵力和空間的配合問題了。 在這些情況下發生的會戰必然有其特點,即防禦者的行動必須非常激烈,因為進攻者的佯渡使防禦者一時弄不清情況,通常只有到了最緊急的時刻,防禦者才能弄清真相。防禦者在態勢方面所以有利,是當面的敵軍處境不利。 如果敵軍的其他部隊從其他渡河點包圍防禦者,那麼防禦者就不能象在防禦會戰中那樣,在後面對這部分敵軍進行有力的打擊,因為這樣做他會失去有利的態勢。因此,他必須在這部分敵軍還沒有威脅到他的時候,先解決正面上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必須盡可能迅速而有力地攻擊當面的敵軍,使它遭到失敗,從而解決全部問題。 不過,這種江河防禦的目的決不是抵抗兵力優勢過大的敵人(這在大江河的直接防禦中必要時還是可以設想的) 。在這種防禦中,防禦者通常在實際上需要對付絕大部分的敵軍,即使情況對防禦者有利,人們也很容易看出,兵力對比在這裡已經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了。 大量軍隊在中等江河和深谷進行的防禦就是這樣。在河谷邊緣進行強有力的抵抗會造成陣地分散的不利情況,對大量軍隊來說,不能採用這種方法,因為大量軍隊所需要的是決定性的勝利。如果僅僅是比較堅強地守住次要的防線而進行暫時的抵抗,以等待援軍,那麼,當然就可以在河谷邊緣、甚至在河岸進行直接防禦。在這裡雖然不能期望得到山地陣地那樣的有利條件,但是抵抗的時間比在一般地形上總要長些。只有在河道蜿蜒曲折時( 深谷中的河流往往是這樣的) ,防禦者進行這種防禦才是非常危險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們只要看一看德國境內的摩澤爾河的河道就可以瞭解這一點了。在這裡,防守河道突出部分的部隊在退卻時幾乎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 大量軍隊在中等江河上採用的防禦手段,也可以用在大江河上,而且這裡的條件更為有利,這是不言而喻的。每當防禦者要爭取徹底的勝利時,總是要運用這個手段的( 如阿斯波恩會戰)。 至於軍隊為了把江河或深谷作為阻止敵人接近的戰術障礙,也就是作為戰術上加強的正面而緊靠江河或深谷配置,這完全是另一種情況。對這個問題的詳細研究是戰術範圍的事情,不過我們要指出,從效果來看,實際上這完全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措施。如果陡穀很深,陣地正面當然會是絕對不可攻破的,但是從這種陣地側旁通過並不比從任何其他陣地側旁通過困難,所以防禦者這樣配置軍隊實際上就幾乎是給進攻者自動讓路,這顯然不可能是這樣配置軍隊的目的。因此,只有當地形對進攻者的交通線十分不利,以致他一離開自己的道路就會遭到極不利的後果時,防禦者這樣配置軍隊才可能是有利的。 採用第二種防禦時,進攻者的佯渡會給防禦者帶來更大的危險,因為這時進攻者更容易實施佯渡,而防禦者的任務卻是要把全部軍隊集中在真正的渡河點。但是,在這種場合防禦者在時間方面並不十分緊迫,因為在進攻者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和佔領幾個渡河點以前,對防禦者有利的條件是一直存在的。此外,進攻者在這種場合進行的佯渡的效果也沒有對單線式防禦進行的佯攻那麼大,因為在單線式防禦中必須保持一切地點不被攻破,因而預備隊的使用是比較複雜的,在單線式防禦中需要判明哪個地點可能首先被敵人攻佔,而在這裡卻只要弄清敵人主力在哪裡就可以了。 關於在大江河和中等江河上進行的上述兩種防禦,我們還必須總括地指出:如果這兩種防禦是在退卻時倉卒和混亂中部署的,沒有準備,沒有清除渡河器材,沒有確切瞭解地形,那麼當然就達不到上面所談的一切結果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多完全不能指望具備有利的條件,而且為了取得這些有利條件而把兵力分散在寬大的陣地上是極為愚蠢的。 總之,正如在戰爭中凡是在意識不明確和意志不堅定的情況下所做的一切都不免歸於失敗一樣,如果因為沒有勇氣同敵人進行會戰而選擇了江河防禦,期望利用寬闊的江河和低深的河谷阻擋敵軍,那麼,江河防禦是不會取得好結果的。在這種情況下,統帥和軍隊談不上對自己的處境有真正的信心,他們往往憂慮重重,而且這種憂慮很快會變成事實。會戰決不象決鬥那樣以雙方情況完全相同為前提。一個防禦者,如果在防禦中不善於利用防禦的特點,不善於利用迅速的行軍、熟悉的地形和自如的運動取得利益,那麼,他就是不可挽救的了。江河和河谷是根本不能拯救這樣的防禦者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