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
七二 |
|
第七章 決定戰鬥勝負的時刻 任何戰鬥的勝負都不只是在某一個時刻決定的,在任何一次戰鬥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時刻,對勝負的決定起著主要的作用。一次戰鬥的失敗如同天平的秤盤下降一樣,是逐漸形成的。但是,在任何戰鬥中都有一個時刻,可以看作是這次戰鬥的勝負已定的時刻,過了那個時刻再進行的戰鬥,是一個新的戰鬥而不是原來那個戰鬥的繼續了。對這個時刻有個明確的概念,對決定是否可以利用援軍有效—地繼續這個戰鬥來說,是很重要的。 人們常常在一些無法挽回的戰鬥中無謂地犧牲了生力軍,在還可以扭轉局勢的戰鬥中,卻常常錯過了利用生力軍扭轉局勢的機會。下面兩個例子最能說明這一點。 1806年霍亨洛黑侯爵在耶納附近以三萬五千人同拿破崙所統率的六、七萬人進行會戰,結果失敗了,而且一敗塗地,可以說是幾乎全軍覆沒,這時呂歇爾將軍企圖以大約一萬二千人的兵力重新恢復會戰,結果在轉瞬之間同樣遭到了毀滅。 與此相反,在同一天,大約二萬五千普軍在奧爾施塔特附近同達烏率領的二萬八千法軍一直戰鬥到中午,雖然失敗了,但是軍隊並沒有瓦解,也沒有比完全沒有騎兵的對方遭受更大的損失。而普軍卻錯過機會,沒有利用卡耳克洛伊特將軍率領的一萬八千名預備隊來扭轉局勢。如果當時利用了預備隊,那麼這次會戰就不會失敗了。 每個戰鬥都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戰鬥的結果在這個整體中,匯合成總結果。而戰鬥的勝負就是由這個總結果決定的。這個總結果不一定恰好是我們在第六章中所說的那種勝利。因為有時可能事先沒有計劃取得那樣的勝利,有時則由於敵人過早地撤退了,沒有機會取得那樣的勝利。 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在敵人頑強抵抗的戰鬥中,決定勝負的時刻往往也比構成勝利概念的那個主要成果出現得更早。 於是我們要問:通常究竟什麼時刻是勝負已定的時刻,也就是說,從什麼時刻起即使用一支相當大的生力軍也不能扭轉戰鬥的不利局面?如果撇開本來就無所謂勝負的佯攻不談,那就是:(1)如果戰鬥的目的是奪取一個活動的目標,那麼對方丟失這個目標就是勝負已定的時刻。 (2) 如果戰鬥的目的是佔領一個地點,那麼對方喪失這個地點多半是勝負已定的時刻。但也並非總是這樣,只有在這個地點特別難以攻克時才是這樣。如果是一個容易攻佔的地點,那麼不管它多麼重要,敵人也可以不冒很大危險把它重新奪回來。 (3) 在不能以上述兩種情況決定戰鬥勝負的其他一切場合,特別是在以消滅敵人軍隊為主要目的的場合,勝利的一方不再處於鬆散狀態,不再處於某種軟弱無力的狀態,而失敗的一方逐次使用兵力( 這一點已經在第三篇第十二章中談過)也已經沒有益處,這一時刻就是勝負已定的時刻。 由於這個道理,我們在戰略上是根據這一時刻來劃分戰鬥單位的。 如果在戰鬥中進攻的敵人完全沒有或者只有一小部分發生秩序混亂和失去作戰能力,而我方卻在不同程度上全部處於渙散狀態,那麼我們是無法恢復戰鬥的,如果敵人全部失去作戰能力,但又重新恢復了,那麼我們同樣是無法恢復戰鬥的。 因此,實際參加戰鬥的那一部分兵力越小,留作預備隊的那一部分兵力越大(單是它的存在就可以影響勝負) ,對方使用生力軍奪回勝利的可能性就越小。任何統帥和軍隊,只要在戰鬥中善於最合理地使用兵力,並且處處都能充分利用強大預備隊的精神效果,就能最有把握地取得勝利。 在現代,我們必須承認,法國軍隊,特別是在拿破崙親自統率下作戰時,在這方面是非常出色的。 此外,勝利的一方參加戰鬥的兵力越小,消除戰鬥的危機狀態和恢復作戰能力的時刻就來得越早。一小隊騎兵在快速追擊敵人以後,幾分鐘內就可以恢復原來的隊形,危機也不會持續得更長。整個騎兵團要恢復秩序卻需要較長的時間。成散兵線的步兵恢復隊形所需要的時間還會更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