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如果一支軍隊遭到奇襲,因而不能有條不紊地和合理地發揮它的力量,那麼奇襲的效果就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如果說理論上已經確定,在會戰中進行包圍攻擊能獲得較大的勝利,但獲勝的把握較小,那麼問題就在於指揮官採用這個方法是否主要是為了獲得較大的勝利。如果是這樣,那麼,他選用的手段就是正確的。如果他用這個手段是為了獲得較有把握的勝利,如果他不是從具體情況出發,而是象常見的那樣只根據包圍攻擊的一般性質採用了這個手段,那麼,他就弄錯了手段的性質,因而犯了錯誤。 在這裡,批判地探討原因和檢驗手段並不困難,只要局限於考察最直接的結果和目的時,事情總是容易的。如果人們撇開同整體的聯繫,只考察事物的直接關係,那麼當然可以隨意地這樣做了。但是,象世界上其他活動一樣,在戰爭中組成整體的一切都是彼此聯繫著的,因此每一個原因,即使是很小的原因,它的結果也會對整個行動的結局發生影響,都會使最後的結果有所改變,儘管改變得很小。同樣,每一個手段也必然會影響到最終的目的。 因此,只要了一個現象還有考察的價值,就可以繼續研究原因導致的結果,,同樣,、人們不僅可以根據直接的目的去檢驗手段,而且也可以把這一目的當作達到更高目的的手段來加以檢驗,這樣,對一連串相互從屬的臼的進行探討,一置到目的的必要性沒有懷疑,不必再作檢驗時為止。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涉及到有決定性的重要措施時,應該一直考察到最終的目的。即直接導致娟和的目的為止。很明顯,在這樣的向上追溯過程中,每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人們在判斷時就有一個新的立足點。因此,同一個手段,從較低的立足點來看可能是合適的,但從較高的立足點來看卻是必須拋棄的。 在批判地考察某一軍事行動時,研究某些現象的原因經常是同根據目的檢驗手段配合進行的,因為只有通過對原因的研究,才能找到值得作為檢驗對象的東西。 這樣從下而上和從上而下地追溯,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事件離開原因越遠,支配它的各種力量和情況就越多,所以人們探討的原因離開事件越遠,人們需要同時考慮的其他原因就越多,並且還要辨別這些原因對事件可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如果找到一次會戰失敗的原因,那麼當然也就找到了這次失敗的會戰影響整個戰爭結局的原因,但是這僅僅是一部分原因,因為,根據不同的情況,還有或多或少的其他結果的原因也影響著戰爭的最終結局。 同樣,隨著立足點的提高,檢驗手段時的複雜性也就增大,因為目的越高,為達到這種目的所運用的手段也越多。戰爭的最終目的是所有軍隊都追求的,因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做的或可能做的一切都必須加以考察。 這樣一來,有時就要擴大考察的範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很容易迷惑並遇到困難,因為對那些實際上沒有發生、但很可能發生、因而不能不加以考察的事情也不得不作出許多假定。 當1797年3 月拿破崙率領意大利軍團由塔利亞曼托詞進攻卡爾大公時,拿破崙的意圖是在卡爾大公所盼望的援軍還沒有從萊茵河方面開來以前迫使他決戰。如果只從直接的目前來看,那麼手段是選得很正確的,而且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當時,卡爾大公由於兵力很弱,在塔利亞曼托河只做了一次抵抗的嘗試,當他看到敵方兵力過於強大和行動堅決時、就退出了戰場和放棄了諾裡施阿爾卑斯山的山口。拿破崙利用這一幸運的勝利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呢?他可以一直進入奧地利帝國的心臟,支援莫羅和奧舍率領的兩支萊茵軍團的進攻,並進而同他們取得緊密聯繫。拿破崙就是這樣考慮的,而且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從較高的立足點,也就是從法國督政府( 它能夠而且應該看到,六星期以後才能開始萊茵戰局) 的角度進行批判,那麼拿破崙越過諾裡施阿爾卑斯山的進軍只能看作是過於冒險。 的行動。因為假如奧國人利用從萊茵河方面調來的援軍在施太厄馬克組成強大的預備隊,卡爾大公就可以用它們來攻擊意大利軍團,這樣,不僅意大利軍團可能全軍覆沒,而且整個戰局也會遇到失敗。拿破崙到菲拉赫後看清了這一點,所以他很樂意簽訂累歐本停戰協定。 但是,如果從更高的立足點進行批判,並且知道奧國人在卡爾大公的軍隊和維也納之間沒有預備隊,那麼就可以看到維也納會因意大利軍團的進逼而遭到威脅。 假定拿破倫知道奧地利的首都沒有軍隊掩護,同時知道他在施太厄馬克對卡爾大公仍然佔有決定性的優勢,那麼他急速地進逼奧國的心臟就不再是沒有目的的了。至於他的這個行動的價值,就是取決於奧國人對保住維也納的重視程度了。因為,如果奧國人很重視保住維也納,以致寧願接受拿破崙提出的媾和條件,那麼威脅維也納就可以看作是最終目的。如果拿破崙從某種根據中知道這一點,那麼批判就可以到此為止。如果對這一點還有疑問,那麼就必須從更高的立足點來繼續批判,並進一步問: 如果奧國人放棄維也納,向本國遼闊的腹地繼續後退,那麼情況又將怎樣呢?很明顯,如果不先分析萊茵地區雙方軍隊之間可能發生的事件,就根本不可能回答這個問題。在法軍兵力占決定性優勢( 十三萬人對八萬人〉的情況下,取得勝利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又產生了一個問題,法國督政府想利用這個勝利達到什麼目的呢?是想乘勝席捲奧地利帝國從而徹底消滅或打垮這個強國呢,還是僅僅想佔領奧國的大片土地,作為締結和約的資本呢?必須找出這兩種情況可能產生的結果,然後才能斷定法國督政府可能選擇其中的哪一個。假定研究的結果表明,要想徹底打垮奧國,法國的兵力還太小,以致這樣做必然會引起整個局勢的根本變化,甚至只想佔領和保持奧國的大片土地,也會使法國人在戰略上面臨兵力不足的局面,那麼,這樣的結果就必然會影響到人們對意大利軍團所處地位的評價,寄予它以較小的希望。這無疑是拿破崙明知卡爾大公孤軍無援卻同他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的緣故。這個和約除了使奧國喪失一些即使在最成功的戰局之後也難於收復的地區以外,再沒有要它作更大的犧牲。但是,如果法國人沒有考慮下面兩個問題,那麼甚至不可能指望簽訂這個好處不大的坎波福米奧和約,也不可能把簽訂這個和約作為大膽進軍的目的;第一個問題是,奧國人如何估價上述兩種結果?儘管在這兩種情況下奧國人都有最後獲勝的可能,但是在這兩種情況下,也就是在繼續戰爭的情況下,他們就不得不作出犧牲,而簽訂一個條件不太苛刻的和約就可以避免這些犧牲,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否認為值得作這樣的犧牲,第二個問題是,奧國政府是否會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堅持到最後勝利,它是否考慮過對方最後可能得到的是什麼,它是否不致因一時的失利而喪失勇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