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最後一個夏天 | 上頁 下頁 |
二六 |
|
然而還是得把給斯大林的報告馬上寫好,以便早晨派信使送到莫斯科去。 李沃夫為這個新編的方面軍存在的困難感到不安,在這一切不安之中最主要的一點,是他越來越確信方面軍司令日前已經不能勝任,而今後將更加不能勝任他肩負的一切工作。他對人要求過低,軟弱而又輕信。說他對未來的戰鬥的準備工作很少關心,那是不符合事實的。他是關心的。但怎樣關心的呢?他完全相信,人們會按照他所說的那樣去做。檢查工作做得太不夠了。在一次談話中,他甚至流露出這樣的意思,他說,老是讓人們感覺到你不信任他們的良心,那無異是損傷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 總之,過多地講到良心和自尊心,對一切事情很少進行具體的、細緻的檢查工作。 現在,在準備階段,還可以應付過去,還可以等待,看一看將來會有怎樣的結果。但如果將來在戰鬥的時刻也是這樣,就可能會弄到危險的、甚至不可收拾的地步。那時就後悔莫及了! 在方面軍司令部的工作中,在通信聯絡部門,在一切有關部隊管理的工作中,漏洞百出。這本來不足為奇:方面軍是新編的。然而依李沃夫看來,司令對這些漏洞過於寬容了。主要的是對在這方面有錯誤的人過於寬容了。他總是下不了決心——甚至對那些李沃夫認為已經無法容忍的人,既不同意撤職,也不同意調職。 他寧可損害事業,而不願意搞壞關係嗎?就拿今天的事情來說,李沃夫告訴他後勤副司令的彙報和這一天的實際情況不符,可司令是怎樣處理的呢?當李沃夫說後勤副司令「謊報」的時候,他用手勢阻止李沃夫,並且說:「您這樣講太過分,不夠慎重吧。」 然後他打電話給這個副司令,不是對他申斥,而是用名字和父名稱呼他,①用略帶責備的語氣對他說,沒想到他的彙報這不精確,希望以後不再有這樣的事情…… ①用名字和父名稱呼對方,是表示尊敬和客氣。——譯者 在進攻開始之前可以一直抱這樣的希望!但是結果會怎樣呢?相互之間客客氣氣,彼此深信不疑,而彈藥基數和汽油卻沒有備足! 司令的這種軟弱、鬆勁似乎和他過去的戰鬥經歷中的某些篇章很不相稱,那時候他擔任集團軍司令,在艱苦的防禦戰中以頑強見稱。李沃夫試圖解釋這種變化的原因,他認為部分原因是由於司令目前體弱多病,他的糖尿病加重了,大概正是由於這一點而感到信心不足。甚至他下部隊去的時候,還隨身帶了一個女醫生,讓她坐在吉普車的後座,她每天給他打兩次針。 李沃夫今天直截了當地對他說,如果需要打針,下部隊的時候最好還是帶一個別的什麼人。甚至可以從作戰處經常隨從的軍官中派一個人學一下,注射胰島素並不是複雜的事情。 司令只是氣呼呼地說了一句:「噯,這事您就別管啦……」 這事怎麼能不管呢?下面已經有反應了:人們議論紛紛地說,司令到前沿陣地來帶著醫生。這是怎麼回事?他怎麼啦?其他的就不用說了…… 顯然,由於身體不好,就對自己信心不足,對別人要求也就不嚴,這差不多總是有連帶關係的。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不安的情況:這個人沒有大規模進攻的經驗。防禦的經驗,主要是集團軍範圍內的防禦經驗,他是有的。而進攻的經驗卻沒有。因此,他抓住謝爾皮林不放,把謝爾皮林的集團軍放在主攻的地位。謝爾皮林有進攻的經驗,而他本人卻沒有。 他本人的勇敢,這是有事實可以證明的。那時候,他知道:決不能後退一步,否則就會被趕到海裡去——他出色地解決了自己的艱難而又簡單的課題。 現在,他將怎樣指揮整個方面軍進攻呢?既沒有足夠的經驗,對人又不嚴厲,缺乏嚴格要求的精神,怎麼能帶領部隊一天天地向前推進呢? 李沃夫在內心深處經常用自己的情況來衡量別人的一切,認為嚴格要求的精神能夠補救經驗和知識的不足。但如果既沒有經驗,又沒有嚴格要求的精神,那會怎樣呢? 未來的進攻使他感到憂慮。由於他是斯大林派到這個新編的方面軍來的,因此他必須一開始就表現出他應有的果斷精神:寫信報告斯大林,方面軍司令不稱職,這裡需要一個更加剛強、更加嚴厲的人。 戰爭的第二年,是李沃夫生活中遭到變故的最困難的日子,他由於獨攬大權,把一個雖然學識淵博但優柔寡斷的司令壓在自己下面,終於自食其果。那時候,在發生變故以前,李沃夫的處境是頗為得意的。他忘記了自己的職權範圍,實際上起著司令的作用,而那個優柔寡斷的司令卻成了他的顧問。兩年來,不管他被派往哪一個方面軍,關於那次事件的記憶一直象影子一樣追隨著他。因此,他現在反而害怕和一個要求不夠嚴格、意志不夠堅決、不能把戰鬥進行到底的人並肩作戰。他感覺到方面軍司令正是這樣的人。 過去一段時期,李沃夫能夠憑自己的地位和自信力擅自把司令撂在一邊,獨攬大權。在軍隊中,這個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然而斯大林還是把他派到這裡來,那就是說,繼續對他寄予厚望。方面軍司令對未來的進攻不能應付裕如,而他李沃夫處身其間,卻不能及時扭轉局勢,這種憂慮最近以來一直折磨著他。 他決心要寫一份報告,把這一切情況告訴斯大林,同時提出集團軍司令至今出缺的問題。決心是有了,但他現在仍然坐在辦公桌後面,面對著寫報告用的拍紙簿和鉛筆——他這樣坐著,遲遲不能下筆。想到可能產生的後果,他就舉棋不定。 如果斯大林不理解,或者不想理解他的意思,那會怎樣呢? 四二年的那次事件——他起初把方面軍司令撇在一邊,越 代庖,後來在戰鬥中遭到失敗——終於成了他本身的悲劇。 在那次事件發生的時候,他盡了自己的一切努力,來救一切尚能救的人。而且他極少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以致後來有人說他想以死自贖。這是不確實的。他並不想以死自贖,因為他既沒有考慮到自己,也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前途。 那次事件是那樣的嚴重,足以給他帶來一切嚴重後果。但他對此並不感到怎麼可怕,他感到最可怕的,是他辜負了斯大林的期望,給斯大林添了麻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