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尤利西斯 > |
第一章注釋 |
|
[l]據理查德·艾爾曼的《詹姆斯,喬伊斯》(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頁),穆利根的原型系愛爾蘭作家、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參加者奧利弗·聖約翰·戈加蒂(1878一1957)。 [2]這裡,穆利根在模仿天主教神父舉行彌撤時的動作。他手裡托著的那缽肥皂沫,就權當聖餐杯。鏡子和剃胡刀交叉放著,呈十字架形。淡黃色浴衣令人聯想到神父做彌撒時罩在外面的金色祭披。下文中的「我要……台「,原文是拉丁文。 [3]金赤是穆利根給斯蒂芬·迪達勒斯起的外號。他把斯蒂芬比作利刃,用金赤來模仿其切割聲。 [4]耶酥會是天主教修會之一,一五三四年由西班牙貴族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所創。會規嚴格,要求會士必須絕對服從會長。 [5]指坐落在都柏林郊外的港口區沙灣(音譯為桑迪科沃)的圓形炮塔。這是一八0三至一八0六年間為了防備拿破崙率領的法軍入侵,而在愛爾蘭沿岸修築的碉堡的一座。其造型仿效法屬科西嘉島的馬鐵洛岬角上的海防炮塔,故名馬鐵洛塔。 [6]某些修會的天主教神父將頭頂剃光,周圍只留一圈頭髮。參看本章注[125]。穆利根只是裝出一副神父的樣子,故未剃髮。 [7]這裡原應作「聖餐」(Eucharist),作者卻寫成了女子名克裡斯廷(Christine)。二詞中均含有基督(Christ)一名。其用意是便它同第十五章末尾瑪拉基·奧弗林神父在臥于聖女芭巴拉的祭臺上的那個女人身上做黑彌撒的場面相呼應。參看該章注[956]及有關正文。耶酥和門徒(據《新約·馬太福音》第l0章第l節,耶酥收了彼得、約翰等十二個門徒)吃筵席時,曾把餅和酒祝福後遞給他們,說那是自己的身體和血(見《新約·路加福音》第22章第19-20節)。後世舉行彌撒時,神父飲的葡萄酒即代表耶酥的血,教徒領的聖體(面餅)則代表耶酥的軀體。「血和傷痕」是中世紀的一句詛咒「天主的血和傷痕」的簡稱。 [8]克裡索斯托[約347一407),古代基督教希臘教父,名叫約翰。三九八年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後,銳意進行改革。但操之過急,開罪于豪富權門,曾被禁閉。死後得以昭雪,被封為聖約翰。他善於傳教講經,長於詞令,因而通稱「金口約翰」。 [9]據《新約·使徒行傳》第6、7章,最早的殉教者斯蒂芬(?一約35)是個受過希臘文教育的猶太人。迪達勒斯(Dedalus)一姓來自神話傳說中的希臘建築師和雕刻家Daedalus。有史時期的希臘人把無法溯源的建築和雕像都算作是出自迪達勒斯之手。 [10]指他的教名Buck,意譯為公鹿。勃克·瑪拉基·穆利根是全名。勃克是教名(即洗禮名或第一個名字)。瑪拉基是紀念其父親或家屬中其他人的名字。穆利根是姓。通常只稱作勃克·穆利根,中間的名字就省略了。 [11]原文作bad,原意吟游詩人。因含有挖苦口吻,故譯為大詩人,並加上引號,以示區別。下同。 [l2]阿爾傑是阿爾傑農的愛稱。這裡指英國詩人、文學批評家查理·阿爾傑農·斯溫伯恩(1837-1909)。「偉大可愛的母親」一語出自他的長詩《時間的勝利》1866)。「偉大」是根據海德版翻譯的,諸本均作「灰色」。 [l3]原文為希臘文。荷馬的《奧德修紀》(楊憲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飯葦23頁)有「強勁的西風歌嘯著,吹過葡萄素的大海」一語。 [14]原文為希臘文。語出自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公元前431一前35O以前)的《遠征記》。寫作者跟隨與胞兄波斯王爭奪王位的小居魯士遠征。失敗後,他率領萬名希臘雇傭軍且戰且退,公元前四0〇年回到黑海之濱的希臘城市特拉佩祖斯。這是他們見到海時發出的吹呼。 [15]國王鎮(丹萊裡的舊稱)是都柏林的一個海港區。有東西兩個大碼頭伸入海中,構成一道人造港灣。 [16]語出自拉塞爾(參看第三章注[109]的《宗教與愛情》)。他在這篇散文中闡明「強有力的母親」指的是「大自然的精神面貌」。穆利根緊接著所說的「姑媽……你手裡」一語,當天上午在海邊(見第三章注[943]以及當夜(見第十五章注[688])重新浮現在斯蒂芬的腦際。 [17]原文作「dog'sbody"。在凱爾特族(參看第二章注[48])的神話中,狗含有「嚴加保密」意,所以穆利根用此詞來稱呼性格內向的斯蒂芬。 [18]「船記」是斯蒂芬等人經常去的酒館的店名。 [19]康內利·諾曼(1858-1908),愛爾蘭精神病學家。癡呆鎮指裡奇蒙精神病院,自一八八六年起諾曼在那裡任院長。 [20]此處套用《天主經》中「不叫我們受到誘惑」一語,但將「我們」改成了「他」。見《路加福音》第11章第4節。 [21]女僕與四世紀的聖女烏爾蘇拉同名。據傳匈奴人入侵東南歐洲時,科隆(今穗國境內)有一萬一千名童貞女殉教。烏水蘇拉是她們的領袖。 [22]凱列班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1611)中一個醜陋而野性的奴隸。語出自愛爾蘭詩人、小說家奧斯卡·王水德(1854一1900)的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肖像》(1891)的序言。在該文中,王爾德表達了自己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觀點。原話是:「十九世紀人們對現實主義的厭惡,是凱列班在鏡中照得見自己的臉時所感到的憤怒。十九世紀人們對浪漫主義的厭惡,是凱列班在鏡中照不見自己的臉時所感到的憤怒。」這裡,穆利根把斯蒂芬比作凱列班。 [23]語出自王爾德的論文集《意圖》中的《謊言的衰退》(1889)。全句是:「我完全明白你反對把藝術當作一面鏡子。你認為,這樣一來就把天才降低到有裂紋的鏡子的境地了。然而,你無意說,人生是藝術的模仿。人生其實就是一面鏡子,藝術才是真實的,對吧?」 [24]牛津傢伙指正在搜集愛爾蘭格言的海恩斯。 [25]基尼是舊時英國金幣,一基尼合二十一先令。 [26]藥喇叭,又名球根牽牛;根部可以用來制做瀉藥。 [27]祖魯人是非洲東南部班圖族的一支土著。 [28]這裡的希臘化指的是使愛爾蘭開化。都柏林市不同於近代化的大都會,有著當年希臘城邦的性質。正如奧德修由於離鄉多年,初回伊大嘉時未認出那是什麼地方一樣,斯蒂芬回到故里後也覺得格格不入。因此他聽了穆利根所說的使愛爾蘭「希臘化」的話,並不曾引起共鳴。 [29]在喬伊斯的另一部長篇小說《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第5章裡,克蘭利(參看第九章注[13])曾和斯蒂芬挽臂而行。克蘭利參加了愛爾蘭獨立運動。斯蒂芬則說:「我不願意去為我已經不再相信的東西賣力,不管它把自己叫作我的家、我的祖國或我的教堂都一樣,我將試圖在……某種藝術形式中……表現我自己,並僅只使用我能容許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來保衛自己——那就是沉默、流亡和機智。」(見黃雨石譯本第297頁,外國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 [30]西摩是英國牛津大學麥達倫學院的學生。 [3l]「要委婉……息」出自美國人查理·哈裡斯所作通俗歌曲《向母親透露這消息》(1897)。寫一個戰士臨終前囑咐道,向母親透露自己陣亡的消息時,要說得委婉一些。奧布裡是斯蒂芬遷居到都柏林之前,住在布萊克羅克鎮時的一個遊伴,見《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第2章。 [32]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生們當中時興的一種捉弄同學的辦法:把對方的褲子剝下來,用剪子將襯衫鉸成一條條的。 [33]馬修·阿諾德(1822-1888),英國詩人、評論家。 [34]「我們自己」是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展的復興愛爾蘭語言文化的運動所提出的口號。意思是:「愛爾蘭人的愛爾蘭。」「中心」,原文為希臘文。馬修·阿諾德提出的文化理想是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的古稀臘人文主義與建立在社會倫理上的希伯來主義的統一。斯蒂芬從阿諾德的這一理想聯想到要求愛爾蘭民族獨立的自救口號。他又進一步想到把異教與基督教相調和而成的新異教教義。最後才聯想到omphalos一詞。此詞的意思是中心,指位於雅典西北一百英里處的帕耳那索斯山麓峽谷裡的一塊聖石,轉義為人體的中心部位:肚臍。這裡隱啥斯蒂芬等人所住的這座圓塔,乃是愛爾蘭藝術的發祥地。 [35]布萊岬角位於沙灣以南七英里處。 [36]這裡,穆利根借用了英國哲學家戴維·哈特利(1705一1757)的觀點。哈特利的主要著作有《對人及其結構、職責和期望的觀察》(兩卷本,1749)等。他認為,真正存在於記憶中的只有觀念和感覺。 [37]聖母是仁慈聖母瑪利亞醫院的簡稱。這是由天主教仁慈會修女所開辦的都柏林市最大的一家醫院。裡奇蒙是裡奇蒙精神病院的簡稱。 [38]彼得·蒂亞澤爵士是生於愛爾蘭的英國戲劇家理查德·布林斯利·謝裡丹(1751-1816)所作喜劇《造謠學校》(1777)中的一個人物。這位爵士晚年與一個年輕活潑的農村姑娘結了婚。 [39]指耶酥會的創始人,依納爵·羅耀拉。 [40]撒克遜征服者,原文為愛爾蘭語。 [41]這是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一1939)所作《誰與弗格斯同去》一詩的第7至9行。弗格斯是據傳於五世紀從愛爾蘭移去的第一位蘇格蘭國王。下文中的「樹林的陰影」和「朦朧的海洋那雪白的胸脯」,出自該詩的第10、l1行。 [42]老羅伊斯指英國喜劇演員愛德華·威廉·羅伊斯(1841一?)。《可怕的土耳克》(1873)是愛爾蘭作家埃德溫·漢密爾頓(1849一1919)根據英國童話劇《神奇的玫瑰》(1868)改編的。土耳克王由老羅伊斯扮演。當他發現神奇的玫瑰能教會他隱身術時,便高興地唱起下面這首歌。 [43]英國通神論者艾爾弗雷德·珀西·辛尼特(1840-1921)在《靈魂的成長》(1896)一書中提出,一切事件和思根都貯存在宇宙的記憶中。參看第七章注[224]。 [44]天主教徒領聖體前,自午夜起禁止飲食。 [45]原文為拉丁文。這是信徒彌留之際助善終者在一旁為他(她)念的臨終禱文中的兩句。斯蒂芬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信徒。她死前,斯蒂芬卻不曾滿足她的願望,拒絕為她禱告。 [46]這是斯蒂芬責備自己的話。他意識到在母親生前,他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懷疑和不滿曾使母親深深苦惱,故以東方神話中的食屍鬼自喻。 [47]這是英國舊時的一種金幣,每枚值一英鎊。因上面鐫有國王(或女王)像,所以俗稱「君主」。 [48]德魯伊特是古代凱爾特人中有學識者,通常擔任祭司、教師和法官。德魯伊特的家庭裡,竟連聖誕節的蛋糕都禁止吃。 [49]出自慶祝愛德華七世加冕(1901年1月22日)的歌曲《加冕日》。「加冕日」又指發薪日,因為工資可折合成克朗。Crown(意即王冠)是舊時的一種鐫有王冠圖案的硬幣,每枚值五先令。 [50]即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在《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一書中,斯蒂芬曾就讀于這家小學。下文中的「提過香爐」指神父做彌撒時,斯蒂芬曾擔任助祭。 [51]據《舊約·創世記》第7至9章,挪亞一家人乘方舟逃避水災後,一天挪亞喝醉了酒睡在帳棚裡。二兒子含看見父親赤身露體,便出去告訴了哥哥閃和弟弟雅弗。閃和雅弗替父親蓋上長袍。挪亞灑醒後說:「迦南[含的兒子]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 [52]這是《飯前祝文》,引自《聖教日課》。 [53]原文為拉丁文。這是《聖號經》的下半段,引自《聖教日課》。 [54]葛羅甘老婆婆是愛爾蘭歌曲《內德·葛羅甘》中的人物。 [55]登德魯姆有兩個。(一)位於都柏林市以北六十五英里的港口。(二)都柏林近郊的村。 [56]人魚神是古代腓力斯人和腓尼基人所信奉的半人半魚的神。 [57]命運女神姐妹原指《麥克白》中的三女巫,這裡則影射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姐妹伊麗莎白和莉莉。一九〇三年,伊麗莎白在登德魯姆村創立了鄧恩·埃默出版社,並為葉芝出版《在七座樹林中》一書。該書的版權頁上寫著,完成於「大風年七月十六日,一九〇 三」。按一八三九年愛爾蘭曾遭受一場空前的大風災。從此,「大風年」一詞便流行開來。 [58]《馬比諾吉昂》是中世紀十一則威爾士故事的總稱,以神話、民間故事和英雄傳說為基礎,記載十二世紀下半葉至十三世紀末的口傳故事。 [59]《奧義書》是印度教古代吠陀教義的思辨作品,用散文或韻文寫成。自公元前六百年起次第成書,為後世各派印度哲學所依據。 [60]瑪麗·安是一八四三年左右為了嚇唬苛吏而在愛爾蘭民間組織起來的秘密團體。成員以婦女為主,也有喬裝成婦女的男子。因此,後來又用此詞來影射同性戀者。關於瑪麗·安,流傳著一些歌曲,而梅布爾·沃辛頓找到的那個版本的末句是:「像男人那樣撒尿。」與下文中穆利根所唱的三句歌詞剛好湊成一段。 [61]包皮的搜集者,指耶和華。猶太教徒有行割禮(割除陰莖包皮)的傳統。參看《創世記》第17章第10至14節。 [62]夸脫是液量單位,一夸脫為一·一四升。 [63]毛皮像絹絲般的牛、最漂亮的牛和貧窮的老嫗均為愛爾蘭古稱。 [64]征服者指英國人,這裡,以海恩斯為代表。快樂的叛徒指滿足于現狀的愛爾蘭人,這裡,以勃克·穆利根為代表。 [65]母王八,原文為cuckquean,指其丈夫姘上了其他女人。 [66]在《奧德修紀》卷一中,女神雅典娜替奧德修說情,於是,主神宙斯表示同意讓奧德修回國。女神便扮成外鄉人的模樣,到伊大嘉島來鼓勵奧德修的兒子帖雷馬科。這裡斯蒂芬把送牛奶的老嫗比作雅典娜女神,他懷疑她是為了譴責自己不曾滿足母親最後的願望而來的。 [67]下文中,海德版多一行,[「瞧,真是的,」她說。]其他諸本部沒有。 [68]那個嗓門指神父。天主教徒臨終前,神父在他(她)身上塗清香油,以便減輕肉體上的痛苦,並給心靈以慰藉。這叫作終傅禮。但據《舊約·利未記》第12章,天主曾通過摩西說,婦女分娩後以及月經期間不潔,因此不在陰部周圍塗油。 [69]見《創世記》第2章第22至23節:「耶和華神就用從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那人說:『她是從男人的身上取出來的。』」 [70]同上,第1章第27節有「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造男造女」一語。 [71]同上,第3章: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偷吃禁果,並給她丈夫亞當吃。作為懲罰,耶和華將二人逐出伊甸園。 [72]蓋爾語是蘇格蘭高地人和古代愛爾蘭蓋爾族的語言。「你有蓋爾族的氣質嗎?」是愛爾蘭西部農民的口頭用語,意思是:「你會講愛爾蘭話嗎?」十九世紀初葉,愛爾蘭民族主義的發展使人們重新對愛爾蘭的語言、文學、歷史和民間傳說發生興趣。當時,除了在偏僻的農付,蓋爾語作為一種口語已經衰亡,英語成為愛爾蘭的官方和民間通用語言。後來語言學家找到了翻譯古代蓋爾語手稿的方法,人們這才得以閱讀愛爾蘭的古籍。 [73]西邊兒指愛爾蘭西部的偏僻農村。那裡的人們依然說愛爾蘭語。 [74]品脫是液量名,一品脫合0·五七升弱。 [75]先令是英國當時通用的貨幣單位。二十先令為一英鎊,一先令為十二便士。英幣改為十進制後,合十便士。 [76]佛羅林是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開始鑄造的一種銀幣。一八四九年以來在英國通用,一佛羅林合兩先令。 [77]這是斯溫伯恩的長詩《日出前的歌》(1871)「貢獻」一節中的第1、2行。下文中的「心肝兒……你的腳前」見同一節的第3、4行。 [78]這裡套用一八0五年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1758一1805)在特拉法爾加角與法、西軍艦進行殊死戰時對英國海軍的訓話。 只是把原話「英國期待每人今天各盡自己的職責」中的「英國」改成了「愛爾蘭」。 [79]即墨西哥清流。它流向東北,在加拿大紐芬蘭岸外與北大西洋漂流匯合,繼續朝東北流向不列顛群島以及北海和挪威海。 [80]語出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第5章第1場。麥克白夫人慫恿丈夫把蘇格蘭國王鄧肯殺死後,在夢遊中不斷地擦手,並且說:「可是這兒還有一點汙跡。」 [81]天主教為了紀念耶酥受難,在教堂裡設十四座十字架,教徒沿著一座座十字架,邊念經邊朝拜。「被惡人強剝下衣服」是在第十座十字架前念的經文中的一句。這裡,不信教的穆利根戲謔地以耶穌自況。 [82]「我自……矛盾」是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的長詩《自己之歌》(1855)第51首第6、7行詩句。 [83]「能言善辯的」,也可以譯為「墨丘利般的」,參看本章注[101]。 [84]拉丁區是巴黎塞納河南岸的地區。有不少大學及文化設施,歷來是學生和藝術家麇集之地。 [85]按當時都柏林郊區有兩個叫作莫裡斯·巴特裡的農民。《路加福音》第22章第26節作:「於是彼得出去痛哭。」這是文字遊戲,「metButterly」(遇見了巴特裡)與「weptbitterly」(痛哭)諧音。 [86]比利是威廉的昵稱。威廉·皮特(1759一1806),英國首相。 [87]「法國人在海上」一語出自《貧窮的老嫗》。這首十八世紀末葉的愛爾蘭歌謠表達了「貧窮的老嫗」(愛爾蘭古稱)對越海而來的法國支援者的期待心情。一七九六至一七九七年間,法國人曾兩次派出遠征軍支援愛爾蘭革命,均未能到達。一七九八年法國人雖登了陸,卻被迫投降。下文中的「中心」,原文為希臘文。 [88]托馬斯·阿奎那(1225一1274),意大利神學家、詩人。他區分了自然領域與超自然領域之後,將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以及奧古斯丁和其他早期教父的思想加以綜合,發展成為一套複雜而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 [89]祭帶是神父做彌撒時所掛的細長帶子,從脖頸垂到胸前。 [90]老金赤指斯蒂芬的父親。 [91]指英國海軍軍官弗雷德裡克·馬裡亞特(1792一1848)所寫的一部以尋父為主題的小說(1836)。棄兒雅弗千方百計找到的生父,卻原來是東印度群島上的一名脾氣暴躁的軍官。據《創世記》,挪亞喝醉後,他的兒子閃和雅弗曾去找他,見本章注[51]。斯蒂芬的父親也是個酒鬼。這裡,穆利根把斯蒂芬比作雅弗。 [92]艾爾西諾是丹麥的謝蘭島上一軍港。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即以此港為背景。「瀕臨……之顛」一語引自《哈姆萊特》第1幕第4場中霍拉旭對哈姆萊特所說的話。 [93]「大海的統治者」指一九一四年以前英國海軍和商船在海上稱霸。 [94]據(路加福音)第1章,猶太童貞女瑪利亞已許配給木匠約瑟,但未成婚前,因聖靈降臨到她身上而懷孕,遂生下耶穌。聖靈通常以鴿子的形象出現,故有「鳥兒」一說。《馬可福音》第1章第l0節有雲:「聖靈仿佛鴿子,降在她身上。」 [95]指耶酥的十二門徒。 [96]各各他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97]據《約翰福音》第2 章,耶穌和他的門徒在加利利的迦拿應邀赴婚筵時,酒用盡了。那兒擺著六口缸。耶穌對傭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漫到缸口。舀出來一嘗,水已變成了酒。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跡。這首打油詩的最後一句指喝下去的酒變成了尿。 [98]語出《路加福音》第24章第46節:「第三日從死裡復活。」 [99]橄欖山在耶路撒冷以東,耶穌經常偕同門徒到此。 [100]四十步潭是沙灣的一座專供男子洗澡的天然浴場。 [lO1]墨丘利是羅馬神話中眾神的信使,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穆利根與《舊約全書》末卷《瑪拉基書》裡的先知瑪拉基(活動時期公元前約460)同名。該名是希伯來語「我的使者」的音譯,所以這裡把他與墨丘利相比。 [102]勃克·穆利根所唱的《滑稽的耶穌》是根據奧利弗·聖約翰·戈加蒂所作的諷刺詩《快活的耶穌之歌》改編的。 [lO3]人格神是指神也具有人格,而神子耶穌基督乃是人格的楷模。 [104]典出自《神曲·天堂》第17篇。但丁的高祖卡卻基達對他說:「你將懂得別人家的麵包是多麼苦澀,別人家的樓梯是多麼難以攀上攀下。」 [lO5]指維多利亞女王(1819一1901),她統治英國達六十四年之久(1837一1901)。 [106]第三個,指穆利根。 [107]指羅馬天主教會。 [108]後文中,斯蒂芬借用了海恩斯這句話(見第十五章注[860]及有關正文)。下段中的「獨一至聖使徒公教會」,原文為拉丁文。 [109]即馬爾塞魯斯二世(1501一1555),意大利籍教皇,原名塞維尼。即位後僅二十二天即逝世。 [l10]《馬爾塞魯斯教皇彌撒曲》系意大利作曲家喬瓦尼·皮耶路易吉·帕萊斯特裡納(1525一1594)所作。這支彌撒曲曾於一八九八年在都柏林的聖女德肋撒教堂被人重新演奏。 [111]指《使徒信經》。傳統上,《信經》中的十二個信條分別由十二名使徒來象徵,故名。如「我信全能者,天主父,化成天地。」(彼得) 「我信其唯一子,耶穌基利斯督我等主。」(約翰) [112]「教會的使者。指天使長米迦勒。 [113]佛提烏(816一891),原系在俗學者,由拜占廷皇帝米恰爾三世任命為拜占廷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受到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的反對。在君士坦丁堡會議(867年)上,佛提烏譴責尼古拉,從而形成對立,史稱佛提烏分裂局面。 [114]阿裡烏(約250-336),利比亞人,埃及亞歷山大裡亞基督教司鐸。尼西亞公會議(325年)公佈《尼西亞信經》,指明基督(聖子)與天主(聖父)同樣具有神性。阿裡烏拒絕簽名。他倡導阿裡烏主義,認為基督是被造的(made, 指系天主所造,因而不具有完全的神性),而不是受生的(begotten,指由天主所生,因而具有完全的神性)。這種理論被早期教會宣佈為異端。 [115]瓦倫廷是公元二世紀的宗教哲學家,出生于埃及, 為諾斯替教羅馬派和廣大利派的創始人。公元一四〇年前後曾謀求羅馬主教之職位而失敗, 遂脫離基督教。瓦倫廷的早期理論與保羅的神秘神學相似,強調基督死後復活,信徒因而得救。 [116]撒伯裡烏(?一270),可能曾任羅馬教會長老。他反對天主教會關於三位一體(謂天主本體為一,但又是聖父、聖子耶穌基督和聖靈三位)的教義,而主張天主是單一的,而有三種功能,聖父創造天地,聖子救贖罪人,聖靈使人成聖。因此,被斥為異端邪說。 [117]陌生人是愛爾蘭人對英國人(侵略者與霸主)的稱呼。 [118]這裡套用英國詩人約翰·韋伯斯特(約1580一約1625)的《魔鬼的訴訟》(1623)的詞句:「國王野心一場空……織網只為了捕風。」 [119]原文為法語。這是斯蒂芬從冥想中醒過來後暗自說的話。 [120]指德裔猶太富豪羅斯蔡爾德家族。當時他們控制著英國經濟。 [121]她指船。閹牛港位於都柏林灣東南方的岬角。下文中的噚是測量水深用的長度單位,一噚合一·八九八米。 [122]它指溺屍。民間迷信:失去蹤影的沉屍會在第九天浮上來。 [128]韋斯特米思位於都柏林市以西四十英里處,是愛爾蘭倫斯特省一郡。亞曆克·班農是個學生,參看第四章中米莉來信和第十四章注[146]及有關正文。 [124]指本書另一主人公利奧波德·布盧姆的女兒米莉。她在韋斯特米思郡穆林加爾市的照相館工作。該市距都柏林五十英里。 [125]這個泅水者的頭頂剃光了,只留下一圏灰發,說明他是個天主教神父。直到一九七二年,這一習俗才由教皇保羅六世下令廢除。 [126]這是基督教會自古流行的一種對天主三位一體(聖父=額頭,聖子=嘴唇,聖神=胸部)表示尊崇的手勢。天主教神父舉行彌撒時,在誦讀經文前以及儀式結束後,照例要劃十字。 [127]原文為德語。《創世記》第2章第21節有天主抽掉亞當一根肋骨的記載。這裡,穆利根以亞當自況,說他的「第十二根肋骨沒有了」,這樣,他就成了「超人」。 [128]瑣羅亞斯德(約公元前628一約前551),穆斯林先知、瑣羅亞斯德教創始人。古波斯語作查拉圖斯特拉。《瑣羅亞斯德如是說》(1883-1885)是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一1900)的一部讖語式的格言著作。他在其中借瑣羅亞斯德來鼓吹自己的「超人」哲學(即認為「超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志的工具)。 [l29]這裡,勃克·穆利根故意篡改了《箴言》第19章第17節「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一語,藉以挖苦說,尼采是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以別人為踏腳石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本世紀初,西歐曾流行過這種論點。 [130]意思是說,這三者都是危險的,不能掉以輕心。 [l31]原文是拉丁文。 [132]本章以勃克·穆利根假裝舉行彌撒為開端[見本章注[2]],結尾處又把一位真正的神父出浴後在灣汊的岩洞中穿衣服比作彌撒結束後神父在更衣,並將神父那圈灰發描述成聖徒頭後的光暈。壁龕指岩洞。 [133]篡奪者指從斯蒂芬手裡討走鑰匙的勃克·穆利根。在《奧德修紀》卷1、2中,帕雷馬科也曾指責那些求婚子弟們掠奪他的家財;哈姆萊特王子則對霍拉旭說,叔叔克勞狄斯「篡奪了我嗣位的權利」,參看《哈姆萊特》第5幕第2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回目錄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