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世界名著 > 物種起源 | 上頁 下頁 |
第十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全(3) |
|
然而,這種印象還是有部分錯誤的。克羅爾先生在一篇有趣的論文裡說道:「我們對於地質時期的長度形成一種過大的概念,是不會犯錯誤的,如用年數來計算卻要犯錯誤。」當地質學者們看到這巨大而複雜的現象,然後看到表示著幾百萬年的這個數字時,這二者在思想上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印象,而登時要感到這個數字是過小了。關於大氣的剝蝕作用,克羅爾先生根據某些河流每年沖下來的沉積物的既知量與其流域相比較,得出如下計算,即 1,000英尺的堅硬岩石,漸次粉碎,須在六百萬年的期間,才能從整個面積的平均水平線上移去。這似乎是一個可驚的結果,某些考察使人懷疑這個數字太大了,甚至把這個數字減到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依然還是很可驚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一百萬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克羅爾先生舉出以下的比喻,用一狹條紙83英尺4英寸長,便它沿著一間大廳的牆壁伸延出去;於是在十分之一英寸處作一記號。讓十分之一英寸代表一百年,全紙條就代表一百萬年。但是必須記住,在上述的大廳裡,被毫無意義的尺度所代表的一百年,對於本書的問題卻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若干卓越的飼養者,僅在他們的一生期間內,就大大地改變了某些高等動物,而高等動物在繁殖它們的種類上遠比大多數的下等動物為慢,他們就這樣育成了值得稱為新的亞品種的。 很少有人相當仔細地去注意過任何一個品系到半世紀以上的,所以一百年可以代表兩個飼養者的連續工作。不能假定在自然狀態下的物種,可以像在有計劃選擇指導之下的家養動物那樣迅速地進行變化。與無意識的選擇——即只在於保存最有用的或最美麗的動物,而無意於改變那個品種——的效果相比較,也許比較公平些;但是通過這種無意識選擇的過程,各個品種在兩個世紀或三個世紀的時間就會被顯著地改變了。 然而物種的變化大概更為緩慢得多,在同一地方內只有少數的物種同時發生變化。這種緩慢性是由於同一地方內的所有生物已經彼此適應得很好了,除非經過長久時間之後,由於某種物理變化的發生,或者由於新類型的移入,在這自然機構中是沒有新位置的。還有,具有正當性質的變異或個體差異,即某些生物所賴以在改變了的環境條件下適應新地位的變異,也經常不會即刻發生。不幸的是我們沒有方法根據時間的標準來決定,一個物種的改變須要經過多長時間;但是關於時間的問題,以後一定還要討論。 古生物標本的貧乏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我們最豐富的地質博物館,那裡的陳列品是何等地貧乏呵!每一個人都會承認我們的搜集是不完全的。永遠不應忘記那位可稱讚的古生物學者愛德華·福布斯的話,他說,大多數的化石物種都是根據單個的而且常常是破碎的標本,或者是根據某一個地點的少數標本被發見和被命名的。地球表面只有一小部分曾作過地質學上的發掘,從每年歐洲的重要發見看來,可以說沒有一處地方曾被十分注意地發掘過。完全柔軟的生物沒有一種能夠被保存下來。落在海底的貝殼和骨骼,如果那裡沒有沉積物的掩蓋,便會腐朽而消失。 我們可能採取一種十分錯誤的觀點,認為差不多整個海底都有沉積物正在進行堆積,並且其堆積速度足夠埋藏和保存化石的遺骸。海洋的極大部分都呈亮藍色,這說明了水的純淨。許多被記載的情形指出,一個地質層經過長久間隔的時期以後,被另一後生的地質層整個地遮蓋起來,而下面的一層在這間隔的時期中並未遭受任何磨損,這種情形,只有根據海底常常多年不起變化的觀點才可以得到解釋。 埋藏在沙子或礫層裡的遺骸,遇到岩床上升的時候,一般會由於溶有炭酸的雨水的滲入而被分解。生長在海邊高潮與低潮之間的許多種類動物,有的似乎難得被保存下來。例如,有幾種藤壺亞科(Chthamalinlae,無柄蔓足類的亞科)的若干物種,遍佈全世界的海岸岩石上,數量非常之多。它們都是嚴格的海岸動物,除了在西西里(Sicily)發見過一個在深海中生存的地中海物種的化石以外,至今還沒有在任何第三紀地質層裡發見過任何其他的物種:然而已經知道,藤壺屬曾經生存于白堊紀(Chalk period)。 最後,須要極久時間才堆積起來的許多巨大沉積物,卻完全沒有生物的遺骸,我們對此還不能舉出任何的理由: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之一是弗裡希(Flysch)地質層,由葉岩和沙岩構成,厚達數千英尺,有的竟達六千英尺,從維也納到瑞士至少綿延300英里;雖然這等巨大岩層被極其仔細地考察過,但在那裡除了少數的植物遺骸之外,並沒有發見任何其他化石。 關於生活在中生代和古生代的陸棲生物,我們所搜集的證據是極其片斷的,這就不必多談了。例如,直到最近,除了萊爾爵士和道森博士(Dr.Dawson)在北美洲的石炭紀地層中所發見的一種陸地貝殼外,在這兩個廣闊時代中還沒有發見過其他陸地貝殼;不過目前在黑誅羅紀地層中已經發見了陸地貝殼。 關於哺乳動物的遺骸,只要一看萊爾的《手冊》裡所登載的歷史表,就會把真理帶到家中,這比細讀文字還能更好地去理解它們的保存是何等地偶然和稀少。只要記住第三紀哺乳動物的骨骼大部分是在洞穴裡或湖沼的沉積物裡被發見的,並且記住沒有一個洞穴或真正的湖成層是屬第二紀或古生代的地質層的,那末它們的稀少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地質紀錄的不完全主要還是由於另外一個比上述任何原因更為重要的原因;這就是若干地質層間彼此被廣闊的間隔時期所隔開。許多地質學者以及像福布斯那樣完全不相信物種變化的古生物學者,都曾力持此說。當我們看到一些著作中的地質層的表格時,或者當我們從事實地考察時,就很難不相信它們是密切連續的。但是,例如根據默奇森爵士(Sir R.Murchison)關於俄羅斯的巨著,我們知道在那個國家的重疊的地質層之間有著何等廣闊的間隙;在北美洲以及在世界的許多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