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世界名著 > 物種起源 | 上頁 下頁 |
第四章 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12) |
|
我們還可以再做進一步論述。假定該屬的那些原種彼此相似的程度並不相等,自然界中的情況一般就是如此;物種(A)和B、C及D的關係比和其他物種的關係較近;物種(I)和G、H、K、L的關係比和其他物種的關係較近,又假定(A)和(I)都是很普通而且分佈很廣的物種,所以它們本來一定就比同屬中的大多數其他物種佔有若干優勢。它們的變異了的後代,在一萬四千世代時共有十四個物種,它們遺傳了一部分同樣的優點:它們在系統的每一階段中還以種種不同的方式進行變異和改進,這樣便在它們居住的地區的自然組成中,變得適應了許多和它們有關的地位。因此,它們極有可能,不但會取得親種(A)和(I)的地位而把它們消滅掉,而且還會消滅某些與親種最接近的原種。所以,能夠傳到第一萬四千世代的原種是極其稀少的。我們可以假定與其他九個原種關係最疏遠的兩個物種(E與F)中只有一個物種(F),可以把它們的後代傳到這一系統的最後階段。 在我們的圖表裡,從十一個原種傳下來的新物種數目現在是十五。由於自然選擇造成分歧的傾向,a14與z14之間在性狀方面的極端差異量遠比十一個原種之間的最大差異量為大。還有,新種間的親緣的遠近也很不相同。從(A)傳下來的八個後代中,a14、q14 、p14 三者,由於都是新近從a10分出來的,親緣比較相近;b14和f14系在較早的時期從a5分出來的,故與上述三個物種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差別;最後O14、i14、m14 彼此在親緣上是相近的,但是因為在變異過程的開端時期便有了分歧,所以與前面的五個物種大有差別,它們可以成為一個亞屬或者成為一個明確的屬。 從(1)傳下來的六個後代將形成為兩個亞屬或兩個屬。但是因為原種(1)與(A)大不相同,(I)在原屬裡差不多站在一個極端,所以從(I)分出來的六個後代,只是由於遺傳的緣故,就與從(A)分出來的八個後代大不相同;還有,我們假定這兩組生物是向不同的方向繼續分歧的。而連接在原種(A)和(I)之間的中間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論點),除去(F),也完全絕滅了,並且沒有遺留下後代。因此,從(I)傳下來的六個新種,以及從(A)傳下來的八個新種,勢必被列為很不同的屬,甚至可以被列為不同的亞科。 所以,我相信,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屬,是經過變異傳衍,從同一屬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種產生的。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親種又可以假定是從早期一屬裡某一物種傳下來的。在我們的圖表裡,是用大寫字母下方的虛線來表示的,其分枝向下收斂,趨集一點;這一點代表一個物種,它就是幾個新亞屬或幾個屬的假定祖先。新物種F14的性狀值得稍加考慮,它的性狀假定未曾大事分歧,仍然保存(F)的體型,沒有什麼改變或僅稍有改變。 在這種情形裡,它和其他十四個新種的親緣關係,乃有奇特而疏遠的性質。因為它系從現在假定已經滅亡而不為人所知的(A)和(I)兩個親種之間的類型傳下來的,那末它的性狀大概在某種程度上介於這兩個物種所傳下來的兩群後代之間。但這兩群的性狀已經和它們的親種類型有了分歧,所以新物種(F14)並不直接介於親種之間,而是介於兩群的親種類型之間;每一個博物學者大概都能想到這種情形。 在這張圖表裡,各條橫線都假定代表一千代,但它們也可以代表一百萬或更多代:它還可以代表包含有絕滅生物遺骸的地殼的連續地層的一部分,我們在《地質學》一章裡,還必須要討論這一問題,並且,我想,在那時我們將會看到這張圖表對絕滅生物的親緣關係會有所啟示,——這些生物雖然常與現今生存的生物屬同目、同科、或同屬,但是常常在性狀上多少介於現今生存的各群生物之間;我們是能夠理解這種事實的,因為絕滅的物種系生存在各個不同的遼遠時代,那時系統線上的分枝線還只有較小的分歧。 我看沒有理由把現在所解說的變異過程,只限于屬的形成。在圖表中,如果我們假定分歧虛線上的各個連續的群所代表的變異量是巨大的,那末標著a14到p14、b14和f14、以及o14到m14的類型,將形成三個極不相同的屬。我們還會有從(I)傳下來的兩個極不相同的屬,它們與(A)的後代大不相同。該屬的兩個群,按照圖表所表示的分歧變異量,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科,或不同的目。這兩個新科或新目,是從原屬的兩個物種傳下來的,而這兩個物種又假定是從某些更古老的和不為人所知的類型傳下來的。 我們已經看到,在各地,最常常出現變種即初期物種的,是較大屬的物種。這確實是可以被預料到的一種情形;因為自然選擇是通過一種類型在生存鬥爭中比其他類型佔有優勢而起作用的,它主要作用於那些已經具有某種優勢的類型;而任何一群之成為大群,就表明它的物種從共同祖先那裡遺傳了一些共通的優點。因此,產生新的、變異了的後代的鬥爭,主要發生在努力增加數目的一切大群之間。 一個大群將慢慢戰勝另一個大群,使它的數量減少,這樣就使它繼續變異和改進的機會減少,在同一個大群裡,後起的和更高度完善的亞群,由於在自然組成中分歧出來並且佔有許多新的地位,就經常有一種傾向,來排擠和消滅較早的、改進較少的亞群。小的和衰弱的群及亞群終歸滅亡。 瞻望未來,我們可以預言:現在巨大的而且勝利的、以及最少被擊破的、即最少受到絕滅之禍的生物群,將能在一個很長時期內繼續增加。但是哪幾個群能夠得到最後的勝利,卻無人能夠預言;因為我們知道有許多群從前曾是極發達的,但現在都絕滅了。瞻望更遠的未來,我們還可預言:由於較大群繼續不斷地增多,大量的較小群終要趨於絕滅,而且不會留下變異了的後代;結果,生活在任何一個時期內的物種,能把後代傳到遙遠未來的只是極少數。 我在《分類》一章裡還要討論這一問題,但我可以在這裡再談一談,按照這種觀點,由於只有極少數較古遠的物種能把後代傳到今日,而且由於同一物種的一切後代形成為一個綱,於是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在動物界和植物界的每一主要大類裡,現今存在的綱是如此之少。雖然極古遠的物種只有少數留下變異了的後代,但在過去遙遠的地質時代裡,地球上也有許多屬、科、目及綱的物種分佈著,其繁盛差不多就和今天一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