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別集類 | 上頁 下頁 |
後山詩注 |
|
《後山詩注》,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陳師道撰。任淵注。原本六卷。此本作十二卷,則淵作注時每卷釐為二也。淵生南北宋間,去元祐諸人不遠。佚文遺跡,往往而存。即同時所與周旋者,亦一一能知始末。故所注排比年月,鉤稽事實,多能得作者本意。 然師道詩得自苦吟,運思幽僻,猝不易明。方回號曰知詩,而《瀛奎律髓》載其《九日寄秦觀》詩,猶誤解末二句。他可知矣。又魏衍作師道集記,稱其詩未嘗無謂而作,故其言外寄託,亦難以臆揣。如《送郭概四川提刑》詩之「功名何用多,莫為分外慮」;《送杜純陝西轉漕》詩之「誰能留渴須遠井」;《贈歐陽棐》詩之「歲曆四三仍此地,家餘五一見今朝」;《觀六一堂圖書詩》之「歷數況有歸,敢有貪天功」;《次韻蘇軾觀月聽琴》詩之「信有千丈清,不如一尺渾」;《次韻蘇軾勸酒與詩》之「五士三不同,夙紀鳴蟬賦」;《寄蘇軾》詩之「功名不朽聊通袖,海道無違具一舟」;《寄張耒》詩之「打鴨起鴛鴦」;《離潁》詩之「叢竹防供爨,池魚已割鮮」;《送劉主簿》詩之「二父風流皆可繼,排禪詆道不須同」;《送王元均》詩之「故國山河開始終」以及《宿深明閣》、《陳州門絕句》、《寄曹州晁大夫》等篇。非淵一一詳其本事,今據文讀之,有茫不知為何語者。即《钜野詩》之「蒲港」對「蓮塘」,儷偶相配,似乎不誤,非淵親見其地,亦不知「港」字當為「巷」也。其中如《寄蘇軾》詩之「遙知丹地開黃卷,解記清波沒白鷗」二語,蓋宋敏求校定杜詩,誤改「白鷗沒浩蕩」句。軾嘗論之,見《東坡志林》。故師道藉以為諷。淵惟引其《寄弟轍》詩「萬里滄波沒兩鷗」句,則與上句「丹地黃卷」不相應矣。他如「兒生未知父」句,實用孔融詩。「情生一念中」句,實用陳鴻《長恨歌傳》。「度越周漢登虞唐」句,「虞唐」顛倒,實用韓愈詩。「孰知詩有驗」句,以「熟」為「孰」,實用杜甫詩。而皆遺漏不注。《次韻春懷》詩「塵生鳥跡多」句,「鳥跡」當為「馬跡」之訛,而引晉簡文「床塵鼠跡」附會之。《齋居》詩「青奴白牯靜相宜」句,「牯」字必誤,而引「白角簟」附會之。《謁龐籍墓》詩「叢篁侵道更須東」句,「東」字必誤,而引《齊民要術》「東家種竹」附會之。至於以「謝客兒」為「客子」、以「龍」為「龍伯」,皆舛謬顯然。淵亦絕不糾正。是皆不免於微瑕。據淵自序,其編次先後,亦如所注《山谷集》例,寓《年譜》於目錄。今考《和豫章公黃梅》二首注曰:「此篇編次不倫,姑仍其舊。」又於紹聖三年下注曰:「是歲春初,後山當罷潁學,而《離潁》等詩反在卷終,又有未離潁時所作。魏本如此,不欲深加改正。」而於《示三子》詩則注曰:「此篇原在《晁張見過》詩後,今遷於此。」於《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詩則注曰:「此詩原在《秋懷》前,今遷於此。」於《再次韻蘇公示兩歐陽五詩》則注曰:「以《東坡集》考之,原在《涉潁》詩後,今遷於此。」則亦有所竄定,非衍之舊。又衍記稱師道卒於建中靖國元年,年四十九。此集托始於元豐六年,則師道年已三十一。不應三十歲前都無一詩。觀《城南寓居》二首,列於元豐七年,而注曰:「或雲熙寧間作。」則淵亦自疑之。《題趙士高軒過圖》一首,淵引王立之《詩話》,稱作此詩後數月間遂卒。故其後更列送歐陽棐、晁端仁、王鞏三詩。今考王立之《詩話》,實作「數日無己卒,士贈以百縑。」校其所錄情事,作「數日」為是。則小誤亦所不免。然援證古今,具有條理,其所得者實多。莊綽《雞肋編》嘗摭師道詩採用俚語者十八條,大致皆淵注所已及。可知其用意之密矣。固與所注《山谷集》均可並傳不朽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