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類書類存目 | 上頁 下頁 |
永樂大典 |
|
《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翰林院藏本) 明永樂元年七月奉敕撰。二年十一月奏進,賜名《文獻大成》。總其事者為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與其事者凡一百四十七人。既而以所纂尚多未備,覆命太子少保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與縉同監修,而以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儼、司經局洗馬楊博、儒士陳濟為總裁,以翰林侍讀鄒輯、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覯、曾棨、編修朱紘、檢討王洪、蔣驥、潘畿、王偁、蘇伯厚、張伯潁、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經歷高得暘、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使僉事晏璧為副總裁,與其事者凡二千一百六十九人。於永樂五年十一月奏進,改賜名曰《永樂大典》。(案:以上俱見《明實錄》。)並命複寫一部,鋟諸梓,以永樂七年十月訖工(案:事見明趙友同《存軒集·送禮部員外郎》劉公覆命序。),後以工費浩繁而罷。(案:事見《舊京詞林志》。)定都北京以後,移貯文樓。(案:文樓即今之宏義閣。)嘉靖四十一年,選禮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錄正副二本,命高拱、張居正校理。(案:事見《明實錄》。)至隆慶初告成,仍歸原本於南京。(案:事見《舊京詞林志》。)其正本貯文淵閣,副本別貯皇史宬。(案:事見《春明夢餘錄》。) 明祚既傾,南京原本與皇史宬副本並毀。今貯翰林院庫者,即文淵閣正本,僅殘闕二千四百二十二卷。顧炎武《日知錄》以為全部皆佚,蓋傳聞不確之說。書及目錄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與原序原表併合。《明實錄》作二萬二千二百一十一卷,《明史·藝文志》作二萬二千九百卷,亦字畫之誤也。考《明實錄》載成祖諭解縉等,稱嘗觀《韻府》、《回溪》二書(案:《回溪》謂《回溪史韻》也,)事雖有統,而採摘不廣,紀載太略。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無厭浩繁云云。故此書以《洪武正韻》為綱,全如韻府之體。其每字之下,詳列各種書體,亦用顏真卿《韻海鏡源》之例。 惟其書割裂龐雜,漫無條理,或以一字一句分韻,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韻,或全錄一書,以書名分韻,與卷首凡例多不相應,殊乖編纂之體。疑其始亦如《韻府》之體,但每條備具始末,比《韻府》加詳。今每韻前所載事韻,其初稿也。繼以急於成書,遂不暇逐條采掇,而分隸以篇名,既而求竣益迫,更不暇逐篇分析,而分隸以書名。故參差無緒,至於如此。然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傳者,轉賴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訂,複見於世,是殆天佑斯文,姑假手於解縉、姚廣孝等俾匯存古籍,以待聖朝之表章,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正不必以潦草追咎矣。今仰蒙指授,裒輯成編者凡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三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共四千九百四十六卷。菁華已采,糟粕可捐,原可置不復道。然蒐羅編輯亦不可沒其創始之功,故附存其目,並具載成書之始末,俾來者有考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