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目錄類 | 上頁 下頁
崇文總目


  《崇文總目》,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堯臣等奉敕撰,蓋以四館書併合著錄者也。

  宋制:以昭文、史館、集賢為三館。太平興國三年,於左升龍門東北建崇文院,謂之「三館新修書院」。端拱元年,詔分三館之書萬餘卷,別為書庫,名曰「秘閣」,以別貯禁中之籍,與三館合稱四館。景祐元年閏六月,以三館及秘閣所藏或謬濫不全,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等看詳,定其存廢。訛謬者刪去,差漏者補寫。因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校正條目,討論撰次,定著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分類編目,總成六十六卷。於慶曆元年十二月己醜上之,賜名曰《崇文總目》。後神宗改崇文院曰秘書省,徽宗時因改是書曰《秘書總目》。然自南宋以來,諸書援引,仍謂之《崇文總目》,從其朔也。

  李燾《續通鑒長編》雲,《崇文總目》六十卷,《麟台故事》亦同。《中興書目》雲六十六卷,江少虞《事實類苑》則雲六十七卷,《文獻通考》則雲六十四卷,《宋史·藝文志》則據《中興書目》作六十六卷。其說參差不一。考原本於每條之下具有論說,逮南宋時鄭樵作《通志》,始謂其文繁無用,紹興中遂從而去其序釋,故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皆雲一卷。是刊除序釋之後,全本已不甚行。南宋諸家,或不見其原書,故所記卷數各異也。考《漢書·藝文志》本劉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隋書·經籍志》參考《七錄》,互注存佚,亦沿其例。《唐書》於作者姓名不見紀傳者,尚間有注文,以資考核。後來得略見古書之崖略,實緣於此,不可謂之繁文。鄭樵作《通志》二十略,務欲淩跨前人,而《藝文》一略,非目睹其書則不能詳究原委。自揣海濱寒畯,不能窺中秘之全,無以駕乎其上,遂惡其害己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厥後脫脫等作《宋史·藝文志》,紕漏顛倒,瑕隙百出,於諸史志中最為叢脞。是即高宗誤用樵言,刪除序釋之流弊也。宋人官私書目,存於今者四家。晁氏、陳氏二目,諸家藉為考證之資。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及此書則若存若亡,幾希湮滅。是亦有說無說之明效矣。此本為範欽天一閣所藏,朱彝尊抄而傳之,始稍見於世,亦無序釋。

  彝尊《曝書亭集》有康熙庚辰九月作是書跋,謂欲從《六一居士集》暨《文獻通考》所載,別抄一本以補之。然是時彝尊年七十二矣,竟未能辦也。今以其言考之,其每類之序,見於《歐陽修集》者,只經、史二類及子類之半。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載論說亦然。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在《通考》之前,惟晁公武所見多《通考》一條。陳氏則但見六十六卷之目,題曰「紹興改定」者而已。《永樂大典》所引,亦即從晁、陳二家目中采出,無所增益,已不能複睹其全。然蒐輯排比,尚可得十之三四,是亦較勝於無矣。謹依其原次,以類補入,厘為一十二卷。其六十六卷之原次,仍注於各類之下。

  又《續宋會要》載,大觀四年五月,秘書監何志同言:「慶曆間,集四庫為籍,今案籍求之,十才六七。宜頒其名類於天下,《總目》之外,別有異書,並借傳寫。」紹興十二年十二月,權發遣盱眙軍向子固言:「乞下本省,以《唐藝文志》及《崇文總目》所闕之書,注闕字於其下,付諸州軍,照應搜訪」云云。今所傳本,每書之下多注闕字,蓋由於此。今亦仍之。王應麟《玉海》稱,當時國史,謂《總目》序錄,多所謬誤。黃伯思《東觀餘論》有校正《崇文總目》十七條。鄭樵《通志·校讎略》則全為攻擊此書而作,李燾《長編》亦雲《總目》或有相重,亦有可取而誤棄不錄者。

  今觀其書,載籍浩繁,牴牾誠所難保。然數千年著作之目,總匯於斯。百世而下,藉以驗存佚、辨真贗、核同異,固不失為冊府之驪淵、藝林之玉圃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