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編年類 | 上頁 下頁
續資治通鑒長編


  《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燾撰。燾有《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已著錄。

  燾博極群書,尤究心掌故。以當時學士大夫各信所傳,不考諸實錄正史,家自為說。因踵司馬光《通鑒》之例,備采一祖八宗事蹟,薈稡討論,作為此書。以光修《通鑒》時先成《長編》,燾謙不敢言《續通鑒》,故但謂之《續資治通鑒長編》。《文獻通考》載其《進書狀》四篇。一在隆興元年知榮州時,先以建隆迄開寶年事一十七卷上進;一在乾道四年為禮部郎時,以整齊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閏三月五朝事蹟共一百八卷上進;一在淳熙元年知瀘州時,以治平後至靖康凡二百八十卷上進;一在淳熙元年知遂甯府時,重別寫呈,並《舉要》、《目錄》計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冊上進。故周密《癸辛雜識》稱,韓彥古盜寫其書,至盈二廚。然《文獻通考》所載,僅《長編》一百六十八卷;《舉要》六十八卷,與《進狀》多寡迥殊。考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卷數雖如此,而冊數至逾三百,蓋逐卷又分子卷,或至十餘云云。則所稱一千六十三卷者,乃統子卷而計之,故其數較多矣。又據燾《進狀》,其書實止於欽宗。而王明清《玉照新志》稱紹興元年胡彥修疏,在《長編》一百五十九卷注後,則似乎兼及高宗。或以事相連屬,著其歸宿,附於注末,如《左傳》後經終事之例歟。《癸辛雜識》又稱「燾為《長編》,以木廚十枚,每廚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日月先後次第之,井然有條」云云,則其用力之專且久,可概見矣,其書卷帙最多,當時艱於傳寫,書坊所刻本及蜀中舊本已有詳略之不同。

  又神、哲、徽、欽四朝之書,乾道中只降秘書省依《通鑒》紙樣繕寫一部,未經鏤版,流播日稀。自元以來,世鮮傳本。本朝康熙初,昆山徐乾學始獲其本於泰興季氏,凡一百七十五卷。嘗具疏進之於朝。副帙流傳,無不珍為秘乘。然所載僅至英宗治平而止,神宗以後仍屬闕如。檢《永樂大典》宋字韻中,備錄斯編,以與徐氏本相較,其前五朝雖大概相合,而分注考異,往往加詳。至熙甯迄元符三十餘年事蹟,徐氏所闕而朱彝尊以為失傳者,今皆粲然具存,首尾完善,實從來海內所未有。惟徽、欽二紀原本不載,又佚去熙寧、紹聖間七年之事,頗為可惜。然自哲宗以上,年經月緯,遂已詳備無遺。以數百年來名儒碩學所欲見而不得者,一旦頓還舊物,視現行諸本增多幾四五倍。斯亦藝林之钜觀矣。昔明成化中詔商輅等續修《通鑒綱目》,時《永樂大典》庋藏內府,外庭無自而窺。竟不知燾之舊文全載卷內,乃百方別購,迄不能得。論者以為遺憾。今恭逢我皇上稽古右文,編摩四庫,乃得複見於世。豈非顯晦有時,待聖世而發其光哉?燾原目無存,其所分千餘卷之次第,已不可考。謹參互校正,量其文之繁簡,別加釐析,定著為五百二十卷。

  燾作此書,經四十載乃成。自實錄、正史、官府文書以逮家錄、野紀,無不遞相稽審,質驗異同。雖采摭浩博,或不免虛實並存,疑信互見,未必一一皆衷於至當。不但太宗斧聲燭影之事,於《湘山野錄》考據未明,遂為千古之疑竇。即如景祐二年三月賜鎮東軍節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餘靖所撰《墓銘》,殊不相符,為曾敏行《獨醒雜誌》所糾者,亦往往有之。然燾《進狀》自稱,寧失之繁,毋失之略,蓋廣蒐博錄以待後之作者。其淹貫詳贍,固讀史者考證之林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