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小學類 | 上頁 下頁
字詁


  《字詁》,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生撰。生字扶孟,歙縣人。前明諸生。

  是編取魏張揖《字詁》以名其書,於六書多所發明。每字皆有新義,而根據博奧,與穿鑿者有殊。間有數字未安者,如謂「靃」《說文》「呼郭切,飛聲也」,而諸書用「靃靡」處又音髓。今書地名、人姓之類多用霍,獨《樊噲傳》之「霍人」《正義》注「先累」、「蘇果」、「山寡」三反。先累反即髓音也。《韻會》諸家《紙》、《藥》二韻兼收靃,而霍則止一音。蓋霍從佳,其音當為髓。靃本飛鳥聲,借為地名,因又借為人姓,後省便作霍。既為借義所奪,其本音本訓遂失。而於字之當用霍音髓者反作靃,此霍之所以轉為「呼郭切」,而靃之所以轉為「先累反」也。據其所說,則霍但有「先累反」之本音,靃但有「呼郭反」之本音矣。今考音切之古,莫過《玉篇》、《廣韻》。《玉篇》「靃」字下注云:「息委切,露也。呼郭切,飛聲。」《廣韻》於《四紙》「靃」字下注云:「靃麻草。」於《十九鐸》「靃」字下注云:「地名。《說文》:飛聲也。」則是「靃」本有髓之一讀,並不因省借為霍始音髓也。又《玉篇》「霍」字下注云:「呼郭切,揮霍。」《廣韻》「霍」字下注云:「虛郭切,揮霍。《爾雅》:霍山為南嶽。又姓。」則是「霍」之一字,在《玉篇》、《廣韻》原止有「呼郭反」一音,並無髓音。惟《史記正義》注有「息累反」,而要不得為止有「息累反」一音也。況《白虎通》曰:「南方霍山者,霍之為言護也。」「護」乃「呼郭反」之轉音,非「先累反」之轉音。然則班固讀霍已為呼郭反矣,豈漢音猶不足據乎?生又謂「打」字始於六朝。今考後漢王延壽《夢賦》曰:「捎魍魎,拂諸渠,撞縱目,打三顱。」又《易林曰》:「口饑打手。」則打字不始於六朝明矣。此類殊為失考。其他若謂「大鼏七個」之鼏當從冂諧聲,與從冖者不同。似蛇之鱓既借「徒何切」之「鱓」,又借「張演切」之「鱣」,而皆轉為「常演切」,《漢書注》誤以「張連切」之「鱣」為釋。又謂《周禮·玉人注》「瓚讀為之」,《說文》「饡,以羹澆飯」,《釋文》「膏」作「膏饡」,故《篇海》「」即「饡」字。《內則釋文》:「酏讀為{衍食},之然反。本又作,並之然反。」此蓋明酏當並讀為,非謂「」即「」字。若以「諸延」切「」,何以處《玉人注》之「」乎?又謂幹、乾字通,引《後漢書·獨行傳》雲「明堂之奠乾飯寒水」,又在晉帖所雲「淡悶幹嘔」之前。此類則最為精核。其他條似此者不可枚舉。蓋生致力漢學,而於六書訓詁尤為專長,故不同明人之剿說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