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四書類 | 上頁 下頁
論語義疏


  《論語義疏》,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魏何晏注,梁皇侃疏。

  書前有《奏進論語集解序》,題「光祿大夫關內侯孫邕、光祿大夫鄭沖、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曹羲、侍中荀顗、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何晏」五人之名。

  《晉書》載鄭沖與孫邕、何晏、曹羲、荀顗等共集《論語》諸家訓詁之善者,義有不安,輒改易之,名《集解》。亦兼稱五人。今本乃獨稱何晏。考陸德明《經典釋文》,於「《學而》第一」下題「集解」二字。注曰:「一本作何晏集解。」又《序錄》曰「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之說,並下己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今以為主」云云,是獨題晏名,其來久矣。殆晏以親貴總領其事歟?

  邕字宗儒,樂安青州人。沖字文和,滎陽開封人。羲,沛國譙人,魏宗室子。顗字景倩,荀彧之子。晏字平叔,南陽宛人,何進之孫,何咸之子也。侃,《梁書》作偘,蓋字異文。吳郡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孫。武帝時官國子助教,尋拜散騎侍郎,兼助教如故。大同十一年卒。事蹟具《梁書·儒林傳》。

  《傳》稱所撰《禮記義》五十卷;《論語義》十卷。《禮記義》久佚,此書宋《國史志》、《中興書目》、晁公武《讀書志》、尤袤《遂初堂書目》皆尚著錄。《國史志》稱侃《疏》雖時有鄙近,然博極群言,補諸書之未至,為後學所宗。蓋是時講學之風尚未甚熾,儒者說經亦尚未盡廢古義,故史臣之論雲爾。迨乾淳以後,講學家門戶日堅,羽翼日眾,剷除異已,惟恐有一字之遺,遂無複稱引之者,而陳氏《書錄解題》亦遂不著錄。知其佚在南宋時矣。惟唐時舊本流傳,存於海外。康熙九年,日本國山井鼎等作《七經孟子考文》,自稱其國有是書,然中國無得其本者,故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今恭逢我皇上右文稽古,經籍道昌,乃發其光於鯨波鮫室之中,藉海舶而登秘閣。殆若有神物捴訶,存漢、晉經學之一線,俾待聖世而複顯者。其應運而來,信有非偶然者矣。

  據《中興書目》,稱侃以何晏《集解》去取為《疏》十卷。又列晉衛瓘、繆播、欒肇、郭象、蔡謨、袁宏、江淳、蔡系、李充、孫綽、周瑰、范甯、王瑉等十三人爵裡於前,雲「此十三家是江熙所集。其解釋於何《集》(案「何集」二字,不甚可解,蓋何氏《集解》之省文,今姑仍原本錄之)無妨者亦引取為說,以示廣聞」云云。此本之前,列十三人爵裡,數與《中興書目》合。惟「江厚」作「江淳」、「蔡溪」作「蔡系」、「周懷」,作「周瑰」,殆傳寫異文歟?其《經》文與今本亦多異同。如「舉一隅」句下有「而示之」三字,頗為冗贅,然與《文獻通考》所引石經《論語》合。「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下有「已矣」二字,亦與錢曾《讀書敏求記》所引高麗古本合。其《疏》文與余蕭客《古經解鉤沉》所引,雖字句或有小異,而大旨悉合。知其確為古本,不出依託。

  觀《古文孝經》孔安國《傳》,鮑氏知不足齋刻本信以為真,而《七經孟子考文》乃自言其偽,則彼國於授受源流,分明有考,可據以為信也。至「臨之以莊則敬」作「臨民之以莊則敬」,《七經孟子考文》亦疑其「民」字為誤衍,然謹守古本而不敢改,知彼國遞相傳寫,偶然訛舛或有之,亦未嘗有所竄易矣。至何氏《集解》,異同尤夥。雖其中以「包氏」為「苞氏」,以「陳恒」為「陳桓」之類,不可據者有之,而勝於明刻監本者亦複不少,尤可以旁資考證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