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五經總義類 | 上頁 下頁
明本排字九經直音


  《明本排字九經直音》,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書中《春秋傳》「素王」二字下引真宗《宣聖贊》,但標真宗,不稱宋,又稱禦制,則為宋人所著可知。卷首題曰「明本」者,宋時刊版多舉其地之首一字,如建本、杭本之類。此蓋明州所刊本,即今寧波府也。末題「歲次丁亥梅隱書堂新刊」,不著年號。考丁亥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是元初刊本矣。

  其書不用反切而用直音,頗染鄉塾陋習,然所音俱根據《經典釋文》,猶為近古。《釋文》一字數音者皆並存之。如《金縢》「辟」字下云:「孔音辟,法也。《說文》音必。鄭音辟。」《大誥》「賁」字下云:「音墳。王讀為《賁卦》之賁。」《禮·內則》「接以太牢」,「接」字下云:「鄭音捷。王、杜並以為接待。」《祭法》「相近於坎壇」,「坎」字下云:「《注》作禳祈,《孔叢子》以為祖迎。」《祭義》「爓」字下云:「徐廉反。古音燖。」《周禮太宰》「圃」字下云:「布古反,又音布。」「牧」字下云:「徐音目。劉音茂。」「頒」字下云:「鄭音班。徐音墳。」《籩人》「茆」字下云:「茆音卯,又音柳」。《遺人》下云:「遺音位,劉音遂,乃與卷首《序》『遺人』音推異。」如此者不可枚舉,固非後來坊本直音,以意屬讀,惟趨便捷者比也。惟《禮記》:「敖不可長。」《釋文》:「敖,依《注》五報反,慢也。王肅五高反,遨遊也。長,竹丈反。盧植、馬融、王肅並直亡反。」此書云:「敖王音平。」則《釋文》所雲「王,五高反也。」而於「長」字下又注云:「長,張上,又平」。則又兼用鄭《注》「竹丈反」。一句之內,於鄭《注》半從半違,遂使「敖」字、「長」字音義兩不相應。又《周禮·太宰》「斿貢」「斿音留,燕遊也。」今考鄭《注》「斿讀如燕游之遊。」此書既用鄭義,則「斿」當作「以周反」。其作「良周反」音「留」者,乃《春秋傳》「鞶厲遊纓」之「遊」,更自相矛盾。

  又《月令》「審端徑術」下云:「術,《注》作遂。方曰:徑,道之小。術,道之末。則如字是。」今考《學記》:「術有序。」《注》:「術當為遂。」《水經注》引《學記》「術有序」作「遂有序」。《春秋·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術來聘。」《公羊傳》、《漢書·五行志》「術」並作「遂」。是古字術遂本通。此書反信方氏之曲說,殊為未協。又《中庸》「壹戎衣」下云:「《書·武成》作如字者是,《注》讀為殷者無據。」今考古「衣」字作「」,從反身,殷字從此。故讀殷為,音與衣同。《白虎通》曰:「衣之為言隱也,所以隱身也。」則衣隱音近。《楚詞》「新浴必振衣」,與「汶、塵」合韻,則衣、殷二字音通。是書以為無據,亦為失考。然核其大致,則多能決擇是非。如於三《禮》雖多守方愨《注》,然如《祭法》「幽宗」,《注》讀如「禜」,方愨「宗」作如字,則兼存鄭義。又《書武成》「識」字下云:「陸無音,漢翟酺《疏》引此作恭。」則補苴闕遺,亦頗能有所考據。

  又《檀弓》「卜人師扶右」下云:「蔔讀為如字者非。」考鄭《注》:「蔔當為僕,聲之誤也。」僕人、射人皆平生時贊正君服位者,若蔔人則於義無取,此書不用《釋文》所載前儒之說最當。又《周禮·醢人》「菭」字下云:「音治,又音代。」今考《釋文》云:「又丈之反。未知所出。」不知《說文》「菭,水衣。」本作「菭」,從草,治聲。水衣之「菭」既以「治」為聲,則「丈之反」乃為「菭」之古音矣。故「菭藩」草名作「澄之切」,可以相證。

  是書用「丈之切」為本音,而以「代」為又音。較之《釋文》以「丈之切」為無出,考核尤精。且《釋文》所載皆唐以前音,而此書則兼取宋儒。如於《詩》、《中庸》、《論語》、《孟子》則多采朱子,於《易》則兼采程、朱,於《禮》則多采方愨,其他經引胡瑗、司馬光音讀尤多,與陸氏之書尤足相續。在宋人經書音釋中,最為妥善。若《九經》前後失次,則當為坊刻之誤。既無關大旨,固無庸深論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