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春秋類存目 | 上頁 下頁 |
春秋五傳平文 |
|
《春秋五傳平文》,四十一卷(內府藏本) 明張岐然編。岐然字秀初,錢塘人。 其書采《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胡安國《傳》而益以《國語》。《國語》亦稱《春秋外傳》,故謂之「五傳」。曰「平文」者,明五《傳》兼取,無所偏重之義也。其《自序》曰「嘗與虞子仲皜泛覽《春秋》七十二家之旨,蓋鮮有不亂者。及觀近時經生家之說,殆不可複謂之《春秋》。究其弊,率起於不平心以參諸家而過尊胡氏。久之惟知有胡氏《傳》,更不知有他氏。又久之惟從胡《傳》中牽合穿鑿,並不知有《經》。此所謂亂之極也」云云。考胡安國當高宗之時,以《春秋》進講,皆准南渡時勢以立言。所謂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為言之者也。元、明兩代,時異勢殊,乃以其源出程子,遂用以取士,已非安國作《傳》之初意。 元制兼用三《傳》,明制兼用張洽《傳》,蓋亦陰知胡安國之多僻,而補救其偏。永樂中修《春秋大全》,襲用汪克寬《纂疏》,乃專尊胡《傳》,又非延祐、洪武立法之初意。然胡廣等之《大全》,雖偏主一家,傷於固陋,猶依《經》立義也。其後剽竊相仍,棄《經》誦《傳》,僅摘《經》文二三字以標識某公某年。迨其末流,《傳》亦不誦,惟約略《傳》意,標一破題,轉相授受而已。蓋又並非修《大全》之初意矣。岐然指陳流弊,可謂深切著明,故其書皆參取四《傳》以救胡《傳》之失。雖去取未必盡當,要其針砭俗學,破除錮習,於《春秋》不為無功。惟五《傳》皆具有成編,人所習誦,不待此刻而傳。故取其衛《經》之意,而不復錄其書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