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春秋類 | 上頁 下頁
春秋釋例


  《春秋釋例》,十五卷(永樂大典本)

  晉杜預撰。預事蹟詳《晉書》本傳。

  是書以《經》之條貫必出於《傳》,《傳》之義例歸總於「凡」。《左傳》稱「凡」者五十,其別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因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亦有舊史所不書,適合仲尼之意者,仲尼即以為義,非互相比較,則褒貶不明,故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相與為部。先列《經》、《傳》數條,以包通其餘,而《傳》所述之「凡」系焉。更以己意申之,名曰《釋例》。地名本之《泰始郡國圖》,《世族譜》本之劉向《世本》與《集解》。一經一緯,相為表裡。《晉書》稱預自平吳後,從容無事,乃著《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今考《土地名篇》,稱孫氏僣號於吳,故江表所記特略。則其屬稿實在平吳以前,故所列多兩漢、三國之郡縣,與晉時不盡合。至《盟會圖》、《長曆》則皆書中之一篇,非別為一書。觀預所作《集解序》,可見史所言者未詳。《晉書》又稱,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世人未之重,惟秘書監摯虞賞之。考嵇含《南方草木狀》,稱晉武帝賜杜預蜜香紙萬番,寫《春秋釋例》及《經傳集解》,則當時固重其書。史所言者,亦未盡確也。其書自《隋書·經籍志》而後,並著於錄,均止十五卷。惟元吳萊作《後序》,雲四十卷。豈元時所行之本,卷次獨分析乎?

  自明以來,是書久佚。惟《永樂大典》中尚存三十篇,並有唐劉蕡原《序》。其六篇有《釋例》而無《經》、《傳》,餘亦多有脫文。謹隨篇掇拾,取孔穎達《正義》及諸書所引《釋例》之文補之。校其訛謬,釐為二十七篇。仍分十五卷,以還其舊。吳萊《後序》亦並附焉。按預《集解序》云:「《釋例》凡四十部。」《崇文總目》云:「凡五十三例。」而孔穎達《正義》則云:「《釋例》事同則為部,小異則附出,孤《經》不及例者聚於終篇。四十部次第,從隱即位為首,先有其事則先次之。世族、土地,事既非例,故退之終篇之前。是《土地名》起於宋衛遇於垂,《世族譜》起於無駭卒。無駭卒在遇垂之後,故地名在世族前。」今是書原目不可考,故因孔氏所述之大旨,推而廣之,取其事之見《經》先後為序。《長曆》一篇則次之《土地名》、《世族譜》後,以《集解》序述歷數在地名、譜第後也。《土地名篇》釋例云:「據今天下郡國縣邑之名、山川道塗之實,爰及四表,皆圖而備之。然後以《春秋》諸國邑盟會地名附列之,名曰《古今書》。《春秋盟會圖》別集《疏》一卷附之。釋例所畫圖,本依官司空圖,據泰始之初郡國為正。孫氏初平,江表十四郡皆貢圖籍。荊、揚、徐三州皆改從今為正,不復依用司空圖。」則是書應有圖,而今已佚。又有《附盟會圖疏》,臚載郡縣,皆是元魏、隋唐建置地名,非晉初所有。而「陽城」一條,且記唐武后事。當是預本書已佚,而唐人補輯。又《土地名》所釋亦有後人增益之語。今仍錄原文,而各加辨證於下方。考預書雖有曲從左氏之失,而用心周密,後人無以復加。其例亦皆參考《經》文,得其體要,非公、穀二家穿鑿月日者比。摯虞謂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案故字文義未明,疑為當字之訛,以《晉書》原本如是,姑仍其舊文)。良非虛美。且《永樂大典》所載,猶宋時古本。觀《夫人內女歸寧例》一篇,末雲凡若干字,《經》、《傳》若干字,《釋例》若干字。當時校讎精當,概可想見。如《長曆》載文公四年十有二月壬寅,夫人風氏薨。杜云:「十二月庚午朔,無壬寅。」近刻注疏本並作「十有一月」。案十一月庚子朔,三日得壬寅,不可謂無壬寅也。又襄公六年《經》文本雲「十有二月,齊侯滅萊」,而近刻《左傳》本前則曰「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後則曰「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今考《長曆》十一月丁醜朔,是月無丙辰。十二月丁未朔,十日得丙辰。杜預系此日於十二月下,不言日月有誤。可見今本《傳》文兩言十一月,皆十二月之訛也。如此之類,可以校訂舛誤者,不可縷數。《春秋》以《左傳》為根本,《左傳》以杜解為門徑,《集解》又以是書為羽翼。緣是以求筆削之旨,亦可雲考古之津梁、窮經之淵藪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