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禮類 | 上頁 下頁 |
儀禮逸經傳 |
|
《儀禮逸經傳》,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吳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錄。 是篇掇拾逸經,以補《儀禮》之遺。凡《經》八篇。曰《投壺禮》,曰《奔喪禮》,取之《禮記》。曰《公冠禮》,曰《諸侯遷廟禮》,曰《諸侯釁廟禮》,取之《大戴禮記》,而以《小戴禮記》相參定。曰《中霤禮》、曰《禘於太廟禮》、曰《王居明堂禮》,取之鄭康成《三禮注》所引逸文。其編次先後,皆依行禮之節次,不盡從其原文,蓋仿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之例。其引二戴《記》著所出,鄭《注》不著所出,則與王應麟《鄭氏易》同。由古人著書,不及後來體例之密,不足異也。其《傳》十篇,則皆取之二戴《記》,曰《冠儀》,曰《昏儀》,曰《士相見儀》,曰《鄉飲酒儀》,曰《鄉射儀》,曰《燕儀》,曰《大射儀》,曰《聘儀》,曰《公食大夫儀》,曰《朝事儀》。其《鄉射儀》、《大射儀》取《禮記·射儀篇》所陳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射,釐之為二。 其《士相見》、《公食大夫》二儀則取宋劉敞之所補。敞擬《記》而作者尚有《投壺儀》一篇,亦見《公是集》中,澄偶遺之。明何喬新嘗取以次《朝事儀》後,並為之跋。通志堂刻《九經解》,複佚其文。蓋所據乃未補之舊本,非喬新本也。又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第二十一篇曰:「漢興,高堂生傳《禮》十七篇。孔壁出,多三十九篇,謂之《逸禮》。平帝時,王莽立之,旋廢。猶相傳至東漢,鄭康成注三《禮》曾引之。《天子巡狩禮》云:制幣丈八尺,純四。《中霤禮》云:以功布為道布,屬幾。《烝嘗禮》云:射豕者。《軍禮》云:無干車,無自後射。《朝貢禮》云:純四,制丈八尺。《禘於太廟禮》云:日用丁亥,不得丁亥則己亥、辛亥亦用之,無則苟有亥焉可也。又《中霤禮》云:凡祭五祀於廟用特牲,有主有屍,皆先設席於奧。祀戶之禮,南面設主於戶內之西,乃制脾及腎為俎,奠於主北。又設盛於俎西,祭黍稷、祭肉、祭醴,皆三。祭肉,脾一,腎再。既祭,徹之,更陳鼎俎設饌於筵前。迎屍略如祭宗廟之儀。《王居明堂禮》云:出十五裡迎歲。又云:帶以弓韣,禮之禖下,其子必得天材。 又云:季春出疫於郊,以攘春氣。又《中霤禮》云:祀灶之禮,先席於門之奧,東面設主於灶陘,乃制肺及心肝為俎,奠於主西。又設盛于俎南,亦祭黍三,祭肺、心、肝各一,祭醴三。亦既祭徹之,更陳鼎俎設饌於筵前。迎屍如祀戶之禮。又《王居明堂禮》云:毋宿于國。又《中霤禮》云:祀《中霤之》禮,設主於牖下,乃制心及肺、肝為俎,其祭肉,心,肺、肝各一,他皆如祀戶之禮。又云:祀門之禮,北面設主于門左樞,乃制肝及肺、心為俎,奠于主南,又設盛於俎東。其他皆如祭灶之禮。又《王居明堂禮》云:仲秋九門磔禳,以發陳氣,禦止疾疫。又云:仲秋農隙,民畢入於室,曰時殺將至,毋罹其災。又云:季秋除道致梁,以利農也。又《中霤禮》云:祀行之禮,北面設主於軷上,乃制腎及脾為俎,奠于主南,又設盛於俎東。祭肉,腎一,脾再。其他皆如祀門之禮。又《王居明堂禮》云:孟冬之月,命農畢積聚,系牧牛馬。又云:季冬命國為酒,以合三族。君子說,小人樂。又云:仲秋乃命國醵。《逸奔喪禮》云:不及殯日,於又哭,猶括發即位,不袒。告事畢者,五哭而不復哭也。又云:哭父族與母党于廟,妻之党于寢,朋友于寢門外,壹哭而已,不踴。又云:凡拜吉喪,皆尚左手。又云:無服袒免為位者唯嫂與叔,凡為其男子服,其婦人降而無服者麻。凡二十五條。為篇名者八,吳草廬《逸經》八篇,僅及其三」云云,則亦不免有所疏漏。然較之汪克寬書,則條理精密多矣。《明一統志》:「沅州劉有年,洪武中為監察禦史,永樂中上《儀禮逸經》十有八篇。」楊慎求之內閣,不見其書。 朱彝尊《經義考》謂有年所進即澄此本,《逸經》八篇,《傳》十篇,適符其數。其說似乎有據。今世傳《內閣書目》,惟載澄書,不著有年姓名。蓋當時亦知出於澄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