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水滸忠義志傳 | 上頁 下頁
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紫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向鳳池頭。

  卻說仁宗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但見:

  祥雲迷鳳閣,瑞氣罩龍樓。
  含煙禦柳拂旌旗,帶露宮花迎劍戟。
  天香影裡,玉簪珠履聚丹墀。
  仙樂聲中,繡襖錦衣扶御駕。
  珍珠廉卷,黃金殿上現金章。
  鳳羽扇開,白玉階前停寶輦。
  隱隱靜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

  時有宰相趙哲,參政文彥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師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伏望陛下釋罪寬恩,省刑薄稅,以禳天災,救濟萬民。」

  天子聞奏,急敕翰林院草詔,一面頒赦天下罪囚,應有民間稅賦,悉皆赦免;命在京宮觀寺院,修設大醮禳災。不料其年瘟疫轉盛。仁宗復會百官計議。參知政事范仲淹奏曰:「目今災疫大行,民不聊生,以臣愚見,可宣嗣漢天師來朝,修設三千六百羅天大醮,可保民間瘟疫。」

  仁宗准奏。急令翰林學士草詔一道,御筆親書,並降禦香一炷,欽差內外提點殿前太尉洪信為使,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請天師張真人星夜臨朝。洪信領了聖敕,辭別天子,帶了詔書禦香,隨從數十人,上馬離京,徑投信州貴溪縣來。於路上但見:

  遙山疊翠,遠水汀清。
  奇花綺錦繡鋪裀,嫩柳垂金絲拂地。
  和風日暖,時過野店山村;
  路直沙平,夜宿郵亭驛館。
  羅衣蕩漾紅塵內,駿馬驅馳紫陌中。

  洪信在途不止數日,來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員迎接畢,即差人報知上清宮。次日,眾同送太尉至龍虎山三清殿上將詔書供養于香案上。眾道官獻茶齋訖。洪太尉問曰:「天師今在何處?」

  道官稟曰:「這代天師,號曰虛靖天師,性好清高,自向山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

  太尉曰:「今天子宣詔,如何得見?」

  道官曰:「天師雖在山頂,其實能駕霧騰雲,蹤跡不定,貧道等亦難得見。」

  太尉曰:「目今京師瘟疫盛行,丹書來詔天師,要設大醮,以禳天災,似此奈何?」

  道官曰:「若太尉誠心齋戒沐浴,休帶從人,自背詔書,步行上山禮拜,叩請天師,方能得見。」

  太尉曰:「俺從東京吃素到此,依著你說。」

  明日沐浴,換了新布衣,腳穿草履,背上丹詔,手提禦香。眾道士送到山後相別。那洪信口誦天尊寶號,縱步上山,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盤地角,頂接天心。
  遠觀磨斷亂雲痕,近看平吞明月魄。
  高低不等謂之山,側石通道謂之岫,
  孤嶺崎嶇謂之路,上面極平謂之頂,
  頭圓下壯謂之巒,隱虎藏豹謂之穴,
  隱風隱雲謂之岩,高人隱居謂之洞,
  樵人出沒謂之徑,流水有聲謂之澗,
  古渡源頭謂之溪。
  千峰競秀,萬壑爭流。
  瀑布斜飛,藤蘿倒掛。
  虎嘯時風生穀口,猿啼處月墜山腰。
  恰似:青石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

  洪太尉過了數個山頭,看看腳酸腿軟,心中想曰:「我是朝廷貴官,何曾受這等苦楚!」

  只見山凹裡,松樹背後大吼一聲,跳出一個吊睛拂毛白額大蟲來。太尉驚叫,望後便倒。偷眼看那大蟲時,但見:

  毛披一帶黃金色,爪露銀鉤十八隻,
  睛如閃電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
  伸腰展臂勢猙獰,擺尾搖頭聲霹靂。
  山中狐兔盡潛藏,澗下獐麂皆斂跡。

  那大蟲望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一回,望山坡下跳將去了。洪太尉唬得魂不附體,口中叫苦。扒將起來,複上山又行,口裡歎氣怨:「皇上差俺來這裡,受這場驚恐!」

  說猶未了,又一陣風,吹出口氣直沖太尉,定睛看時,山邊竹藤裡,搶出一條雪花白蛇。太尉見了叫聲:「死也!」

  倒在盤砣石邊。微微開眼看那蛇時,但見:

  昂首驚飆起,掣目電光生。
  動盪則折峽岡倒,呼吸則吹雲吐霧。
  鱗甲亂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銀。

  那蛇眼射金光,張開大口,吐出舌頭,噴那毒氣在太尉臉上。驚得太尉無地藏身。那蛇望山下一溜,卻不見了。太尉方才扒起來,口裡罵那道士:「戲弄著俺,受這般驚恐!若尋不見天師,下去和他話說。」

  再要上山去,只聽得松樹背後,笛聲吹響,太尉看見一個道童,倒騎黃牛,橫吹短笛,轉出山凹。太尉看那道童,但見:

  頭綰兩個丫髻,身穿一領青衣。
  腰間絛結草來編,腳下芒鞋麻間隔。
  明眸皓齒飄飄,並不染塵埃。
  綠鬢朱顏耿耿,全然無俗態。

  那牧童大笑指曰:「你要見天師麼?我早間在茅庵中伏侍天師,說:仁宗天子,差洪太尉來宣我去東京建醮,祈禱瘟疫。我今乘鶴駕雲去也。想今不在庵中。你休上山去。太尉曰:「你休要說謊哄我。」

  道童大笑,又吹短笛過山坡去了。太尉尋思:「想是天師分付他,不如下山去罷。」

  即尋回路,奔下山來。眾道士接著,請到方丈坐下。道官便問太尉:「曾見天師否?」

  太尉曰:「爭些兒送了我的性命!」

  把山中驚恐事說了,「皆是你眾道人戲弄俺。」

  道官曰:「貧道等怎敢!這是天師試探太尉之心。本山雖有蛇虎,並不傷人。」

  太尉又曰:「我正欲再上山坡,只見松樹傍轉出一個道童,騎黃吹笛,我待問他,他都知了。說:天師早晨乘鶴駕雲,望東京去了。下官因此回來。」

  道官曰:「這牧童正是天師。雖然年幼,道行非常,世人稱為道通祖師。既然祖師法旨說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這場醮事已都完了。」

  太尉見說,方才放心。道官排筵款待太尉,請將丹詔留在上清宮,龍香就三清殿下焚了。

  次日道官請太尉游山,行至宮前宮後玩景。行至右廊下,另外一所殿宇,門上用著大鎖鎖上,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又重疊使著硃印,牌額上寫四個金字:「伏魔之殿」。太尉指曰:「此殿是何處?」

  道官答曰:「此是先代老祖天師,鎖鎮魔王之殿。」

  太尉又問:「如何用許多封皮?」

  道官曰:「此是大唐祖師,洞玄國師封鎖至今。但是經傳一代天師,便添一道封皮,子孫不得妄開,經今九代祖師,這鎖卻用銅汁灌鑄,卻不知裡面的事。」

  太尉心中驚怪,便對道官曰:「你且開門,待我看魔王什麼模樣。」

  道官告曰:「先祖天師叮嚀告戒:不許擅開。」

  太尉笑曰:「我讀古聖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我不信,可打開門我看。」

  道官再三勸稟,太尉曰:「你若不開,我回朝奏你有違聖旨,即將你們問罪。」

  道官只得把封皮揭了,將鐵槌打開大鎖。把門推開,那殿內黑暗暗的。太尉令取火把來照時,只見中央有個石碑,約五六尺高,下面石龜半陷在泥裡。照碑碣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籙,人皆不識。照碑背後,卻有四個真字:「遇洪而開」。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輳巧遇著洪太尉。太尉看了大喜。便對眾道官曰:「你等阻當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注我姓氏在此。分明是教我開看。汝眾人與我掘開,且看底下是何物。」

  道官曰:「不可掘動!恐有不便!」

  太尉不聽,令眾人先把碑牌放倒,一齊並力掘起那石龜。又掘下去,見一片大青石板,扛起看時,卻是無底深穴。忽然穴內刮喇喇一聲響喨,恰似:

  天摧地塌,嶽撼山崩。
  錢塘江上潮頭浪,擁出海門來;
  太華山頭巨靈神,一臂山峰碎。
  共工忿怒,撞倒了不周山;
  力士飛錘,擊碎了始皇輦。
  一風撼折千竿竹,百萬軍聲半夜雷。

  只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沖將起來,掀塌了半邊殿角。那道黑氣直沖上半天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去了,眾人大驚,發聲喊都奔將出來,唬得洪太尉目睜口呆,問曰:「走了什麼妖怪?」

  從此:宋朝皇帝,夜眠不穩,晝卻忘食。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內聚飛龍。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