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匯評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
第一百一十九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1) |
|
(百回本之九十九回) 話說當下方臘殿前啟奏,願領兵出洞征戰的,正是東床駙馬主爵都尉柯引。方臘見奏,不勝之喜。柯駙馬當下同領南兵,帶了雲璧奉尉,披掛上馬出師。方臘將自己金甲錦袍,賜與駙馬,又選一騎好馬,叫他出戰。那柯駙馬與同皇侄方傑,引領洞中護禦軍兵一萬人馬,駕前上將二十余員,出到幫源洞口,列成陣勢。 卻說宋江軍馬困住洞口,已教將佐分調守護。宋江在陣中,因見手下弟兄,三停內折了二停,方臘又未曾拿得,南兵又不出戰,眉頭不展,面帶憂容。〔芥眉:已逼入牛角尖上,何須更謀內應,得此數語,便可解叨。〕只聽得前軍報來說:「洞中有軍馬出來交戰。」 宋江、盧俊義見報,急令諸將上馬,引軍出戰,擺開陣勢,看南軍陣裡,當先是柯駙馬出戰。宋江軍中,誰不認得是柴進?宋江便令花榮出馬迎敵。花榮得令,便橫槍躍馬,出到陣前,高聲喝問:「你那是甚人,敢助反賊,與吾大兵敵對?我若拿住你時,碎屍萬段,骨肉為泥!好好下馬受降,免汝一命!」 柯駙馬答道:「我乃山東柯引,〔袁眉:只山東二字,揭得甚醒。〕誰不聞我大名?量你這們,是梁山泊一夥強徒草寇,何足道哉!偏俺不如你們手段?我直把你們殺盡,克復城池,是吾之願!」 宋江與盧俊義在馬上聽了,尋思柴進口裡說的話,知他心裡的事。〔容眉:不該疑柴進。疑了反無關目。〕他把「柴」字改作「柯」字,「柴」即是「柯」也。「進」字改作「引」字,「引」即是「進」也。吳用道:「且看花榮與他迎敵。」 當下花榮挺槍躍馬,來戰柯引。兩馬相交,二般軍器並舉。兩將鬥到間深裡,絞做一團,扭做一塊。〔袁眉:從來不見柴進出戰,此便是變局。〕柴進低低道:「兄長可且詐敗,來日議事。」〔容夾:妙。〕花榮聽了,略戰三合,撥回馬便走。柯引喝道:「敗將,吾不趕你!別有了得的,叫他出來,和俺交戰!」 花榮跑馬回陣,對宋江、盧俊義說知就裡。吳用道:「再叫關勝出戰交鋒。」 當時關勝舞起青龍偃月刀,飛馬出戰,大喝道:「山東小將,敢與吾敵?」 那柯駙馬挺槍,便來迎敵。兩個交鋒,全無懼怯。二將鬥不到五合,關勝也詐敗佯輸,走回本陣。柯駙馬不趕,只在陣前大喝:「宋兵敢有強將出來,與吾對敵?」 宋江再叫朱仝出陣,與柴進交鋒。往來殺,只瞞眾軍。兩個鬥不過五、七合,朱仝詐敗而走。柴進趕來虛搠一槍,朱仝棄馬跑歸本陣,南軍先搶得這匹好馬。柯駙馬招動南軍,搶殺過來,宋江急令諸將引軍退去十里下寨。柯駙馬引軍追趕了一程,收兵退回洞中。 已自有人先去報知方臘,〔容眉:此時公主聞知報亦必大喜。〕說道:「柯駙馬如此英雄,戰退宋兵,連勝三將。宋江等又折一陣,殺退十里。」 方臘大喜,叫排下禦宴,等待駙馬卸了戎裝披掛,請入後宮賜坐。親捧金杯,滿勸柯駙馬道:「不想駙馬有此文武雙全!寡人只道賢婿只是文才秀士,若早知有此等英雄豪傑,不致折許多州郡。煩望駙馬大展奇才,立誅賊將,重興基業,與寡人共享太平無窮之富貴。」 柯引奏道:「主上放心!為臣子當以盡心報效,同興國祚。明日謹請聖上登山,看柯引殺,立斬宋江等輩。」 方臘見奏,心中大喜,當夜宴至更深,各還宮中去了。次早,方臘設朝,叫洞中敲牛宰馬,令三軍都飽食已了,各自披掛上馬,出到幫源洞口,搖旗發喊,擂鼓搦戰。方臘卻領引內侍近臣,登幫源洞山頂,看柯駙馬殺。〔餘評:附馬出洞受功,方臘殊知中計。〕 且說宋江當日傳令,分付諸將:「今日殺,非比他時,正在要緊之際。汝等軍將,各各用心,擒獲賊首方臘,休得殺害。你眾軍士,只看南軍陣上柴進回馬引領,就便殺入洞中,並力追捉方臘,不可違誤!」 三軍諸將得令,各自摩拳擦掌,掣劍拔槍,都要擄掠洞中金帛,盡要活捉方臘,建功請賞。〔芥眉:二語公私俱盡。〕當時宋江諸將,都到洞前,把軍馬擺開,列成陣勢。只見南兵陣上,柯駙馬立在門旗之下,正待要出戰,只見皇侄方傑立馬橫戟道:「都尉且押手停騎,看方某先斬宋兵一將,然後都尉出馬,用兵對敵。」 宋兵望見燕青跟在柴進後頭,眾將皆喜道:「今日計必成矣!」 各人自行準備。且說皇侄方傑,爭先縱馬搦戰。宋江陣上,關勝出馬,舞起青龍刀,來與方傑對敵。兩將交馬,一往一來。一翻一覆,戰不過十數合,宋江又遣花榮出陣,共戰方傑。方傑見二將來夾攻,全無懼怯,力敵二將。又戰數合,雖然難見輸贏,也只辦得遮攔躲避。宋江隊裡,再差李應、朱仝驟馬出陣,並力追殺。方傑見四將來夾攻,方才撥回馬頭,望本陣中便走。 柯駙馬卻在門旗下截住,把手一招,宋將關勝、花榮、朱仝、李應四將趕過來。柯駙馬便挺起手中鐵槍奔來,直取方傑。方傑見頭勢不好,急下馬逃命時,措手不及,早被柴進一槍戳著。背後雲奉尉燕青趕上一刀,殺了方傑。南軍眾將驚得呆了,各自逃生,柯駙馬大叫:「我非柯引,吾乃柴進,宋先鋒部下正將小旋風的便是!隨行雲奉尉,即是浪子燕青。今者已知得洞中內外備細。若有人活捉得方臘的,高官任做,細馬揀騎。三軍投降者,俱免血刃,抗拒者全家斬首!」 回身引領四將,招起大軍,殺入洞中。方臘領著內侍近臣,在幫源洞頂上,看見殺了方傑,三軍潰亂,情知事急,一腳踢翻了金交椅,便望深山中奔走。宋江領起大隊軍馬,分開五路,殺入洞來,爭捉方臘,不想已被方臘逃去,止拿得侍從人員。燕青搶入洞中,叫了數個心腹伴當,去那庫裡,擄了兩擔金珠細軟出來,〔袁眉:畢竟燕青伶俐,便有心腹人。〕就內宮禁苑,放起火來。 柴進殺入東宮時,那金芝公主自縊身死。〔容夾:柴進忒薄情。〕柴進見了,就連宮苑燒化,以下細人,放其各自逃生。〔容夾:是。〕眾軍將都入正宮,殺盡嬪妃彩女、親軍侍禦、皇親國戚,都擄掠了方臘內宮金帛。宋江大縱軍將,入宮搜尋方臘。 卻說阮小七殺入內苑深宮裡面,搜出一箱,卻是方臘偽造的天平冠、袞龍袍、碧玉帶、白玉、無憂履。阮小七看見上面都是珍珠異寶,龍鳳錦文,心裡想道:「這是方臘穿的,我便著一著,也不打緊。」 便把袞龍袍穿了,系上碧玉帶,著了無憂履,戴起平天冠,卻把白玉插放懷裡,跳上馬,手執鞭,跑出宮前。〔芥眉:此又作喬坐衙一出遊戲,神通方有如此想筆。自九十一回以後,皆強弩之末,此以下,複為後勁,足收一部精神。〕三軍眾將,只道是方臘,一齊鬧動,搶將攏來看時,卻是阮小七,眾皆大笑。〔容眉:阮小七也是個趣人。〕這阮小七也只把做好嬉,騎著馬東走西走,看那眾將多軍搶擄。正在那裡鬧動,早有童樞密帶來的大將王稟、趙譚入洞助戰。聽得三軍鬧嚷,只說拿得方臘,逕來爭功。卻見是阮小七穿了禦衣服,戴著天平冠,在那裡嬉笑。王稟、趙譚罵道:「你這莫非要學方臘,做這等樣子!」 〔容夾:胡說。〕〔餘評:小七穿袍為兒戲耳,王、趙何罵之有?〕 阮小七大怒,指著王稟、趙譚道:「你這兩個,直得甚鳥!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時,你這兩個驢馬頭,早被方臘已都砍下了!〔容夾:真。〕今日我等眾將弟兄成了功勞,你們顛倒來欺負!朝廷不知備細,只道是兩員大將來協助成功。」〔容眉:妙人,說得直恁快人意。〕〔芥眉:說得透徹,罵得痛快。〕王稟、趙譚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併。〔容夾:胡說。〕 當時阮小七奪了小校槍,便奔上來戳王稟。〔容夾:這又不是了。〕呼延灼看見,急飛馬來隔開,已自有軍校報知宋江。飛馬到來,見阮小七穿著禦衣服,宋江、吳用喝下馬來,剝下違禁衣服,丟去一邊。宋江陪話解勸。王稟、趙譚二人雖被宋江並眾將勸和了,只是記恨於心。 當日幫源洞中,殺的橫遍野,流血成渠,按宋鑒所載,斬殺方臘蠻兵二萬餘級。當下宋江傳令,教四下舉火,監臨燒毀宮殿。龍樓鳳閣,內苑深宮,珠軒翠屋,盡皆焚化。有詩為證: 黃屋朱軒半入雲,塗膏釁血自欣欣。 若還天意容奢侈,瓊室阿房可不焚。 當時宋江等眾將監看燒毀已了,引軍都來洞口屯駐,下了寨柵,計點生擒人數,只有賊首方臘未曾獲得。傳下將令,教軍將沿山搜捉。告示鄉民,但有人拿得方臘者,奏聞朝廷,高官任做。知而首者,隨即給賞。卻說方臘從幫源洞山頂落路而走,便望深山曠野,透嶺穿林,脫了赭黃袍,丟去金花啐頭,脫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容夾:又現出本相來了。〕連夜退過五座山頭,走到一處山凹邊,見一個草,嵌在山凹裡。 方臘肚中饑餓,卻待正要去茅內尋討些飯吃,只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芥眉:勤王之功,到底讓這條禪杖。〕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拿了方臘,帶到草中,取了些飯吃,正解出山來,卻好迎著搜山的軍健,一同綁住捉來見宋先鋒。宋江見拿得方臘,大喜,便問道:「吾師,你卻如何正等得這賊首著?」 魯智深道:「洒家自從在烏龍嶺上萬松林裡殺,追趕夏侯成入深山裡去,被洒家殺了貪戰賊兵,直趕入亂山深處。迷蹤失徑,迤邐隨路尋去,正到曠野琳琅山內,忽遇一個老僧,引領洒家到此處茅庵中,囑付道:『柴米菜蔬都有,只在此間等候。但見個長大漢從松林深處來,你便捉住。』〔袁眉:得此一解,便醒前文。〕夜來望見山前火起,小僧看了一夜,又不知此間山徑路數是何處。今早正見這賊爬過山來,因此,俺一禪杖打翻,就捉來綁,不想正是方臘!」 〔芥眉:向出意中,今出不意中。世出世同,功勳皆如此。〕〔餘評:老僧引智深擒方臘者,可見事有前定。〕 宋江又問道:「那一個老僧,今在何處?」 魯智深道:「那個老僧,自引小僧到茅庵裡,分付了柴米出來,竟不知投何處去了。」〔芥眉:真導師。〕 宋江道:「那和尚眼見得是聖僧羅漢,如此顯靈,令吾師成此大功,回京奏聞朝廷,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容夾:只說得宋江話。〕報答父母劬勞之恩。」 魯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 〔袁夾:淨了二字妙。〕〔芥眉:氣消夢醒,不得潮生。〕 宋江道:「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刹,為一僧首,〔容夾:俗人只說俗話。〕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 智深聽了,搖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容夾:佛。〕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容夾:佛。〕〔袁眉:絕頂透醒語,是真說法。〕 宋江聽罷,默上心來,各不喜歡。〔容夾:癡。〕點本部下將佐,俱已數足。教將方臘陷車盛了,解上東京,面見天子。催起三軍,帶領諸將,離了幫源洞清溪縣,都回睦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