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匯評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第一百一十回 燕青秋林渡射 宋江東京城獻俘(3)


  次日都打扮做客人,伺候燕青,同入城去。不期樂和懼怕李逵,潛與時遷先入城去了。〔袁眉:些小處俱不直致。〕燕青脫不開,只得和李逵入城看燈,不敢從陳橋門入去,〔袁夾:可憐。〕大寬轉卻從封丘門入城。兩個手挽著,正投桑家瓦來。來到瓦子前,聽的勾欄內鑼響,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叢裡,聽的上面說平話,正說《山國志》,說到關雲長刮骨療毒。〔袁眉:於悲涼之後,又發出一番憤觸,從空而下,有如此文心義筆,快絕,快絕!〕當時有雲長左臂中箭,箭毒入骨。醫人華陀道:「若要此疾毒消,可立一桐柱,上置鐵環,將臂膊穿將過去,用索拴牢,割開皮肉,去骨三分,除卻箭毒,卻用油線縫攏,外用敷藥貼了,內用長托之劑,不過半月,可以平復如初;因此極難治療。」

  關公大笑道:「大丈夫死生不懼,何況只手?不用銅柱鐵環,只此便割何妨!」

  隨即叫取棋盤,與客弈棋,伸起左臂,命華陀刮骨取毒,面不改色,對客談笑自若。正說到這裡,李逵在人叢中高叫道:「這個正是好男子!」〔袁眉:作者、觀者俱當擊節。〕眾人失驚,都看李逵,〔容眉:如此想頭,真是神出兔沒。怪哉,文人之口、文人之心不到,如是如是。〕

  燕青慌忙攔道:「李大哥,你怎地好村!勾欄瓦舍,如何使得大驚小怪這等叫!」〔袁夾:還是風流子弟語。〕

  李逵道:「說到這裡,不由人喝采!」〔容夾:是。〕

  燕青拖了李逵便走。兩個離了桑家瓦,轉過串道,只見一個漢子飛磚擲瓦,去打一戶人家。

  〔袁眉:先入平話,才及此情,事始有曲拆。〕

  那人家道:「清平世界,蕩蕩乾坤,散了二次,不肯還錢,顛倒打我屋裡。」

  「黑旋風」聽了,路見不平,便要去打。燕青務死抱住,李逵睜著雙眼,要和他打的意思。那漢子便道:「俺自和他有賬討錢,幹你甚事?即日要跟張招討下江南出征去,你休惹我。〔袁眉:作者針線得密不見線路。〕到那裡去也是死,要打便和你打,死在這裡,也得一口好棺材。」

  李逵道:「卻是甚麼下江南?不曾聽的點兵調將。」〔容眉:兩番廝打都不成,光景倒添百倍。〕燕青且勸開了鬧,兩個挽著,轉出串道,離了小巷,見一個小小茶肆,兩個入去裡面,尋副座頭,坐了茶。對席有個老者,便請會茶,閑口論閒話。燕青道:「請問老丈:卻巷口一個軍漢打,他說道要跟張招討下江南,早晚要去出征,請問端的那裡去出征?」

  那老人道:「客人原來不知。如今江南草寇方臘反了,占了八州二十五縣,從睦州起,直至潤州,自號為一國,早晚來打揚州。因此朝廷已差下張招討,劉都督去捕。」

  燕青,李逵聽了這話,慌忙還了茶錢,離了小巷,逕奔出城,回到營中,來見軍師吳學究,報知此事。吳用見說,心中大喜,來對宋先鋒說知江南方臘造反,朝廷已遣張招討領兵。宋江聽了道:「我等諸將軍馬,閒居在此,甚是不宜;不若使人去告知宿太尉,令其于天子前保奏,我等情願起兵,前去征進。」

  當時會集諸將商議,盡皆歡喜。次日,宋江換了些衣服,帶領燕青,自來說此一事。逕入城中,直至大尉府前下馬。正值太尉在府,令人傳報,太尉聞知,忙教請進。宋江來到堂上,再拜起居。宿太尉道:「將軍何事,更衣而來?」

  宋江稟道:「近因省院出榜,但凡出征官軍,非奉呼喚,不敢擅自入城。今日小將私步至此,上告恩相。聽的江南方臘造反,佔據州郡,擅改年號,侵至潤州,早晚渡江,來打揚州。宋江等人馬久閑,在此屯紮不宜。某等情願部領兵馬,前去征。盡忠報國,望恩相于天子前提奏則個!」

  宿太尉聽了大喜道:「將軍之言,正合吾意。下官當以一力保奏。將軍請回,來早宿某具本奏聞,天子必當重用。」

  宋江辭了太尉,自回營寨,與眾兄弟說知。

  卻說宿太尉次日早朝入內,見天子在披香殿與百官文武計事,正說江南方臘作耗,佔據八州二十五縣,改年建號,如此作反,自霸稱尊,目今早晚兵犯揚州。天子乃曰:「已命張招討,劉都督征進,未見次第。」

  宿太尉越班奏曰:「想此草寇,既成大患,陛下已遣張總兵,劉都督,再差征西得勝宋先鋒,這兩支軍馬為前部,可去除,必幹大功。」

  天子聞奏大喜,急令使臣宣省院官聽聖旨。當下張招討從耿二參謀,亦行保奏,要調宋江這一干人馬為前部先鋒。省院官到殿,領了聖旨,隨即宣取宋先鋒,盧先鋒,直到披香殿下,朝見天子。

  拜舞已畢,天子降愁封宋江為平南都總管,征討方臘正先鋒,封盧俊義為兵馬副總管,平南副先鋒;各賜金帶一條,錦袍一領,金甲一副,名馬一騎,彩緞二十五表裡;其餘正偏將佐,各賜緞疋銀兩,待有功次,照名升賞,加受官爵;三軍頭目,給賜銀兩:都就于內務府關支,定限目下出師起行。宋江、盧俊義領了聖旨,就辭了天子。皇上乃曰:「卿等數內,有個能鐫玉石印信金大堅,又有個能識良馬皇甫端,留此二人,駕前聽用。」〔容夾:刪。〕宋江、盧俊義承旨,再拜謝恩,出內上馬回營。

  宋江、盧俊義兩個在馬上歡喜,並馬而行。出的城來,只見街市上一個漢子,手裡拿著一件東西,兩條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牽動,那物便響。〔袁眉:小小觸物處,又生出一段情慨,真好思緒。〕

  宋江見了,卻不識的,使軍士喚那漢子問道:「此是何物?」

  那漢子答道:「此是胡敲也。用手牽動,自然有聲。」

  宋江乃作詩一首:

  一聲低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
  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謾徒勞。

  宋江在馬上與盧俊義笑道:「這胡敲正比著我和你,空有沖天的本事,無人提挈,何能振響。」

  盧俊義道:「兄長何故發此言?據我等胸中學識,不在古今名將之下;如無本事,枉自有人提挈,亦作何用?」

  宋江道:「賢弟差矣!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勾天子重用,為人不可忘本!」

  盧俊義自覺失言,不敢回話。

  〔容眉:此段雖閒適有趣,畢竟無謂,刪之為是。〕〔袁眉:數轉語甚妙。〕

  兩個回到營寨,升帳而坐,當時會集諸將,除女將瓊英因懷孕染病,留下東京,著葉清夫婦服侍,請醫調治外,其餘將佐盡教收拾鞍馬衣甲,準備起身,征討方臘。後來瓊英病痊,彌月,中產下一個面方耳大的兒子,取名叫做張節。次後聞得丈夫被賊將厲天閨殺死于獨松關,瓊英哀慟昏絕,隨即同葉清夫婦,親自到獨松關,扶柩到張清故鄉彰德府安葬。葉清又因病故,瓊英同安氏老嫗,苦守孤兒。張節長大,跟吳珍大敗金兀術于和尚原,殺得兀術亟須髯而遁。因此張節得封官爵,歸家養母,以終天年,奏請表揚其母貞節。此是瓊英等貞節孝義的結果。

  話休絮繁,再說宋江於奉詔討方臘的次日,于內府關到賞賜緞疋銀兩,分表諸將,給散三軍頭目,便就起送金大堅,皇甫端去御前聽用。宋江一面調撥戰船先行,著令水軍頭領整頓篙櫓風帆,撐駕望大江進發,傳令與馬軍頭領,整頓弓、箭、刀、衣袍、鎧甲;水陸並進,船騎同行,收拾起程。只見蔡太師差府幹到營,索取「聖手書生」蕭讓,要他代筆。次日,王都尉自來問宋江求要「鐵叫子」樂和,〔芥眉:直照第一回人來。〕聞此人善能歌唱,要他府裡使令。宋江只得依允,隨即又望送了二人去訖。宋江自此去了五個弟兄,心中好生鬱鬱不樂。當與盧俊義計議定了,號令諸軍,準備出師。

  卻說這江南方臘造反已久,積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袁夾:出養寇之敝,語有關係。〕此人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因去溪邊淨手,水中照見自己頭戴平天冠,身穿袞龍袍,以此向人說自家有天子福分。因朱勔在吳中徵取花石綱,百姓大怨,〔袁夾:揭出病因。〕人人思亂,方臘乘機造反,就清溪縣內幫源洞中,起造寶殿、內苑、宮闕,睦州、歙州亦各有行宮,設文武職台,省院官僚,內相外將,一應大臣。睦州即今時建德,宋改為嚴州;歙州即今時婺源,宋改為徽州;這方臘直從這裡古到潤州,今鎮江是也。共該八州二十五縣。那八州:歙州、睦州、杭州、蘇州、常州、湖州、宣州、潤州。那二十五縣:都是這八州管下。此時嘉興、松江、崇德、海寧,皆是縣治。方臘自為國王,獨霸一方,非同小可。〔容眉:氣象比梁山泊又闊大。〕原來方臘上應天書,推背圖上道:「十千加一點,冬盡始稱尊。縱橫過浙水,顯跡在吳興。」

  那十千,是萬也;頭加一點,乃方字也。冬盡,乃臘也。稱尊者,乃南面為君也。正應方臘二字。佔據江南八郡,隔著長江天塹,又比淮西差多少來去。〔袁夾:好映帶。〕

  再說宋江選將出師,相辭了省院諸官,當有宿太尉、趙樞密親來送行,賞勞三軍。水軍頭領已把戰船從泗入淮河,望淮安軍壩,俱到揚州取齊。宋江、盧俊義謝了宿太尉、趙樞密,將人馬分作五起,取旱路投揚州來。于路無話,前軍已到淮安縣屯紮。當有本州官員,置筵設席,等接宋先鋒到來,請進城中管待,訴說:「方臘賊兵浩大,不可輕敵。前面便是揚子大江,此是江南第一個險隘去處。隔江卻是潤州。如今是方臘手下樞密呂師襄並十二個統制官守把住江岸。若不得潤州為家,難以抵敵。」

  宋江聽了,便請軍師吳用計較良策,即目前面大江攔截,須用水軍船隻向前。吳用道:「揚子江中,有金、焦二山,靠著潤州城郭。可叫幾個弟兄前去探路,打聽隔江消息,用何船隻,可以渡江?」

  宋江傳令,教喚水軍頭領前來聽令:「你眾弟兄,誰人與我先去探路,打聽隔江消息?」

  只見帳下轉過四員戰將,盡皆願往。

  不是這幾個人來探路,有分教:橫屍似北固山高,流血染揚子江赤。直教:

  大軍飛渡烏龍陣,戰艦平吞白雁灘。

  畢竟宋江軍馬怎地去收方臘,且聽下回分解。

  ***

  【容評:李贄曰:可笑蔡京那班人不通世務,把梁山這些人馬放在京華,是分明移梁山泊到天子身邊也。萬一非宋公明有以收拾之,禍豈在江南方臘哉!】

  【袁評:宋江以山林鹵莽勸諭眾人,以不入城為幸,使眾人將本來面目自捫,眾人焉得不帖服?

  又評:吾願閻浮提眾生,皆化為雁,則五常足備,天下永劫不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