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匯評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第四十二回 假李逵剪徑劫單身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1)


  【金批:粵自仲尼歿而微言絕,而忠恕一貫之義,其不講於天下也既已久矣。夫中心之謂忠也,如心之謂恕也。見其父而知愛之謂孝,見其君而知愛之謂敬。

  夫孝敬由於中心,油油然不自知其達於外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此之謂自慊。聖人自慊,愚人亦自慊;君子為善自慊,小人為不善亦自慊。為不善亦自慊者,厭然掩之,而終亦肺肝如見,然則天下之意,未有不誠者也。善亦誠於中,形於外;不善亦誠於中,形於外;不思善,不思惡,若惡惡臭,好好色之微,亦無不誠於中,形於外。蓋天下無有一人,無有一事,無有一刻不誠於中,形於外也者。故曰:「自誠明,謂之性。」

  性之為言故也,故之為言自然也,自然之為言天命也。天命聖人,則無一人而非聖人也;天命至誠,則無善無不善而非至誠也。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善不善,其習也;善不善,無不誠于中,於形外,其性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者,雖聖人亦有下愚之德,雖愚人亦有上智之德。若惡惡臭,好好色,不惟愚人不及覺,雖聖人亦不及覺,是下愚之德也。若惡惡臭,好好色,乃至為善為不善,無不誠於中,形于外,聖人無所增,愚人無所減,是上智之德也。何必不喜?

  何必不怒?何必不哀?何必不樂?喜怒哀樂,不必聖人能有之也。匹婦能之,赤子能之,乃至禽蟲能之,是則所謂道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道,即所謂獨也;不可須臾離,即所謂慎也。何謂獨?誠于中,形於外。喜即盈天地之間止一喜,怒即盈天地之間止一怒,哀樂即盈天地之間止一哀,止一樂,更無旁念得而副貳之也。何謂慎?修道之教是也。

  教之為言自明而誠者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則庶幾矣不敢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也。何也?惡其無益也。知不善未嘗複行,然則其「擇乎中庸,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必弗失之矣」。是非君之惡於不善之如彼也,又非君子好善之如此也。夫好善惡不善,則是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必廢者耳,非所以學而至於聖人之法也。若夫君子欲誠其意之終必由於擇善而固執之者,亦以為善之後也若失,為不善之後也若得。若得,則不免於厭然之掩矣;若失,則庶幾其無只於悔矣。聖人知當其欲掩而制之使不掩也難,不若引而置之無悔之地,而使之馴至乎心廣體胖也易。故必津律以擇善教後世者,所謂慎獨之始事,而非《大學》「止至善」之善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固執之而弗失;能如是矣,然後謂之慎獨。慎獨而知從本是獨,不惟有小人之掩即非獨,苟有君子之慎亦即非獨;於是始而擇,既而慎,終而並慎亦不復慎。

  當是時,喜怒哀樂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從容中道,聖人也。如是謂之「止於至善」。不曰至於至善,而曰「止於至善」者,至善在近不在遠,若欲至於至善,則是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故曰:「賢智過之。」

  為其欲至至善,故過之也。若愚不肖之不及,則為其不知擇善慎獨,故不及耳。然其同歸不能明行大道,豈有異哉!若夫「止於至善」。

  也者,維皇陣衷於民,無不至善;無不至善,則應止矣。不惟小人為不善之非止也,彼君子之為善亦非止也;不惟為善為不善之非止也,彼君子之猶未免於慎獨之慎,猶未止也。人誠明乎此,則能知止矣。知止也者,不惟能知至善不當止也,又能知不止之從無不止也。夫誠知不止之從無不止,而明於明德,更無惑矣,而後有定。知致則意誠也,而後能靜;意誠則心正也,而後能安;心正則身修也,而後能慮;身修則家齊、國治、天下平也,而後能得;家齊、國治,天下平,則盡明德之量,所謂德之為言得也。夫始乎明,終乎明德,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全舉如此。故曰:「明則誠矣。」

  惟天下至誠,為能「贊天地之化育」也。嗚呼!是則孔子昔者之所謂忠之義也。蓋忠之為言中心之謂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為喜怒哀樂之中節,謂之心;率我之喜怒哀樂自然誠於中,形於外,謂之忠。

  知家國、天下之人率其喜怒哀樂無不自然誠於中,形於外,請之恕。知喜怒哀樂無我無人無不自然誠於中,形於處,謂之格物。能無我無人無不任其自然喜怒哀樂,而天地以位,萬物以育,謂之天下平。曾子得之,忠謂之一,恕謂之貫;子思得之,忠謂之中,恕謂之庸。故曰:「無党無偏,王道平平。」

  「無偏無党,王道蕩蕩。」

  嗚呼!此固昔者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之精義。後之學者誠得聞此,內以之治其性情,即可以為聖人;外以之治其民物,即可以輔王者。然惜乎三千年來,不復更講,愚又欲講之,而懼或乖於遁世不悔之教,故反因讀稗史之次而偶及之。當世不乏大賢、亞聖之材,想能垂許於斯言也。

  能忠未有不恕者,不恕未有能忠者。看宋江不許李逵取娘,便斷其必不孝順太公,此不恕未有能忠之驗。看李逵一心念母,便斷其不殺養娘之人,此能忠未有不恕之驗也。

  此書處處以宋江、李逵相形對寫,意在顯暴宋江之惡,固無論矣。獨奈何輕以「忠恕」二字,下許李逵?殊不知忠恕天性,八十翁翁道不得,周歲哇哇卻行得,以「忠恕」二字下許李逵,正深表忠恕之易能,非歎李逵之難能也。

  宋江取爺,村中遇神;李逵取娘,村中遇鬼。此一聯絕倒。

  宋江黑心人取爺,便遇玄女;李逵赤心人取娘,便遇白兔。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遇玄女,是奸雄搗鬼;李逵遇白兔,是純孝格天。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遇神,受三卷天書;李逵遇鬼,見兩把板斧。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天書,定是自家帶去;李逵板斧,不是自家帶來。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到底無真,李逵忽然有假。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取爺吃仙棗,李逵取娘吃鬼肉。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爺不忍見活強盜,李逵娘不及見死大蟲。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爺不願見子為盜,李逵娘不得見子為官。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取爺,還時帶三卷假書;李逵取娘,還時帶兩個真虎。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爺生不如死,李逵娘死賢于生。此一聯又絕倒。

  宋江兄弟也做強盜,李逵阿哥亦是孝子。此一聯又絕倒。

  二十二回寫武松打虎一篇,真所謂極盛難繼之事也。忽然于李逵取娘文中,又寫出一夜連殺四虎一篇,句句出奇,字字換色。若要李逵學武松一毫,李逵不能;若要武松學李逵一毫,武松亦不敢。各自興奇作怪,出妙入神;筆墨之能,於斯竭矣。】

  ***

  話說李逵道:「哥哥,你且說那三件事?」

  宋江道:「你要去沂州水縣搬母親,第一件,徑回,不可吃酒。〔金夾批:為曹大公家醉翻先作反襯。〕第二件,因你性急,誰肯和你同去,〔金夾批:為朱貴弟兄先作反襯。〕你只自悄悄地取了娘便來。〔芥眉批:宋江取爺,只要自去,李逵取娘,也只許自去。怕事卻生事,省事偏多事。〕第三件,你使的那兩把板斧,休要帶去,〔金夾批:為假李逵先作反襯。〕路上小心在意,早去早回。」

  李逵道:「這三件事有什麼依不得!哥哥放心。我只今日便行。我也不住了。」〔金夾批:宋江之取爺也,眾人餞之;公孫之取娘也,眾人又餞之。奈何乎取爺取娘,而受人餞別乎哉?不提起則連日飲酒,提起則立刻便行,情之至,義之盡也。〕〔容夾批:好個直性人。〕當下李逵拽紮得爽利,只跨一口腰刀,提條樸刀,帶了一錠大銀,〔金夾批:為李逵一段地。〕三五個小銀子,〔金夾批:為李鬼一段地。〕吃了幾杯酒,〔金夾批:俗謂之封酒。〕唱個大喏,〔袁眉批:寫出撇脫光景。〕別了眾人,〔金夾批:八字妙絕,摹神之筆。蓋其待眾人如此,則其待娘可知。我亦不知宋江之事父何如,但觀其生平,全以權詐待人,而斷其必忤逆太公之甚者也。〕便下山來,過金沙灘去了。

  晁蓋,宋江與眾頭領送行已罷。回到大寨裡聚義廳上坐定。宋江放心不下。〔芥眉批:真孝子。〕對眾人說道:「李逵這個兄弟此去必然有失;不知眾兄弟們誰是他鄉中人。可與他那裡探聽個消息。」

  杜遷便道:「只有朱貴原是沂州沂水縣人,與他是鄉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