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匯評水滸傳 | 上頁 下頁
忠義水滸全傳發凡


  一、傳始于左氏,論者猶謂其失之誣,況稗說乎!顧意主勸懲,雖誣而不為罪。今世小說家雜出,多離經叛道,不可為訓。間有借題說法,以殺盜淫妄,行警醒之意者;而仃拾而非全書,或捏飾而非習見;雖動喜新之目,實傷雅道之亡,何若此書之為正耶?昔賢比于班、馬,余謂進於丘明,殆有《春秋》之遺意焉,故允宜稱傳。

  一、梁山泊屬山東充州府,《志》作濼,稱八百里,張之也。然昔人欲平此泊,而難於貯水,則亦不小矣。傳不言梁山,不言宋江,以非賊地,非賊人,故僅以「水滸」名之。—滸,水涯也,虛其辭也。

  蓋明率土王臣,江非敢據有此泊也。其居海濱之思乎?羅氏之命名微矣!

  一、忠義者,事君處友之善物也。不忠不義,其人雖生已朽,而其言雖美弗傳。此一百八人者,忠義之聚于山林者也;此百廿回者,忠義之見於筆墨者也。失之於正史,求之於稗官;失之於衣冠,求之於草野。蓋欲以動君子,而使小人亦不得藉以行其私,故李氏複加「忠義」二字,有以也夫。

  一、書尚評點,以能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也。得則如著毛點睛,畢露神采;失則如批頰塗面,污辱本來,非可苟而已也。今於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無不拈出,使人知此為稗家史筆,有關於世道,有益於文章,與向來坊刻,迥乎不同。

  如按曲譜而中節,針銅人而中穴,筆頭有舌有眼,使人可見可聞,斯評點所最貴者耳。

  一、此書曲盡情狀,已為寫生,而複益之以繪事,不幾贅乎?雖然,于琴見文,於牆見堯,幾人哉?是以雲台凌煙之畫,幽風流民之圖,能使觀者感奮悲思,神情如對,則像固不可以已也。今別出新裁,不依舊樣,或特標於目外,或疊采於回中,但拔其尤,不以多為貴也。

  一、古本有羅氏「致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複見;乃後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廿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如本內王進開章而不復收繳,此所以異于諸小說,而為小說之聖也歟!

  一、舊本去詩詞之煩蕪,—一慮事緒之斷,一慮眼路之迷,頗直截清明。第有得此以形容人態,頓挫文情者,又未可盡除。茲複為增定:或竄原本而進所有,或逆古意而去所無。惟周勸懲,兼善戲謔,要使覽者動心解頤,不乏詠歎深長之致耳。

  一、訂文音字,舊本亦具有功力,然淆訛舛駁處尚多。如首引一詞,便有四謬。試以此刻對勘舊本,可知其餘。至如耐之為奈,躁之為燥,猶雲書錯。若混「戴」作「帶」,混「煞」作「殺」,混「閂」作「拴」;「沖」「衝」之無分,「徑」「竟」之莫辨,遂屬義乖。如此者,更難枚舉,今悉校改。其音綴字下,雖便寓目;然大小斷續,通人所嫌,故總次回尾,以便翻查。回遠者例觀,音異者別出。若半字可讀,俗義可通者,或用略焉。

  一、立言者必有所本,是書蓋本情以造事者也,原不必取證他書。況《宋鑒》及《宣和遺事》姓名人數,實有可征,又《七修類纂》亦載姓名,述貫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今以二文弁簡,並列一百八人之裡籍出身,亦便覽記,以助談資。

  一、紀事者提要,纂言者鉤玄,傳中李逵已有提為壽張傳者矣。如魯達、林冲、武松、石秀、張順、李俊、燕青等,俱可別作一傳,以見始末。至字句之雋好,即方言謔詈,足動人心。今特揭出,見此書碎金,拾之不盡。坡翁謂「讀書之法,當每次作一意求之」,小說尚有如此之美,況正史乎?

  (《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傳》袁無涯刻本卷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