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殘水滸 | 上頁 下頁 |
五一 |
|
經略府中,連日正開慶功筵燕,忽然〔「忽然」二字一轉,令人目炫神移。〕禮部發下一件公文來,大家都覺奇怪,種經略拆開看時,卻是為查辦崇義公柴進的事。公文大略說:「有人告崇義公柴進,即係梁山盜首小旋風柴進,曾在高唐州因事下獄。賊魁宋江遂攻陷高唐,殺知州高謙,將其劫出。查當時崇義公柴進,呈報身患重病,不能入京朝賀元旦,外間紛傳失蹤。直到三年以後,方能朝賀如儀。此三年之中,正梁山草寇橫行之際,柴進稱病,委實情有可疑。今梁山已滅,宋江剋日就擒,崇義公柴進,與小旋風柴進,是否一人,仰即降俘中,從嚴勘問,並傳崇義公柴進對質,毋得枉縱!」 種經略看畢,召集幕友商議。眾人都道:「梁山降將今在麾下,召來一問,便見分曉,不用等捉到宋江。」 種經略笑道:「梁山上事情,自林沖、戴宗、時遷三人來後,所有一切,我皆明白。今日忽然生這波瀾,正是蔡丞相因我成功,對他沒有甚關顧,所以先從遠處下手。〔種經略聰明。〕勛位的事屬於禮部。從禮部來,叫人不驚。其實柴進這案,假如追究既往,那末後來投誠諸將,便好遵例吹求。大信一失,人心立變,連我也不免罪名,何況其他?於今要想一解法才好。」 躊躇一會,叫請判官吳用來,將公文給吳用看了。經略道:「你看來意如何?」 吳用道:「判官愚見,這是表面上事,骨裡只怕是要推翻我們的成案罷。」 種經略道:「你且說如何應付?」 吳用道:「判官斗膽,覺得這件事非大大斡旋〔大大斡旋,語極包孕。〕一下子不行。」 種經略點頭。吳用又道:「柴進倘不到案,這奉命查難辦的事,也交代不下去。」 種經略也稱不差。隨遣走馬承受戴宗、中軍官曹正〔走馬承受和踏白使,都是宋朝特有官名,前後各朝所無。〕往滄州傳示禮部公文,召柴進到案。又對吳用道:「我知道柴進在高唐州下獄時,係節級藺仁朝夕監守,此人於柴進面貌自當熟識,亦案中要證。煩判官往高唐一行,將此人調來,以備質對。 〔傳示公文者,正因崇義公勛位未革,不得以官法加之耳,傳藺仁遣吳用,亦是有意。〕 三人去不幾日,柴進、藺仁俱到,經略先請崇義公柴進當面詢問一過。隨即喚帳下幾名梁山降將來認,人人稱不認得。一面又傳到藺仁,也說當時獄中所困,不是此人。種經略原先調高唐案卷,無奈經宋江兵火之後,案卷全失。種經略又從京東路承宣觀察使處,調取當時高唐州知州高謙呈報文書,〔先當面調問,旋叫人來認,又問藺仁,又調案卷,又調呈報文書,所謂大大斡旋者如此,讀此可悟文章開合之法也。〕只稱梁山賊首小旋風柴進,內中並無崇義公柴進話頭。〔此是高廉因柴進有世襲爵位,兼御書鐵劵護身,恐成大案,故但以梁山賊首上報,豈知後來恰好救了柴進。〕就是滄州知州當日為小旋風柴進的事,將崇義公柴進幾處莊房,抄檢一過,也不曾得有梁山賊寇蹤跡。 經略便吩咐書記蕭讓草申覆禮部文書,大略說:「奉命查辦梁山賊首柴進與崇義公柴進是否一人,查此案重要之點,全在佐證。既梁山賊首有柴進其人,則梁山降盜中,必有認識柴進者,此為證者一;據梁山降將言:往時小旋風柴進,在高唐被獲之時,有節級藺仁奉命看守,前後數月有奇,視柴進面目,必然一見便識,今藺仁現在,可為證者二;又當宋江以劫奪柴進為名,侵擾高唐,當時高唐州呈文,至今尚存觀察使署,此可為證者三。職念事關勛爵,不得不鄭重出之,因星夜從高唐調到該節級藺仁,並向京東觀察使處調到案卷。先召梁山降將於人叢中指認,皆茫然不識,僉稱小旋風柴進年在五十以外,鬚髮蒼老,核與崇義公柴進年貌不符。當即詢問再四,堅執不移。職部梁山降將四十名,一並出具甘結。 又召高唐管牢節級藺仁,與崇義公柴進面對。據稱昔年在獄中之小旋風柴進,身長面黑多鬚年老,與崇義公柴進之身中面白無鬚年壯者迥異,當時亦立具甘結。又前高唐州知州高廉呈文,皆稱梁山賊首柴進,並無涉及滄州崇義公字樣。查該知州歷充要缺,熟知國家法律,如其崇義公柴進即係梁山泊之小旋風柴進,自應呈請開革,然後歸案訊辦,斷不致於未經開革之先,案情未明,擅行逮捕世爵,釘鐐收禁。據崇義公柴進口稱,當梁山賊寇侵犯高唐之時,外間謠傳小旋風柴進,亦屬崇義公支族,以致該管州誤聽,抄檢莊院前後兩次。彼時橫被冤誣,不勝痛恨,構成心病,臥牀三載,方得痊癒。據此則外間所傳之事,原屬以訛傳訛。且當時既抄檢兩次,並無附逆證據,更可表明崇義公柴進,與小旋風柴進,實非一人。」〔情景動人,非擅長公文者無此手筆。〕等語。 復文去後,風平浪靜。柴進謝了種經略,自回滄州。平時柴進待人極厚,自梁山脫身以後,索性連內外賓客一切都不往來。此時也知京裡有人借題發揮,又托朋友去打點破費些,也就無話。 眾豪傑在種經略麾下,未免簿書約束,英氣潛消。這一日,忽然刑部來文,提宋清父子進京,並聞宋江等三十六人,已由海州知州張叔夜拿獲,遞解京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筆始終不懈,是真健者。〕一時又不免動起俠義心腸來。究竟宋江因何被獲,請等下回分解。 *==*==* 種經略斡旋柴進處,全是弄弊,蓋專制政體之下,不得不爾。 吳用在種經略面前,論柴進事,引而不發,確是判官身分;種經略一聞便悟,不煩多說,亦足以服吳用之心。借此點染,見吳用之不復反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