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詩詞歌賦 > 唐詩三百首 | 上頁 下頁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杜甫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三載,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鴻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複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注解】

  ①聖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②波瀾莫二:師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③鴻洞:彌漫無際。
  ④玳筵:玳瑁筵,指豪華、珍貴的宴席。

  【韻譯】

  唐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別駕元持家裏,觀看臨潁李十二娘,跳劍器舞,覺得舞姿矯健多變非常壯觀,就問她是向誰學習的?她說:「我是公孫大娘的學生」。玄宗開元三年,我還年幼,記得在郾城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舞,流暢飄逸而且節奏明朗,超群出眾,當代第一,從皇宮內的宜春、梨園弟子到宮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孫大娘一人而已。當年她服飾華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經不是年輕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淵源,看來她們師徒的舞技一脈相承,撫今追昔,心中無限感慨,姑且寫了《劍器行》這首詩。聽說過去吳州人張旭,他擅長書寫草書字帖,在鄴縣經常觀看公孫大娘跳一種《西河劍器》舞,從此草書書法大有長進,豪放激揚,放蕩不羈,由此可知公孫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從前有個漂亮女人,名叫公孫大娘,
  每當她跳起劍舞來,就要轟動四方。
  觀看人群多如山,心驚魄動臉變色,
  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盪。
  劍光璀燦奪目,有如後羿射落九日,
  舞姿矯健敏捷,恰似天神駕龍飛翔,
  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
  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鮮紅的嘴唇綽約的舞姿,都已逝去,
  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藝術繼承發揚。
  臨潁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
  她和此曲起舞,精妙無比神采飛揚。
  她和我談論好久,關於劍舞的來由,
  我憶昔撫今,更增添無限惋惜哀傷。
  當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約有八千人,
  劍器舞姿數第一的,只有公孫大娘。
  五十年的光陰,真好比翻一下手掌,
  連年戰亂烽煙彌漫,朝政昏暗無常。
  那些梨園子弟,一個個地煙消雲散,
  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樹木,已經合抱,
  瞿塘峽白帝城一帶,秋草蕭瑟荒涼。
  玳弦琴瑟急促的樂曲,又一曲終了,
  明月初出樂極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裏邁步艱難,越走就越覺淒傷。

  【評析】

  詩序寫得象散文詩,旨在說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並聞其先師,觸景生情,撫今思昔,記起童年觀看公孫大娘之劍舞,讚歎其舞技高超,並以張旭見舞而書藝大有長進之故事點綴。

  詩開頭八句,先寫公孫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驂龍飛翔」。接著「絳唇」六句,寫公孫氏死後,劍舞沉寂,幸好晚年還有弟子承繼。「先帝」六句筆鋒一轉,又寫五十年前公孫氏是宮裏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亂後,「宜春」、「梨園」的人才早已煙消雲散了。如今只有殘存的教坊藝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聲,感慨身世悲涼。

  全詩氣勢雄渾,沉鬱悲壯。見《劍器》而傷往事,撫事慷慨,大有時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詩以詠李氏,而思公孫;詠公孫而思先帝,寄託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歎當今衰落之情。語言富麗而不浮豔,音節頓挫而多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