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延平答問 | 上頁 下頁
六〇


  問:

  熹昨妄謂仁之一字乃人之所以為人而異乎禽獸者,先生不以為然,熹因以先生之言思之,而得其說,敢複求正於左右。熹竊謂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與禽獸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其一體之中即無絲毫欠剰,其一氣之運亦無頃刻停息。所謂仁也(先生批雲:有有血氣者,有無血氣者,更體究此處),但氣有清濁,故稟有偏正,惟人得其正,故能知其本。具此理而存之,而見其為仁。物得其偏,故雖具此理,而不自知,而無以見其為仁。然則仁之為仁,人與物不得不同;知人之為人而存之,人與物不得不異。故伊川夫子既言理一分殊,而龜山又有知其理一知其分殊之說,而先生以為全在知字上用著力,恐亦是此意也(先生勾斷批雲:以上大概得之。他日更用熟講體認)。不知果是如此否?

  又詳伊川之語推測之,竊謂理一而分殊此一句,言理之本然如此,全在性分之內、本體未發時看(先生抹出批雲:須是兼本體已發未發時看、合內外為可),合而言之,則莫非此理。然其中無一物之不該,便自有許多差別。雖散殊錯糅不可名狀,而纖微之間同異畢顯,所謂理一而分殊也。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此二句,乃是於發用處該攝本體而言,因此端緒而下工夫以推尋之處也。蓋理一而分殊一句,正如孟子所雲必有事焉之處,而下文兩句即其所以有事乎,此之謂也(先生抹出批雲:恐不須引孟子說以證之,孟子之說若以微言,恐下工夫處落空,如釋氏然。孟子之說亦無隱顯精微之間,今錄謝上蔡一說於後玩味之,即無時不是此理也。此說極有力)。

  大抵仁字正是天理流動之機,以其包容和粹涵育融漾不可名貌,故特謂之仁,其中自然文理密察各有定體處便是義。只此二字包括人道已盡,義固不能出乎仁之外,仁亦不離乎義之內也。然則理一而分殊者,乃是本然之仁義(先生勾斷批雲:推測到此一段甚密為得之,加以涵養,何患不見道也。甚慰甚慰)。前此乃以從此推出分殊合宜處為義,失之遠矣,又不知如此上則推測又還是不,更乞指教。

  先生曰:

  謝上蔡雲,吾常習忘以養生,明道曰施之養則可,於道則有害。習忘可以養生者,以其不留情也。學道則異於是,必有事焉勿正,何謂乎,且出入起居寧無事者?正心待之則先事而迎,忘則涉乎去,念助則近於留情,故聖人心如鑒,所以異於釋氏心也。上蔡錄明道此語,于學者甚有力,蓋尋常於靜處體認下工夫,即於鬧處使不著,蓋不曾如此用功也。自非謝先生確實于日用處便下工夫(又言吾每就上作工夫學),即恐明道此語亦未必引得出來。此語錄所以極好玩索,近方看見如此意思顯然。

  元晦於此更思看如何,唯於日用處便下工夫,或就事上便下工夫,庶幾漸可合為己物。不然只是說也。某輒妄意如此,如何如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