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二程外書 | 上頁 下頁 |
卷六 羅氏本拾遺(1) |
|
凡看書,各有門庭。《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書》、《論語》可以逐句看。 「赤舄幾幾」,只是形容周公一個氣象,乃孟子所謂「面盎背、四體不言而喻」之意。「雍雍在宮,肅肅在廟」,亦只是形容文王氣象。大抵古人形容聖人,多此類。如「倬彼雲漢,為章於天」,亦是形容聖人也。 「不識不知」,言文王化其民,日用不知,皆由天理也。 「與子游聞之」,當作「于子游聞之」。若兩人同聞,安得一個知,一個不知。 「利」字不聯「牝馬」為義。如雲「利牝馬之貞」,則《坤》便只有三德。陰必從陽,然後「乃終有慶」也。「黃」,中色;「裳」,宜在下;則「元吉」。 他卦皆有悔凶咎,惟《謙》未嘗有;他卦有待而亨,惟《謙》則便亨。 《謙》,君子所以有終,故不言吉。裒取其多而增益其寡,天理也。六二鳴謙,處中得正而有德者,故鳴謙者,乃「中心得也」。上六鳴謙,乃有求者也,有求之小,止于征國邑而已,故曰「志未得也」。 《蹇》「以反身修德」,故往者在外也,在外必蹇;來者在內也,在內則有譽。「無尤」「來連」「朋來」「來碩」,皆反身修德之謂也。「蹇蹇」,不暴進,內顧之象也。暴進出外則無事矣。連音平,連則無窮也。朋來則眾來,言朋來未免於有思也。至於來碩,則來處於大人之事也,故曰「從貴」。 闔辟便是易,一闔一辟謂之變。 堯之親九族,以明俊德之人為先。蓋有天下國家者,以知人為難,以親賢為急。 善學者,要不為文字所梏。故文義雖解錯,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 《論語》,曾子、有子弟子論沄。所以知者,唯曾子、有子不名(伊川)。 「學而時習之」,「鷹乃學習」之義。「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伊川)。 孝弟本其所以生,乃為仁之本。孝弟有不中理,或至於犯上,然亦鮮矣。孟子曰:「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不失其身而事親,乃誠孝也。推此,亦可以知為仁之本(明道)。 「敬事而信」以下事,論其所存,未及治具,故不及禮樂刑政(伊川)。 「行有餘力」者,當先立其本也。有本而後學文,然有本則文自至矣(明道)。「致身」猶言致力,乃委質也(明道)。人安重則學堅固(伊川)。 「禮之用和為貴」,有不可行者,偏也(伊川)。 貧而能樂,富而能好禮,隨貧富所治當如此。子貢引切磋琢磨,蓋治之之謂也。若貧而言好禮,則至於卑,富而言樂,則至於驕。然貧而樂,非好禮不能;富而好禮,非樂不能(明道)。 「為政以德」,然後無為(伊川)。 回於孔子之道無所不說,故「如愚」。退而省其所自得,亦足以開發矣,故曰「不愚」。 「視其所以」,所為也;「觀其所由」,所從也;「察其所安」,所處也。察其所處,則見其心之所存。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明道)。 「君子不器」,無所不施也。若一才一藝,則器也(伊川)。 子貢問君子,孔子告以「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而「可以為君子」,因子貢多言而發也(伊川)。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謂觀人者彼能先行其言,吾然後信之(伊川)。「周」謂周旋,「不比」謂不相私比也(伊川)。 「學而不思」則無得,故「罔」。「思而不學」則不進,故「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伊川)。 「尤」,罪自外至也;「悔」,理自內出也。修天爵則人爵至,「祿在其中」矣。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動。若顏、閔則不然矣。君子謀道不謀食,學也祿在其中矣。然學不必得祿,猶耕之不必得食,亦有餒在其中矣。君子知其如此,故憂道不憂貧,此所以告干祿也(伊川)。 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文者稱實而為飾,文對實已為兩物,奢又文之過,則去本遠矣。儉乃文不足,此所以為禮之本(伊川)。 仁者如射,射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豈有爭也?故曰「其爭也君子」(伊川)。 「下而飲」,非謂下堂而飲,離去射位而飲也。若下堂而飲,則辱之甚,無此(伊川)。 「素」喻質,「繪」喻禮。凡繪,先施素地而加采,如有美質而更文之以禮(伊川)。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