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楚辭集注 | 上頁 下頁 |
影印宋端平本跋 |
|
(現代)鄭振鐸 右宋朱熹(1130-1200)所定楚辭集注八卷,辯證二卷,後語六卷,為熹孫朱鑒於宋理宗端平乙未(一二三五年)所刊本。這是今日我們所見的最古和最完整的一個刻本。黎庶昌嘗於日本獲見一元刊本的朱氏集注,已驚為秘笈,亟為之覆刻,收入古逸叢書中。今得此宋本,又遠勝於古逸本了。我曾把這兩個本子,初步對讀了一下,即發現元刊本有不少錯誤失真之處。如宋本序中「世不復傳」四字,元本作「世複不傳」一字顛倒,語氣便大有出入。又宋本辯證卷上中「然其反騷,實乃屈子之罪人也」句,元本佚去「然」字,作空格。「楚辭卷第一」下,宋本僅有「集注」二字,元本則增為「朱子集注」四字。 又宋本後語之末,附有鄒應龍、朱在、朱鑒的三篇跋文,元本均佚去,令人無從知道後語成書與印行的經過,以及朱在刊書的始末。可見書貴古本,不僅因其「古」而貴之,實在是為了實事求是,要得到一個最準確、最無錯誤的本子,作為研究的依據,以免因一字之差,而引起誤會,甚至不正確的論斷。朱熹為宋學大家,畢生勘定了不少經典古籍,很有些特見,足以糾正漢儒的謬解。楚辭的最早的本子,為漢劉向所寫定,凡十六卷。後漢王逸為之章句,續增了他自著的九思一篇,定為十七卷。宋洪興祖為之補注。這是代表漢學家的一個注釋本子。宋晁補之又擇後世文辭與楚辭相類似者,編為續楚辭二十卷,凡二十六人,計六十篇;又擇其餘文賦或大意祖述離騷,或一言似之者,為變離騷二十卷,凡三十八人,通九十六首。 朱熹根據了王逸和晁補之二家的書,加以增刪,附入注釋,定為此本。他的集注八卷,是依據王逸所定的本子,刪去了七諫、九懷、九歎、九思四篇,而增入賈誼的吊屈原、服賦二篇,並將揚雄的反離騷一篇,附錄於後。他的後語六卷,則是根據晁補之的續楚辭、變離騷二書而加以增刪者,所取凡五十二篇。他的辯證二卷,則為他撰的不能附入注釋中的考證之語。這是一個比較的最完備的楚辭集子,包括屈原的全部作品,和受屈原影轡的許多歷代(到宋為止)的最好作品。今晁補之的書已不傳,王逸章句和洪興祖補注二書的宋刊本也已不可得而見,則朱熹的這個注本,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一個古刻本了(四部叢刊所收楚辭補注乃是明翻宋本)。王逸的注釋,多牽強附會之處,未脫漢儒說經的習氣。朱熹的注釋是比他進了步的。在辯證裡,他曾把王逸的錯誤與附會之處,詳加批判。在楚辭的許多注釋本裡,這也可算是比較好的一個本子。 朱熹作辯證的時間,在宋甯宗慶元己未(一一九九年),是在他死的前一年。他的後語則是未完成的本子(只注釋了前十七篇,以後三十五篇無注)。他的集注則大約是完成於一一九五年左右。趙希弁雲:「公之加意此書,則作牧于楚之後也。或曰:有感于趙忠定之變而然。」(涵芬樓影印宋本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卷第五下)按熹作牧于楚,是一一九三年的事。趙汝愚罷相,則在一一九五年。是他成書的日子,當在一一九五年至九六年之間。這個集注,先曾刊行。今存者有嘉定癸酉(一二一三年)江西刊本,辯證二卷,並附於後。但後語六卷,則於熹死後,始由其子朱在為之印出(一二一七年)。現在,這個朱在本也已失傳了。再經過十六年,他的孫子朱鑒,才集合了這三部分,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一部書。他把這集注和後語裡的重複的三篇刪去了(集注裡已收賈誼的吊屈原、服賦二篇,又附載揚雄的反離騷一篇,後語裡又收此三篇。朱鑒本則於集注部分裡刪去反離騷一篇,於後語部分裡刪去吊屈原、服賦二篇,避免複見),以見全書的整齊劃一。他這個刊本,可以說是朱熹這部書的今存的最早的最完備的刊本,且也是最後的一個定本了。明蔣之奇堂重刊宋度宗鹹淳三年(一二六七年)潭州湘陰令施南向文龍的一個刻本,而那個本子卻是刻在朱鑒刻本出來以後的三十二年。 這部僅存于世的朱鑒刻本,為山東聊城海源閣舊藏,後為東萊劉氏所得。去年,由劉少先生捐獻給中央人民政府,現藏北京圖書館。今年是屈原逝世的二千二百三十年。我們藉此機會,把這部最古的最完備的楚辭集注定本,影印出來,作為對於屈原這位古代偉大的愛袓國、愛人民的詩人的一個紀念。同時我們想,這部書的出版,對於研究屈原的專家們也將會有些貢獻與幫助。 一九五三年月十日,鄭振鐸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