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張說 | 上頁 下頁 |
張說簡介 |
|
張說①(667年-731年2月9日),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後徙洛陽。唐玄宗宰相,封燕國公。擅長文學,當時朝廷重要辭章多出其手,尤長於碑文墓誌,與許國公蘇頲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 張說祖上為東漢司空張皓、西晉司空張華,張華十一代孫張恪,即為張說的祖父。張恪和董氏生張騭,即張說之父;母親馮氏,封長樂縣太君。哥哥張光、張珪;姐姐張德性嫁給李伯魚。長妹范陽縣君,夫國子司業陰行先、幼妹未長而夭逝。 永昌元年(689年),策賢良方正,張說以對策第一,授東宮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史載「敦氣節,重然諾。為文精壯,長於碑誌。」編有《三教珠英》。因忤旨流配欽州,唐中宗時召還。歷任兵部員外郎、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睿宗即位,遷升為中書侍郎。 開元初年,改任中書令。 開元三年(715年),貶岳州刺史。 開元七年(719年),擔任幽州都督。 開元八年(720年),擔任天兵軍(駐太原)節度大使。張說大樂,親吻王毛仲的靴尖。 開元九年(721年)七月,朔方節度使誘殺突厥部落,邊境不安,並州(山西太原)長史張說帶領二十騎兵,持節即其部落慰撫之,還住在首領的牙帳;副使李憲認為虜情難信,馳書止之。張說回信:「吾肉非黃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見危致命,此吾效死之秋也。」 開元十年(722年),任首任朔方節度使,建議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平定了降胡康願子叛亂,主張裁軍二十多萬,復員務農。時人王泠然曾指責他貪圖富貴:「今日忘舊日之淒遲,貪暮年之富貴乎!」 開元十四年(726年),帝至泰山封禪,任命張說擔任封禪使。張說趁機攜女婿鄭鎰隨行,又把鄭鎰連提四級,綠衫改著紅袍。黃幡綽戲說:「此泰山之力也!」這是「泰山」作為岳父別稱的典故。 開元十四年(726年),宇文融、李林甫等人彈劾中書令張說,說他貪贓受賄,玄宗敕宰相源乾曜等人審訊,罪狀多屬實。玄宗派高力士去看望張說。高力士回報讓玄宗動容,張說「坐於草上,於瓦器中食,蓬首垢面,自罰憂俱之甚。」高力士見玄宗已有憐憫之心,遂稱張「于國有功」,希望能從輕發落。最後玄宗赦免了張說。 張說脾氣暴躁,與姚崇、崔湜皆不合。先天二年,崔湜被玄宗賜死,時人皆以為張說陷害崔湜。玄宗打算任命姚崇為相,張說竟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姚崇拜相後,張說出為相州刺史。前後三任宰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諡文貞。 張說有文才,其詩如「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心對爐灰死,顏隨庭樹殘」皆佳句,《舊唐書》載《諫武后幸三陽宮不時還都疏》等疏表三篇。其作品還有《錢本草》,以錢喻藥,診治時弊,堪稱奇文。《千家詩》更選中《幽州夜飲》:「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一首。有文集30卷傳世。 【簡介二】 張說(667-730),字道濟,一字說之,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人。唐朝宰相,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西晉司空張華後裔。 張說早年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歷任太子校書郎、左補闕、右史、內供奉、鳳閣舍人,參與編修《三教珠英》。不肯誣陷魏元忠,流放欽州。神龍革命後,返回朝中,任兵部員外郎,累遷工兵二部侍郎、中書侍郎,加任弘文館學士。拜相後,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貶為尚書左丞,拜中書令,冊封燕國公。姚崇拜相後,出任相州刺史,遷岳州刺史。在宰相蘇頲進言下,改任荊州長史,轉並州長史、天兵軍大使時,安撫同羅、拔曳固等部,討平突厥叛將康待賓,拜兵部尚書。討平康願子叛亂,建議裁撤鎮軍,整頓府兵,出任中書令,加集賢院大學士,倡議唐玄宗封禪泰山,進封右丞相。脾氣暴躁,生性貪財,遭到彈劾,罷官致仕。起為右丞相,累遷左丞相。 開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六十四歲,獲贈太師,諡號文貞。前後三次為相,執掌文壇三十年,成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 張說早年曾參加朝廷舉行的賢良方正科考試,應詔策論被評為第一,但因武則天認為「近古以來未有甲科」,乃屈居乙等,被授為太子校書郎,又升任左補闕。後來,在王孝傑軍中擔任節度管記,隨其征討契丹。 聖曆二年(699年),武則天命男寵張昌宗主持編修《三教珠英》,並援引一大批當世知名的「文學之士」參與修撰。張說與李嶠、徐堅、宋之問、崔湜等都在其中。張昌宗平時只是高談闊論,賦詩聚會,修撰工作以張說與徐堅出力最多。 大足元年(701年),《三教珠英》修撰完成。張說以修書之功升任右史、內供奉,負責考功、貢舉等事務。 長安三年(703年),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多次遭到宰相魏元忠的彈劾,因而懷恨在心,遂構陷魏元忠私議「太后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稱其有謀反之意。武則天命將魏元忠下獄,並決定次日讓張氏兄弟與魏元忠在朝堂上當面對質。張說當時正擔任鳳閣舍人。張昌宗私下對張說威逼利誘,讓他指證魏元忠謀反。張說只得應允。 武則天次日召集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及一眾宰相,共聽張昌宗和魏元忠對證,但始終無法判定魏元忠有罪。張昌宗便請武則天召張說上殿作證。當時,鳳閣舍人宋璟、殿中侍御史張廷珪、左史劉知幾皆在殿外等候,紛紛以正言規勸張說。張說遂拿定主意,進殿后對武則天直稱是張昌宗逼其作偽證。張昌宗氣急敗壞,反口又稱張說是魏元忠的同謀。 武則天追問詳情,張昌宗道:「伊尹流放商王太甲,周公代成王攝政。張說卻稱魏元忠是當代伊周,這不是想謀反又是什麼?」張說辯解道:「張氏兄弟鄙陋無知,哪裡知道伊周的德行。伊周乃是古之賢臣,備受欽仰,陛下任用宰相,不讓他們效法伊周,那要效法誰呢?我豈不知附和張昌宗會得到好處嗎?但我怕日後魏元忠的冤魂向我索命,故不敢昧心誣陷。」 武則天反認為張說是「反覆小人」,將他和魏元忠一同下獄,過了幾天再次詢問張說。張說仍堅稱魏元忠無罪。武則天大怒,命宰相與河內王武懿宗共同審理此案。但張說始終不肯誣陷魏元忠。當時,朝議洶洶,紛紛請求開釋魏元忠、張說。武則天最終罷免了魏元忠的宰相之職,將他貶為高要縣尉。而張說則以「忤旨」,被流放到嶺南的欽州(治今廣西欽州)。 神龍元年(705年),張氏兄弟在神龍政變中被殺,武則天亦被迫退位。太子李顯複位,史稱唐中宗。張說被從嶺南召回朝中,擔任兵部員外郎,後累升至工部侍郎。 景龍二年(708年),張說因母親去世,離職守孝。但喪期未滿,李顯便欲起複他為黃門侍郎。當時禮教衰薄,時人大都以能在喪期中被起複為榮耀。張說卻堅守禮制,多番上表推辭,言語懇切,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讚。他服喪期滿,複任工部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又以張說為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是年八月,譙王李重福在洛陽謀反,事敗自殺。東都留守逮捕其黨羽數百人,審訊數月卻遲遲不能定案。李旦便命張說前往洛陽,負責審理此案。張說僅用一晚便將案件查清,捕獲主謀張靈均、鄭愔等人,弄清他們的全部罪狀,並將其餘誤捕下獄者一律無罪釋放。李旦盛讚道:「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既不冤枉良善,又不遺漏罪人。若非忠正之人,怎能做到。」他又命張說和國子司業褚無量一同擔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 景雲二年(711年),張說升任宰相,以本職加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當時,太平公主交結朝臣,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他指使術士上言,稱五日內必有急兵入宮,暗指太子將會兵變奪位。李旦告訴身邊侍臣,讓他們做好防備。張說進言道:「這是有小人想離間陛下與太子的關係,陛下如果讓太子監國,定下君臣名份,小人自然膽怯,流言便會平息。」李旦大喜,當日便命李隆基監國。後來,張說又改任兵部侍郎,仍領同平章事。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太子李隆基稱帝,史稱唐玄宗。太平公主在朝中仍然擁有強大的勢力,與皇帝李隆基之間的矛盾鬥爭也是日趨激化。張說在此之前便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罷去宰相之職,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他派使者獻給李隆基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儘早剷除太平公主。 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張說被征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不久,唐玄宗更改官職名稱,張說被改封紫微令。張說與同州刺史姚崇關係不和睦。玄宗打算任命姚崇為相,張說便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張說又讓殿中監薑皎提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玄宗明知是張說的計謀,仍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姚崇任相後,張說非常害怕,私自到岐王李範府中申述誠意,結果被姚崇告發。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張說又被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 716年(開元四年),蘇頲擔任宰相。張說與蘇頲之父蘇瑰是故交,便撰寫一篇《五君詠》,在蘇瑰忌日時獻給蘇頲,其中一則是記載蘇瑰的故事。蘇頲非常感動,向玄宗進言,改任張說為荊州長史。不久,張說改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719年(開元七年),張說任檢校並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時在軍中修撰國史。 720年(開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誅殺突厥降戶阿布思等千餘人,引起並州的同羅、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懼。為了平息事端,張說只率二十人,持節安撫各部,晚上還住在他們帳中。副使李憲得知後派人傳信,勸他不要涉險,張說卻絲毫不懼。諸部落深受感動,得以安心。 721年(開元九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自稱葉護,攻陷蘭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討伐,又命張說參與軍機。當時,康待賓暗中勾結黨項,攻破銀城、連穀,還佔據糧倉。張說率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大破康待賓,並乘勝追擊。當逃到駱駝堰時,黨項反戈,叛軍潰散。張說招撫黨項流散人員,使他們各安其業。副使史獻認為黨項反復無常,建議把他們全部誅殺。張說道:「如果把他們全殺了,是違背了天道。」於是奏請設置麟州,安頓黨項。同年,張說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722年(開元十年),張說擔任朔方節度大使,並巡視邊防五城。當時,康待賓餘黨康願子舉兵造反,自立為可汗,並劫掠牧馬,西渡黃河出塞。張說率兵追討,在木盤山擒獲康願子,俘虜三千人,又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餘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起初,唐朝邊境有鎮兵六十多萬,張說以「時無強寇,不假師眾」為由,奏請裁軍二十萬,讓他們回鄉種地。唐玄宗對此猶豫不決,張說道:「邊軍雖多,但各將帥都只管擁兵自衛,役使兵丁營私。真能制敵,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擔心裁減人員會招來寇賊。臣請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擔保。」玄宗這才答應。 當時,諸衛府兵貧弱,大都在輪班休假時逃跑了。張說建議招募壯士,修改條令,減少勞役,不到十天,便選得精兵十三萬,分別補給各衛,增強京師的守衛。這就是後來的彍騎衛隊。 同年,唐玄宗從洛陽返回長安,途中打算前往並州。張說道:「汾陰脽上有漢朝所立的後土祠,這裡的祭祀大禮長期廢弛;陛下應當趁巡幸之機重修此禮,以便為農事祈求豐年。」玄宗接受他的建議。 723年(開元十一年),唐玄宗回京,升張說為中書令。不久,玄宗設立麗正書院,招納秘書監徐堅、太常博士賀知章、監察禦史趙冬曦等文學之士,讓他們著書立說、講論文史,並任命張說為修書使,主持其事。 724年(開元十二年),張說倡議玄宗到泰山舉行封禪之事,並與徐堅等人草擬封禪時的禮儀程序,對不合時宜的舊儀程加以改正。 725年(開元十三年),玄宗將麗正書院改為集賢殿書院,任命張說為集賢院學士,知院事。 同年,玄宗封禪泰山,臨行前任命張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源乾曜為左丞相兼侍中,又命張說撰寫《封禪壇頌》,準備刻在泰山之上。封禪時,張說將跟隨上山的執事官,都安排為自己親信之人,並且越級升為五品,而對隨行的兵士,只加功勳,不給賞賜。因此,朝野內外都埋怨張說專權。 726年(開元十四年),玄宗打算重用河南尹崔隱甫,結果在張說的干涉下,任命他為御史大夫。張說雖有才智,但脾氣暴躁,生性貪財,對同僚常當面駁斥,甚至呵斥謾駡。他與禦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對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議,大多加以壓制。不久,崔隱甫、宇文融和禦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書唐玄宗,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唐玄宗便命源乾曜與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一起在禦史台審訊張說,結果罪狀大多屬實。 張說的哥哥左庶子張光在朝堂上割掉耳朵,為張說鳴冤,玄宗遂命高力士探視張說。高力士回來後,對玄宗道:「張說頭髮散亂,滿臉污垢,坐在稻草墊子上,用瓦盆吃飯,驚慌恐懼地等候處分。」又述說張說對國家的功勞。玄宗於是赦免張說,僅罷免其中書令之職。 張說被罷政事後,就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又要求免去右丞相一職。唐玄宗不許,並且在遇到軍國大事時,仍舊派人去詢問他的意見。崔隱甫等人怕玄宗還會起複張說,對他百般詆毀。727年(開元十五年),唐玄宗勒令張說致仕退休。 728年(開元十六年),唐玄宗命張說兼任集賢殿學士。 729年(開元十七年),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不久,張說又因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730年(開元十九年),張說患病,唐玄宗每天都派中使前去看望,並親自為他書寫藥方。同年一月,張說病逝,終年六十四歲。唐玄宗在光順門為他舉哀,親自撰寫神道碑文,並罷元旦朝會,追贈太師,賜諡文貞。 729年(開元十七年),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不久,張說又因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729年(開元十七年),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不久,張說又因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張說墓誌銘拓片 729年(開元十七年),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不久,張說又因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