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曾國藩文集二 | 上頁 下頁 |
先大夫置祭費記 |
|
古者大夫之制,別子為祖,繼別者為大宗,得立太祖之廟。繼禰繼祖,繼高曾者,為小宗,得立四親之廟。後世封建不行,別子久廢,無複太祖立廟之稱。而宗法既墮,即祖、禰,高,曾,亦不復有區別而立親廟者。時異勢殊,古法不可施於今久矣。金匱秦尚書蕙田有言:「後世天下一家,仕宦遷徙。其有子孫繁衍而成族者,則始至之人,宜為始遷之祖。與古之別子無異。」今直省名家巨族,皆有祠堂,祀其初遷者為始祖,大率皆比附秦尚書之議而然也。或富貴好禮,分建支祠,亦猶古者小宗親廟之遺意。國藩不肖,托先人之餘蔭,竊祿朝右,承乏六官。遭逢今天子登極,宣宗成皇帝升配大典,覃恩錫類,累封先考、王考、曾祖王考皆為光祿大夫,妣皆封一品夫人。而春秋薦享,曾無廟宇,以妥宗柘。筮日無門,麗牲乏碑,其奚以宣鬯皇恩,宏昭世德,永敕後嗣子若孫,而作其肅敬之心?咸豐八年四月,吾兄弟居先考之喪,蓋十有四月矣,節序不居,將變而之吉。祭廟之不修,器皿之不備,無財不可為悅,實用大懼。於是各具白金若干兩,積為竹亭府君公資,備他日祠廟祭田之需。當明之季,聖清之初,吾曾氏始自衡陽遷居湘鄉。家微也,力田不足以自給。 嘉慶十九年,我王考星岡府君倡建宗祠於衡。道光二十八年,季父高軒創建支祠於湘,奉元吉府君為祖。遷湘之始祖,本自孟學府君。而支祠祖元吉府君者,以其創業始大也。元吉府君六子。咸豐七年,六公者之裔,各以其祖主附于元吉公祠。其仲曰輔臣府君。于國藩為高祖王考。是生竟希府君,為我曾祖王考。是生星岡府君,為我王考。輔臣府君既已升袝支祠矣,竟希府君,星岡府君,皆僅積公貲,以供祭具,廟拊之典闕焉。今茲為竹亭府君積置公貲,異時合三代之蓄,而共建一廟。事其庶易舉乎! 戴氏記《王制》: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說者,以謂昭穆僅有祖禰,而無高、曾二廟。程子始辨之,以為白天子以至庶人,皆當祭及高祖。馬貴與推闡其說。至我朝宿儒萬斯大氏之倫出,博稽經傳,而大夫士得廟祭高、曾、祖、禰四代。乃確然而不可易。今國藩僅立三親廟,而不言高祖,蓋輔臣府君業已上袝支祠,而竟希府君以下三代,皆膺封誥。抑所以表國恩也。其或因事致祭,而上祀輔臣府君、元吉府君,則援《禮經》「幹袷及其高祖」之例,即不應經,而禮緣義起,但求當乎孝子慈孫之心之公且安者而已矣。若夫田產、錢幣存積之法,天家賜物、宗器弆庋之宜,祭器、供具、圖書,貴重之物,凡應藏於廟者,皆書於冊,立為科條,其別如左: 一、田產 把戲灣田十六廟,屋宇、池塘、園土,咸豐七年九月十六日,承當王葛氏及男水九之產,去錢二百六十千文。下塘灣田三十畝,屋宇、山塘、園土,咸豐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承當羅道源之產、去錢二百九十六千文。以上二處,每年共納租四十四石二鬥,定議、置倉貯之,公同封鎖。次年糶出,其錢亦封貯於倉,以是為常。不許私糶,不許外借。 一、銀錢 國藩出銀百兩,國華出銀百兩,國荃出銀百兩,國潢、國葆共出銀百兩,定議交國潢經管。滿二年,再移交他手。其銀每年秋間糴穀,置倉於永豐貯之。次年糶出,其錢換銀,歸貯於家內之倉,或存錢永豐亦可。秋間仍糴穀貯倉,明年糶出,亦如之。以是為常,不許私支、私糶,不許外借。 一、賜物 道光三十年二月初二日,奉內賜宣宗成皇帝遺念衣一件、玉佩一事。咸豐元年八月初六日,奉內賜禦制詩石刻橫幅一幀。咸豐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內賜狐皮黃馬褂一件,小刀、火鐮、搬指、荷包四事。是夕賊匪偷營,將此四事遺失。咸豐四年臘月三十日,奉內賜「福」字一幅,荷包三對。咸豐六年正月十六日,奉內賜「福」字一幅,荷包三對。咸豐七年正月十三日,奉內賜「福」字一幅,荷包三對。咸豐七年三月十一日奉賜經理喪事銀四百兩。 謹按:以上各物,惟四年臘月二十五夜遺失之四事,謹當由京師照樣買補,其日同受賜者,塔忠武公亦有四事,可以為式也,俟買到後,與各件皆當敬謹尊藏於家廟。其七年賜銀,業經用去。當另封四十兩藏之廟內,以志頒賻非常之恩。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孝和睿皇后七十萬壽,覃恩誥封竹亭公為中憲大夫,妣為恭人。貤封星岡公為中憲大夫,妣為恭人,誥命二軸祖父。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今天子登極,覃恩加一級,誥封三代,誥命四軸三代及叔父。三月十二日,孝和睿皇后升袝,覃恩不加級,誥封本身妻室,誥命一軸。四月十二日,宣宗成皇帝升配,覃恩加二級,誥封三代,誥命四軸三代及叔父。 謹按:以上各誥軸,宜酌量分貯白玉堂老屋,黃金堂新宅,及將來修立之廟內。 一、宗器 竹亭府君硯池一個、紅青緞袱。手抄四書文二本、紅青緞袱。謹按先大夫課徒二十餘年,皆手此硯,以黑漆為合蓋,無當久矣。國藩昔侍親側,見先大夫逢三八課日,則晨起洗硯,謂效法邑中耆宿彭薄墅先生之所為也。手抄文二本,亦肄業雙峰書院,師事薄墅先生時之所抄。咸豐七年,余兄弟奔喪歸來,始珍弆此二物,以為手澤。各為之袱。駝色緞綿袍一件,佛青緞綿褂一件。道光二十七年五月,國藩以大考二等,蒙恩賞大卷緞二件,遂制袍褂二付,一以奉星岡府君;一以奉竹亭府君。星岡府君以為斂服;竹亭府君之衣尚存。它日祭祀,或陳裳衣,此其一也。《文選》一部,竹亭府君曾手批者。 一、祭器 錫五事,咸豐七年置。銀爵三,其二在京師帶回,其一系塔忠武公謁師所獻。錫水碗八件,咸豐七年俞刺史所贈。錫碗一席,磁碗一席,紀澤之元配賀安人所置。臨沒時,請捐為祭器。 一、供具 漆桌二十張。漆橙六十條。漆椅十六張。茶几十二張。椆木香幾一張。香亭二座。藍呢桌圍八個。藍呢彩五匹。錫提爐四個。鏡燈四對。紗布燈九對。以上各件,皆咸豐七年治喪事時所置。大鏡屏一架。獅鹿笐一張,並幾墊。錢櫃一個,櫃一個。以上各件皆家中往年所置。 謹按:藍呢桌圍及彩,僅足為忌日祭祀之供具。其他祀典,皆吉禮也。宜另制紅桌圍、紅彩、紅傘之類。其錢櫃及櫃,極不足珍。本無與於有無之數,以其向在先大夫臥房之內,睹物生慕,故留為祠廟之供具,亦猶宗器之義雲爾。 一、圖書 《皇朝經解》三十六套,三百六十冊,陳岱雲太守所贈,國荃裝訂成籍。《廿二史》一部,趙玉班太守贈國荃者。計汲古閣十七史,以宏簡錄代宋遼金元等史,又配以明史,咸豐八年正月國荃自吉安營中寄回。淳化本前後《漢書》各一部,各六函。汪刻前後《漢書》各一部,各四函。袁漱六太守所贈。國藩許以淳化本《後漢書》、汪刻前《漢書》贈劉君霞仙。其淳化本前《漢書》、汪刻《後漢書》則留藏家廟。此善本,不可多得者也。宋板《莊子》一部,亦漱六太守所送,皆咸豐七年十二月寄到。《五禮通考》、《讀禮通考》一部,共十二函,百二十冊。《文獻通考》一部,共八函,一百冊,吳竹莊觀察所贈,咸豐七年十月送到。德化萬刻《五經》六函,四十冊。萬刻《十三經古注》八函,八十四冊。萬刻《文章軌範》一函,二冊。崇仁謝刻《通典》一部,四函,四十冊。《漢魏六朝百三家》一部,八函,八十冊。《方輿紀要》一部,八函,四十八冊。胡刻《通鑒》一部,八匣,百二十八冊。胡刻《文選》一部,一匣,二十四冊。《日知錄》一部,十二冊,《三國志》一部,八冊。施注蘇詩一部,八冊。前《漢書》一部,三十冊。《長恩書室叢書》一部,八冊。《四書》一部,六冊。以上皆自江西營中帶歸之書。《通鑒》系國藩奔喪時自行帶回,咸豐七年用朱筆校讀一過。余系陳季牧、張小山先後帶歸。《古文辭類纂》一部,十二冊。《十八家詩鈔》一部,八冊。《漢書》一部,十冊。《莊子》一部,二冊。《南河編年紀要》一部,三冊。朱刻《說文》一部,三冊。以上皆咸豐二年自京帶回之書。朱子《綱目》一部,十二函,百二十冊。《皇朝經世文編》一部,八函,八十冊。王刻《十子全書》四函,三十冊。《史漢評林》二部,共四十冊。王白田《朱子年譜》一函,四冊。殿板《周易折中》十二冊。殿板《性理精義》五冊。《湖海詩傳》《文傳》二部,共十八冊。浙刻《東萊博義》一部。《朱子全集》一部。《十三經注疏》一部。以上皆家中舊有之書,多系國華、國荃所置,或有自京師帶歸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