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曾國藩書劄9 | 上頁 下頁 |
複恭親王 同治九年八月十七日 |
|
昨肅一函,封遞後又接十五日鈞示,聆悉一一。辦理洋案,信息必宜常通,方可彼此印證。尊處日有賜示,受教實多。敝處箋記稍疏,七月下旬辦理稍有起色,八月以來又複節節棘手,並無善狀可告,用是緘牘益稀。荷蒙指示,歉悚無已。 羅使近日聲息寂然,而英、俄二使日有危言,計二十三日以後必有一番波折。國藩擬分兩批奏結,第一批兇犯過少,彼必多方饒舌。然威、羅二使及德翻譯、赫稅司前此在津均恐不得正犯,濫以無辜充數,若犯供未確,彼亦必引為口實,無裨於事。來示詢及既認之供何以不確,任其忽認忽翻。查各犯到堂,並無供認不諱之人,其忽認忽翻者,所認之事卒無重罪,不過旁敲側擊,略露端倪,旋複狡展,非已有確供任其翻案也。其不肯認者,有時亦難深求。即如金占鼇一犯,似是正兇,無難一訊即伏,乃拷問良久,渠言五月二十三實在京都觀音寺聯升店,有店帳及循環簿可查,即不能不停刑審慎。近因限期將滿,要犯太少,又嚴限地方官續行訪拿。漏網之犯多已遠揚,更非倉卒所能緝捕。敝處為理日久,無以仰副廑系,惶悚何極!擬即日奏請嚴議。 尊處前函謂辦凶一層,若將中國人之不遵國法和盤托出,恐冬若輩齒冷,自屬卓見。惟案無旁證對質之人,各犯不肯自認死罪,亦人之常情,即泰西各國亦未必無此梗化之百姓。若洋人能派人在津訪察此問辦法,則知中國于兇犯一層絕無寬縱,並非無故遲延,有心推託,果能見諒,或不致另生枝節。至垂詢兵連禍結,咎將誰歸?竊料彼族所言目下即將津郡作為焦土等語,或系旁敲之筆,若正面文章則前在津所言羅公使、德翻譯等當一怒出京,回國回滬,開仗似須明年,未必一朝猝發。彼若專重在兇犯,指定必須抵償若干名,再竭一兩月之力,亦必可如數交卷,不待構兵之際。而終能如願相償,則明年兵船雖集,尚可中止。彼若決意稱兵,則雖立交兇犯多名,而或嫌其少,或嫌其假,或另挑他事,欲開釁端,何患無辭?是兵連與否,仍視洋人之本計,不僅在拿犯之多少也。 國藩自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中旬病勢本重,近丁中丞及天津丁道病亦不輕,成廷尉病尚未痊,毛司空又已回京。惟望李協揆速到,再當竭力會辦,以速補遲,總求此心可以服洋人,乃可以對朝廷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