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曾國藩書劄8 | 上頁 下頁 |
複丁雨生都轉 同治四年十二月初二日 |
|
承示淮鹺利弊,灑灑數千言,至為詳悉。所雲「局外之論,公正而不合事情;局中之言,親切而或多私意。善揣摩者,不顧物力之盈虛;議變法者,不計善後之繁重」,此數語尤中肯綮。國藩前書欲閣下審聽慎擇而不輕一發者,正是此意。 岸無真商,商無真本,大亂之後,此乃必然之勢,不足為怪。當同治二年初議改章之時,但慮並無一商前來認引。今雖無真正巨商,而散商熙熙而來,已為初願所不及。驗資、掣簽、勸讓三者,誠皆有流弊。然鄙意不加額引以杜搶跌,嚴緝私販以防擁滯,二者並行,則認引者雖多,向隅之商而得引者,究無虧本之慮。是鹽務可期常旺,不至頓壞。且驗資、勸讓縱不可行,掣簽則未嘗不可行。掣簽以定先後固屬可行,即掣簽以定有無多寡亦未嘗不可行。假如配簽十支,中有兩支無引者,其八支則自三成、四成,以至十成不等。抽得三成者,認百引准行三十引;抽得十成者,認百引即准行百引;抽得無引者,彼亦無可怨尤。現聞湘綱認引改歸岸局,李宮保處近又有綱須暫閉、商不續招之議,似認引太多一節,尚不至無法可施。 來源不旺,場政不清,約有三病。經閣下飭分司赴場剔弊,來春複親往察看,量予勸懲,並講求損益輸轉之道,場政既清,來源自旺,是三病亦非無藥可治。 改道六濠,經國藩親自閱看,再三審定,尚屬害少利多。閣下所慮,一在洋人之侵我利權。鄙意中外交涉,總以條約為憑。約中無洋人運鹽之條,彼本無從覬覦。若彼不守約而侵佔,我不執約而拒之,則六濠可侵,口岸亦可侵,儀征亦可侵也。竊謂七濠口之洋商,總宜堅持定力,令其移至鎮江,均歸南岸與北岸鹽務馬頭。界限既清,乃無夾雜,比之漢口之鹽船洋船終歲同泊北岸者,已有間矣。 一慮在船隻擁擠。鄙意運船與場船之相擠者,過掣積壓之故。若如現時每日過掣至二三千之多,隨掣隨放,可免擁擠。國藩初定新河口過掣之時,意謂七濠口非洋船應駐之地,宜令騰出。自六濠口及七濠口以下,凡十餘裡,均可為鹽艘停泊之所。大江雖數千里,而可以泊船之地極少,故舟人皆泊于西岸支河小港之內,其江中可泊船者,舵師必尋料上而泊之。凡岸之聳出江心者,高峭則曰磯,低平則曰洲,凡磯之下必有深水,古人曰洑,俗語曰洄溜;凡洲之下必有淺灘,古人曰皋,俗語曰料,如散花料、盤塘料、金剛料、鯉魚料之類,皆江中可以泊船。六濠,七濠口以下,亦所謂料也。六濠以上則尚有風波之險。若依鄙人初議,江船盡泊六濠以下,不許收入瓜口以內,何至與撥船擁擠?儀征所以不便者,一則口外之江不可泊船,必須收入小河;二則河太淤塞,挑浚四十餘裡,不比新河之近而易修。至患銅船糧船之擁擠,則來去各有時曰。其難在三汊河以上,瓜口與儀征所共也。一慮岸堤,鹽棧之潰圮,則排以木樁,廂以料掃,築以石堤,隨時可以補救。一慮損夫水手之滋事,則無論何處掣鹽,皆不能免。數者似均無足深慮,毋庸議複儀征故道。 國藩向來辦事不執己見,亦不輕徇人言,必確見利害所在而後舍己從之。閣下精思銳人,每多獨得之奧,而求之太深,處處視同荊棘,亦未免舍康莊而由鼠穴,厭芻豢而思螺蛤。聊布淺見,以相質證。幸無惜往復再商,折衷一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