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曾國藩書劄7 | 上頁 下頁
複僧親王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曾國藩頓首上書僧親王鈞座:

  接奉尊函並抄陳國瑞、李世忠稟件,敬謹領悉。淮上積年糜爛,秋冬間危險之局,尤為岌岌難支,仰荷雄師南下,星馳霆擊,迅解蒙城之圍,遂梟苗逆之首。各城圩懷德畏威,相率返正。浹旬之間,長、淮一律肅清。偉烈殊勳,卓越今古。複以籌畫善後,仍駐節麾,周原諮諏,大含細入,下風引領,感佩莫名。

  十一月十八日密寄諭旨並抄吳漕帥原折,敝處亦經奉到。李世忠之心跡,向不深知,惟聞發逆屢次勾引,苗逆亦屢次勾引,該提督均不為其所惑。國藩自去冬兼統該軍,前後接其函牘,頗知感激聖恩,似尚無不軌之心。惟其部下素無紀律,專利擾民,今秋在懷、壽一帶焚掠甚慘,民怨沸騰,不能不大加懲究。國藩愚見,但可究其騷擾之罪,不必疑其別有叛亂之心;但可歸咎于李世忠一人,不必興師以剿其部眾。國藩自接奉密旨,審度再三,本思作函招李世忠前來安慶,面諭一切。旋接唐中丞來函,李世忠現奉鈞諭,令其詣營謁見。如果即赴尊營,則措置操縱,臺端自有權衡。萬一該提督懾于威嚴,不敢晉謁鈴閣,國藩當謹遵諭旨,給予一函,調至敝營,諭令遣散部眾,交還城池,退出厘卡,停給餉鹽,將該提督放還田裡,保全末路。其部下之必難盡遣者,由國藩另行派員管帶,發給官餉。如該提督一一聽命,自可不動聲色,銷患無形;如其函招而不至,或既至而不從令,國藩當細察情形,一面密奏朝廷,一面密告尊處,另商妥善辦法。

  至諭旨令挑選豫勝營之部眾,分隸楚軍各營,該部縱恣已慣,難受約束,與其日後另生枝節,似不如趁早悉數遣散。是否有當,伏候鈞誨。

  至陳國瑞與李世忠互相稟汗,彼此各執一詞,尊處初次具奏時,尚未接到李世忠之稟,頃唐中丞來函,朱元興、杜宜魁被戕之案,擬殺苗景開以議抵。國藩愚見,鎖押蔣立功,殺斃朱、杜自足以平宋慶之怒,苗景開抵償,亦足以服李世忠之心。此案由唐中丞悉心查明,閣下就近判斷,必可處置妥善,兩造成服。國藩相距稍遠,即不派員往查矣。

  康錦文與蔣凝學爭論一節,頃據稟諮達冰案。原康錦文自壽州而往,在正陽之東;毛有銘自六安而往,在正陽之西南;蔣凝學自潁上而往,在正陽之西北,三者各不相謀。當彼此互擊之時,不特康錦文官兵在關城之內,蔣凝學尤不得而知,即毛有銘湘軍在關城之旁,蔣凝學亦不得而知也。旋經毛有銘飛騎馳告,彼此各自收隊。頃接唐中丞來諮,有「親赴正陽細加訪察,實因兩下未及知會,並非有心尋釁」等語,似可免其查辦。統候尊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