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曾文正公全集 | 上頁 下頁
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三


  遵旨複陳並請中外臣工會議剿撚事宜折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奏為欽奉諭旨,恭疏複陳,並請敕下中外臣工會議剿撚事宜,以定謀議,仰祈聖鑒事。

  竊臣於七月初九日承准軍機大臣字寄七月初三日奉上諭:「晉省完善之區,並無得力勁旅,設被竄擾,關係匪輕。著曾國藩速派劉銘傳等軍循河西上,酌量水陸兩路孰為便捷,馳赴洛陽以西一帶,扼要駐紮。與秦晉防兵聯絡聲勢,相機防剿,俾賊不得分竄擾及完善。」等因。欽此。又於七月十五日承准軍機大臣字寄七月初九日奉上諭:「曾國藩身任統帥,責無旁貸。前經迭諭該大臣籌撥一軍兼顧晉省;並令劉銘傳等軍馳赴豫省北路,繞出賊前,防賊竄越秦、晉之路;又令派撥馬隊馳赴豫省助剿;複以賊去徐郡甚遠,令該大臣酌量前進駐紮。乃該大臣日久迄無奏報,於近來皖、豫軍情及各路如何佈置情形,均未陳奏,歷次所奉諭旨亦未答覆,實屬疲玩因循。若欲藉此獲咎,冀卸節制三省仔肩,何以仰副朝廷倚任之重!諒該大臣公忠體國之心,何忍出此。」等因。欽此。跪誦之下,惶悚莫名。查派撥馬步各隊赴豫及臣仍擬駐紮徐州各情,業已於本月初八日專折具奏在案。目前賊勢,前股已至南召、魯山、裕州,並聞竄入湖北之棗陽;後股由臨潁、郾城而折回上蔡。接據吳昌壽諮稱:賊將竄擾周家口。又接劉銘傳文稱:即日由周家口出隊迎擊上蔡之賊。

  諭旨敕令劉銘傳一軍循河西上,馳赴洛陽以西扼要駐紮,自系先事預防之策。臣竊觀刻下局勢,周家口最為扼要之區。該處距豫之開、歸、陳、許及汝寧、光州六郡,均在三百里內外,即皖之潁州及蒙、亳老巢,相去亦不過三百里,八面受敵,不可無重兵鎮駐。臣所部各軍,惟劉銘傳將略較優,人數較多,故以周家口之重任付之。今若移駐洛陽以西,反置勁旅於無用之地。至秦、晉兩省防務,臣聞陝西殘破更甚于河南,似非該逆之所垂涎。山西雖屬完善,然黃河天險,似非該逆所能遽渡。自洛陽至潼關五百餘裡,必須晉、豫兩省多設炮船,乃足禦之,亦非陸路一軍所能遍防。劉銘傳西去,竊恐無益于晉而有損於豫。臣既知周家口之防更切於洛陽,不敢不剴切上陳,冀回聖聽。且不獨劉銘傳一軍萬難遠調也,李鴻章部下淮南之勇,不慣麵食與楚軍同,而其軍火、炮械之笨重則更甚于楚軍。自古行軍皆以糧運為先務。乾隆年間新疆用兵,以大學士黃廷桂總理肅州糧台,米、麥、雜糧無一不備,車駝轉運之煩瑣,絕皇帝親自計畫,遙為指揮。今河南等省用兵,全不講求轉運,糧械多有闕乏,將士不肯盡力。臣與李鴻章所部歷年行兵於江湖水鄉,糧運最便,士卒習而安之。今改運于濟甯、周家口等處,尚有運河、淮河一水之便,而溯流太遠,已覺十分艱難。若再令遠征秦、晉之交,不特不能多運大米,並不能多運洋炮,恐淮勇遷地弗良,或生他變。前此霆營調赴關外,亦以道途太遠,無米可食,中途潰變。臣未能先期陳奏,力阻其行,至今愧恨。頃在臨淮,臣檄翰林院編修張錫嶸招募淮北之勇,專取能食麥面雜糧之人,冀備他年征剿西北之用。其在淮水以南不慣麵食者,概不收募。蓋恐飲食違其本性,驅策必不得力。此又臣所輾轉籌思而未敢輕調秦、晉防兵者也。

  至於節制三省之命,臣三次具疏固辭,未蒙俞允。以臣賦性顓愚,即一省已難專任,然臣受恩深重,雖數省亦當通籌竊計。撚匪可到之處約有八省,分為三路:江蘇、安徽兩省及豫之歸、陳,齊之兗,沂、曹、濟,臣初次疏中所指之十三府州,皆東路也;直隸、山西兩省及豫之彰、懷、衛輝,齊之東、武、臨清,凡在黃河以北皆北路也;湖北、陝西兩省及豫之南、汝、洛、陝等郡,皆西路也。論用兵緩急先後之序,則東路最重,西路次之,北路又次之。論微臣之才識與所部之兵力,則即東路十三府州縱橫千里,已嫌汛地太寬,動虞疏失,實不能兼顧西路,更何能謀及北路。

  今皇上飭臣兼顧晉省,已在節制三省之外,而外間望治之心責臣之詞,尚不止于晉省,一似三路之前截後追,為防為剿,皆臣軍應辦之事。臣何以堪此重任,又何能當此重咎。以僧格林沁之賢,忠可以泣鬼神,勇可以回山嶽,辦撚五年,尚未蕆功。今撚匪之馬匹愈多,而時論之視賊愈輕,一似數月期年,可望肅清,臣又安能奏此速效。臣自揣殫竭愚忱,籌東路十二府州之防,加以清查民圩,訓練馬隊,一二年內或可漸就穩固。其北路防河之法,西路堵剿之方,均非臣力所能逮。應請旨飭令山西、河南速辦舟師,守禦黃河,免致賊竄晉境,倉皇貽誤。臣管見所及,已略具於五月初九日、十三日、七月初八日三次疏中。常思堅持初議,又恐失之執拗,可否仰懇天恩,敕下九卿、科道、八省督撫會議剿撚事宜,各抒所見,恭請宸斷,定一不可改易之策,畫分汛地,各專責成,無論賊竄何處,而辦賊之方萬變而不離其宗,庶幾謀不紛歧,事有歸宿。微臣幸甚!大局幸甚!至臣處奏報之稀,曾于同治元年二月初六日複奏一次,一則不輕奏謠傳之言,一則不輕奏未定之事,一則不輕奏預計之說,仰蒙聖訓稱許數年以來,不改此度。茲奉嚴旨詰責,惶愧無地。若欲藉此獲咎,以卸仔肩,則臣生平所志所學斷不肯如此取巧。伏乞聖慈垂鑒。所有遵旨複陳、並請中外臣工會議剿撚事宜各緣由,恭折由驛馳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

  再,臣拜折後,即於本日前赴徐州整理馬隊俟抵徐後,再行陳奏。合併聲明。謹奏。

  補參陳國瑞折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奏為曹南未能救護之總兵同罪異罰,補行糾參,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查總兵陳國瑞隨同親王僧格林沁帶兵剿撚,與郭寶昌分統左右兩翼。本年四月曹南之戰,僧格林沁追賊陣亡,郭寶昌不顧主將,奉旨革職拿問,其餘翼長成保以下各官未能救護者,發遣降革有差。即山東撫臣閻敬銘、布政使丁寶楨等,亦均交部議處,予以應得之咎。紀綱所在,不稍優容。獨陳國瑞飾詞巧脫,逍遙法外。無論所稟受傷各情不足深信,即使均屬實情,亦只可略從末減,未便概置不問。伏讀五月初二日上諭:「陳國瑞未能救援僧格林沁,本屬咎有應得。姑念其從來打仗奮勇,屢著戰功,且此次身騎俱受重傷,困苦情形,不無可憫,姑免置議。」等因。欽此。仰見朝廷愛惜將才,格外寬宥。惟臣接統此軍,博詢眾論,僉以為馬步各翼長同罪異罰,不應過於懸殊。古稱法立而後知恩,在師臣當申明法律之嚴,庶裨將益感戴聖恩之厚。相應補行糾參,請旨將總兵陳國瑞撤去幫辦軍務,革去黃馬褂,暫留處州鎮實缺,責令戴罪立功,以示薄懲而觀後效。所有補行糾參緣由,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金寶圩團練殉難請恤折 同治四年八月初八日

  奏為宣城縣金寶圩團練陣亡紳民懇恩分別旌恤,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查安徽甯國府宣城縣金寶圩,地本膏腴,人知好義。自咸豐六年以後,鹽提舉銜候選訓導丁翥等創辦義團,甯國府兩次失陷,該圩屹然孤立,力挫賊鋒。至同治元年冬間,偽侍王率領悍黨圍攻數旬,十二月二十日破圩而入。賊眾銜恨次骨,恣意屠殺,一圩之內,死者不下八九萬人。其逃至蕪湖者,老弱一千餘人。臣為籌款賑恤,僅存百分之一。歷數辦圍之堅忍,被害之慘酷,僉謂為各省所無。嗣據該圩練總藍翎主簿唐兆麟等查明圩內殉難紳民、婦女,就其可考者造具清冊,就近稟請侍郎臣彭玉麟行營諮送核奏。彭玉麟駐營裕溪口,周曆沿江上下,親見該圩遭難之慘,白骨青燐,目不忍睹。本年二月間,捐資購買義山,收檢枯骼,為萬人大塚,勒石志之,以表節義。每與臣言及金寶圩死事情形,為之隕涕。臣查該圩以一隅之地,力抗悍賊至七年之久,卒以勢孤力竭,萬眾同殉,忠義之誠,堅逾金石。當將清冊發交採訪忠義局委員詳加核對。據該委員等將宣城縣歷年殉難紳民匯案請奏前來。臣複加查核,內一門殉難者八家,共三十九人。合家殉難而口數可計、名字不可考者一百三十六家。並無口數可計者二十七家。官紳殉難者九十七員名。團總、團丁殉難者六百七十四名。士民殉難者二千三百二十二名。婦女殉難者一千零四十三口。均屬大節懍然,臨難不苟。相應繕具清單,仰懇天恩,敕部分別從優旌恤以為效忠苦守者功。除事實清冊循案諮部外,所有團練陣亡紳民匯案請恤緣由,理合專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

  再,兩江忠義未奏各案,俱已移交署督臣辦理。此案系臣與彭玉麟始終經理,該圩紳民殉節尤慘,謹由臣主稿先行具奏。合併聲明。謹奏。

  移駐徐州整理馬隊並陳近日軍情折 同治四年八月十七日

  奏為微臣移駐徐州整理馬隊,並陳近日軍情,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臣於七月二十四日自臨淮啟程,八月初四日行抵徐州。旬日來料簡各起馬隊,計已到徐州者共有四起:一為色爾固善所部官兵七百二十八員名,原系高福、常星阿、溫德勒克西三人分帶,奉旨派色爾固善統帶;一為托倫布所部官兵四百八十五員名;一為訥穆錦所部吉林官兵一百五十五員名,前敵馬勇四百四員名。此三起者,均系親王僧格林沁舊部,合之國瑞本年新調之察哈爾官兵一千名,共計四起,凡馬隊二千七百七十二人。然舊存者馳驅太久,傷病甚多,新調者技藝太生,遘疾亦重,必須大加裁汰,訓練成軍,方足以利征剿。臣督飭營務處李昭慶、李恒清會同管帶各官,認真挑選,編立隊伍,配齊器械,換補馬匹。計色爾固善原帶之隊挑留五百一十九人,專歸高福管帶。托倫布原帶之隊挑留三百五十四人,又添並吉林兵三十八人,仍歸托倫布管帶。該兩起官兵,遵旨均令色爾固善統領節制。訥穆錦原帶之隊,除酌留吉林官兵並入託倫布部下外,專以前敵馬勇四百四員名責成訥穆錦管帶。其新調之察哈爾官兵一千名,原派營總帕克巴劄普、貢噶德裡克,二人久病未愈,馬匹亦倒斃過多,現僅挑留兵丁五百一十六人,另派營總二員,檄令溫德勒克西管帶。其餘老弱患病者,概行遣撤回旗。以上四起,共只挑選一千八百三十一人,又挑留官弁五十七員名,一併隨營差遣。此外尚有烏爾圖那遜所帶七百零九名,前已奏明駐紮周家口。據稟該起官兵出征年久,殘廢居多,請即分別汰留。其土默特一起,並請全行遣撤。臣擬俟周家口防務稍松,調回徐州大加整頓,其應留若干,應撤若干,另案奏明辦理。至富森保所帶一起,官兵三百七十四員名,前由河南調赴徐州,富森保僅帶四十三人來徐,其部下官兵均已陸續逃歸湖北。經督臣官文奏明諮會,臣因並飭富森保於八月初八日自徐州赴楚,即作為楚省防剿之兵。此臣整理馬隊之大概情形也。

  規模甫定,臣本擬親行教練,認真操演,再行分別調派。惟現據各路稟報,牛洪、任柱、陳大、賴文光等股回竄阜陽縣境之瓦店集、迎仙店等處,占踞各圩,勢甚兇悍。英翰部下駐紮潁州,出隊截擊,略有斬擒。安徽撫臣喬松年飭調張得勝一軍由固始回剿,克蒙額從潁州繼進。臣不得已,檄飭色爾固善統領該兩起馬隊,由徐州前赴潁州會同剿辦。並檄周盛波一軍由亳州拔隊南赴太和、潁州一帶;劉銘傳一軍由周家口拔隊回援潁州。各路合力會剿,或可一收夾擊之效。除各軍戰狀具報到日續行陳奏,並遣撤馬隊俟啟程回旗,分別奏諮外,所有微臣整理馬隊及近日軍情,理合恭折由驛馳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銘軍迭勝逼賊東竄現籌佈置折 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

  奏為劉銘傳一軍迭獲勝仗,逼賊東竄曹州,現籌佈置情形,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臣以撚逆竄擾潁州,飭令劉銘傳一軍由周家口回援,周盛波等協剿,於八月十八日奏明在案。劉銘傳未接臣檄之先。已派劉盛藻、唐殿魁率步隊各營,張景春、劉盛瑺,率新練之馬勇二營,由周家口馳赴潁州。于十一日行抵沈邱,與豫軍蔣希夷、皖軍康錦文等會同進剿。十二日進逼凹張賊寨。該逆窺我營未定,集馬步賊萬餘人,乘機猛撲。唐殿魁擊其左,劉盛藻擊其右,酣戰逾時,斃賊三百餘名。蔣希夷、康錦文兩軍從中路繼進,張景春、劉盛瑞馬隊兩邊包抄,賊即奔潰。我軍追三十餘裡,至洪河南岸瓦店等處,擒斬甚夥,奪獲器械無算,騾馬二百餘匹。撥出難民數千,破賊寨二十餘座。賊狂竄向西南而去。十四日又折回洪河之北洋埠,兩日夜竄至項城西境之南頓集,距周家口五十裡。劉銘傳遂督軍由項城間道一日夜馳抵南頓,飭各營及烏爾圖那遜之馬隊三路並進,賊勢披靡。我軍疾追十餘裡,殺斃、槍斃賊千餘名,生擒三百餘名,奪獲馬百餘匹,器械千餘件,賊乘夜越周家口經渡沙河而北。此劉銘傳一軍在阜陽、沈邱兩次獲勝、肅清皖境之情形也。

  賊渡潁後,由西華竄入太康。劉銘傳於十九日追抵太康,至賊又奔向睢州。二十日追至睢州,則賊又已先發矣,劉銘傳乃暫棄步軍,獨督馬隊馳三十餘裡,從後追及。賊四散狂、奔拋棄輜重器械甚多,敗潰十餘裡。複聚馬賊數百迎敵。又經張景春及營總白圖善六十七、訥爾桓額等擊退。其周盛波一軍馳至歸德邀截,以賊匪未過宋郡,不及而返。此十九、二十等日追剿四百餘裡之情形也。

  自二十日後,該逆竄至考城之保庶寨,曹境之魏灣集,盤踞定陶境內已越三日。據劉銘傳送到生擒賊供,此次東竄之匪,系任柱為主,而賴汶光、牛洪亦在其中。圖入青石關以擄掠富饒之境。臣查群賊之中,以任柱之騎為最悍,以賴汶光之謀為最詭。如果二酋同來,則賊勢已趨重東路。而青石關通登、萊、青三府,尤為山東膏腴之地,不可不速籌援剿。除飭潘鼎新一軍扼守運河外,頃又調張樹珊之步隊、色爾固善之馬隊,率徐州全軍馳赴山東協剿。又調臨淮六千人,以四千接防徐州,以二千續往山東。調周盛波一軍移駐歸德,以遏東賊回竄之路。留劉銘傳一軍仍駐周家口,以扼陳、汝最要之區。惜無大枝馬隊可以縱橫追逐。僅就現有兵力,東顧齊省,西顧豫省,中間兼顧徐州、臨淮兩地,期於首尾相應。此臣近日調度諸軍、佈置各路之情形也。

  欽奉八月十四日、二十二日兩次寄諭,飭臣進駐許州,並籌遊擊之師。臣屢疏複奏,本議四路駐兵之外,更添大支遊擊之師。惟遊兵須以馬隊為主,而輔以步隊之輕迅者。今臣處所接舊管之馬隊不滿二千,其餘新調之察哈爾馬兵,新募之兩淮馬勇,其數無多,其技尤劣,不敢驅之向敵。久未辦成遊擊之師,自問尚無破寇之術,日夜焦思,彌深愧悚。至賊勢趨重山東,自當先剿東路,不必遽赴許州。皇上因時制宜,想必有權衡於至當者。伏乞續示宸謨!俯鑒愚忱之不敢欺,勖以棉力之所能及。微臣幸甚!所有剿賊獲勝及近日調度各情,恭折由驛馳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奉旨複陳近日軍情折 同治四年九月十九日

  奏為迭奉諭旨,恭折複奏,並陳近日軍情,仰祈聖鑒事。

  竊臣接奉九月初六日寄諭,欲令李鴻章親帶楊鼎勳等軍馳赴河洛,將豫西股匪撲滅,兼顧山、陝門戶。而以吳棠署理兩江總督。李宗羲、丁日昌遞署漕督、蘇撫。飭臣函商迅速複奏。又奉十一日寄諭令鮑超馳赴豫南,歸臣節制各等因。仰見聖德謙沖,憂勤彌篤。聞令之下,愧悚難名。

  臣查近日軍情,撚眾回竄,遍佈菏澤、曹、定等處。潘鼎新已至巨野,由徐州調往之色爾固善、張樹珊馬步各軍均至濟寧,正可會合進剿而該匪忽分支狂竄:一支回竄徐州,攻破銅山境內之辛家寨,邊馬及于鄭家集,距徐城僅六十裡;一支直趨濟寧之長溝,勢將渡運河而東。據各路探報,馬賊近萬,步賊以六七萬計。任柱、牛洪、賴汶光、李允、陳大禧各酋俱已東來。其西留豫境者僅張總愚南陽一股,人數較少,力亦較弱。是目下賊勢趨重東路,不特秦、晉暫可無患,即宛、洛患亦稍輕,自當以全力專顧東路。徐州一支恐竄沂州、海州,而擾及裡下河。長溝一支恐竄濟南、泰安,而擾及東三府。現飭潘鼎新、張樹珊兩軍防剿東北濟、泰一路。而調郭松林、楊鼎勳兩軍防剿東南沂、海一路。此外則劉銘傳留于周家口,周盛波留於歸德府。斯六軍者,皆淮勇最勁之兵,所駐皆三省最要之地。其防戍大江以南者,僅有劉秉璋等三起,分駐蘇、松、東壩等處,萬不能再行調出,千里空虛。

  諭旨飭李鴻章視師河洛,該處現無可剿之賊淮勇亦別無可調之師。至臣所部楚軍,除酌留劉松山等剿撚外,餘擬全數遣撤,迭經奏明在案。臣今所倚以辦賊者,全賴淮勇諸軍,供其指麾。李鴻章若果入洛,亦豈肯撤臣佈置已定之兵挾以西行,坐視山東、江蘇之糜爛而不顧?是李鴻章之無兵帶赴西路,時為之也,勢為之也。臣屢接稟報,閩軍黃少春等攻克鎮平,江軍席寶田、婁雲慶等迭獲大捷,發逆勢極窮蹙。又有劉典、康國器、劉連捷、周寬世各軍星羅棋佈,似閩、粵餘孽不久即可殲除。

  諭旨令鮑超改赴河南,實屬￿粵無損,于豫有益。惟餉項由楚省解濟,未知能否元缺?臣擬商之李鴻章,若能由江南協解數成,則河南多一支勁旅,湖北少一分供應,俾聖主可紓西顧之憂,而微臣亦稍塞豫人之責。

  諭旨垂詢以李宗羲暫署漕運總督,丁日昌署理江蘇巡撫。查李宗羲由安徽知府,甫于去年保奏以道員留江補用。本年奏署運司,迭擢安徽臬司、江甯藩司,一歲三遷,已為非常之遭際。該員廉正有餘,才略稍短,權領封圻,未免嫌其過驟。丁日昌以江西知縣,因案革職。三年之內,開復原官,濤保府、道,擢任兩淮運司。雖稱熟習夷務,而資格太淺,物望未孚。洋人變詐多端,非勳名素著之大臣,不足以戢其詭謀而懾其驕氣。該員實難勝此重任。數年以來,皇上求才若渴,於疆臣保薦人員,往往破格超遷,外間因其不次之擢,疑為非常之才,責備之下,加以吹求,於是台諫彈劾生風,並歸咎于原保之員。若使保升者,循資漸進,少為回翔,多經磨練,則該員不至見妒于同僚,而言路亦不至仇視乎疆吏,實於中外和衷之道大有裨益。

  抑臣尤有請者,曆觀前史明訓,軍事之進退、緩急、戰守、屯駐,統帥主之,朝廷之上不宜遙制;朝堂之黜陟將帥,賞罰百僚,天子與左右大臣主之,閫外之臣不宜干預。朝廷而遙制兵事,其患猶淺;閫外而干預內政,其害實深。從古統兵重臣遙執國命,未有能善其後者。同治元年正月,皇上命臣保舉封疆大員。臣密片奏稱:疆臣既有征伐之權,不當更分黜陟之柄,宜防外重內輕之漸,兼杜植私樹黨之端等語。仰蒙聖慈垂鑒。今以要缺督、撫,令臣等往返函商。如臣愚見,密保尚且不敢,會商更覺非宜。因不俟李鴻章、吳棠商定,直手予管見,未審有當于萬一否?所有迭奉諭旨並陳近日軍情緣由,恭折由驛馳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近日軍情片 同治四年九月十九日

  再,正封折間,又據潘鼎新等稟稱:撚逆因濟寧長溝一帶駐有重兵,不敢北竄,已由武城、金鄉南趨豐、碭等處。據擒賊供稱:該匪欲回雉河老巢等語。查賊蹤飄忽,臣調諸軍甫集曹、濟,該逆忽擾及徐州。徐防兵力頗單,只堪堅守不能迎剿。欲調馬步各隊回顧徐郡,該逆又將紛竄他處,狡謀多端,亟肆疲我,殊深焦灼。又接李鴻章函稱:因奉馳赴河洛之旨,欲留楊鼎勳等二軍暫緩前進。臣以沂、海、裡下河一路尚無防兵,仍當飛檄調來會剿徐境之賊。又接劉銘傳呈稱:張總愚一股由南陽西南竄去,已近鄂省邊境。楚北防範甚嚴,似亦不足深慮。理合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官軍迭勝該逆仍竄山東折 同治四年十月十一日

  奏為官軍迭獲勝仗,該逆仍竄山東,恭報近日軍情,仰祈聖鑒事。

  竊自九月十五日以後,任、賴、牛、李各酋分支直犯徐州銅山,臣於十九日具奏在案。厥後曹州之賊知濟甯防守甚嚴,不能渡運河而東,遂悉數南竄徐州,分佈豐、沛、銅山境內,盤踞湖團一帶。臣調張樹珊、色爾固善等回軍追剿,並調潘鼎新越境夾擊。二十三日,張樹珊等駐軍豐、魚交界之穀亭,紮營未定,賊馬五六百匹突來撲犯,我軍迎擊敗之,追奔十餘裡,擒斬數十名。二十八日,臣派營務處李昭慶帶忠、朴等營,會同張詩日之步隊,烏爾圖那遜之馬隊,馳剿徐州北境。二十九日,至柳新莊,賊大隊南來,見官軍步伐整齊,且戰且走。我軍追及于張谷山,烏爾圖那遜馬隊從旁抄擊,副將黃金志沖其中堅,賊勢不支,紛紛敗竄。追逐二十餘裡,逼入湖中淹斃百數十名,陣斬二百餘名,拔出難民三百余人,生擒悍賊二十六名,奪獲器械騾馬甚多。賊由劉家集西竄蕭縣而去。色爾固善接到臣檄,知賊已逼近徐州,二十七日由豐縣回顧郡城。初一日行近蕭縣,與賊邊馬遇于郝家集。色爾固善令高福、托倫布為兩翼,而自率訥穆錦,分三路並進,賊即敗潰,追至胡家莊,擊殺數十名,生擒十三名,奪獲騾馬五十餘匹。餘匪逃入民房,我兵縱火焚燒,逸出者盡皆殲斃。此徐防諸軍各獲勝仗之情形也。

  臣意賊既由曹而南竄徐州,又由徐而西竄蕭、碭,勢必回顧蒙、亳老巢矣。據生擒賊供,亦雲將回蒙、亳,或雲窺伺清江。臣飛諮喬松年、吳棠速為籌防。不料賊于初二日又複折回豐縣。與後股會合,遍佈城南十餘裡。是時鼎軍四營尚留濟寧,僅六營先到豐縣,兵力甚單。初三日,潘鼎新帶六營八成隊赴陳家莊,佈置粗定,自率零騎逼近賊壘挑戰,該逆悉眾抗拒。我軍漸退誘賊離莊裡許,故示以弱。賊見官兵極少,縱令馬步各匪約二萬餘人,四面圍裹,更番衝突。我軍屹立不動,俟賊逼近,將洋槍連環施放,炸炮迎頭轟擊,賊陣潰亂。我軍乘勝縱擊,殺賊一千餘人,屍骸枕藉,炸斃馬匹、奪獲器械不計其數。賊向西南狂奔,竟夜不敢停宿,折而北竄,直向魚台一路。初四日,適遇道員潘鼎新帶留濟甯之四營前來,與戰于豐北。潘鼎新仍帶六營並調副將王心安之軍馳往夾擊,殺斃無算。賊複大敗,竄向西路單縣而去。此濟防潘鼎新一軍在車縣南北兩獲大勝之情形也。

  臣查該逆狡詐多端,飄忽異常,從不肯與堂堂之陣約期鏖戰,必伺官軍勢孤力竭之時出不意以困我。此次徐、濟諸軍各有斬擒,惟潘鼎新以孤軍當狂寇,以步隊擊馬賊,人人自危,竟獲全功,差足以寒賊膽。惟該逆死黨極多,行走甚速,乘虛蹈隙,是其慣技,當初竄東省,已有由青石關窺伺登、萊之說,覡值運河水涸,難保不潛行偷渡。潘鼎新一軍已全隊拔回濟寧防所。臣飭張樹珊、色爾固善暫駐豐縣。如賊久駐曹屬,該兩軍仍當齊赴山東。如果渡運內竄,再調李昭慶率大枝遊擊之師赴東會剿,以保完善之區而遏狂奔之寇。所有官軍迭獲勝仗,該逆仍竄山東緣由,恭折由五百里馳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擬調鮑超會剿西路片 同治四年十月三十日

  再,臣欽奉到十月十五日寄諭:「南陽撚逆,豫軍既不能剿除,恐其日久裹脅愈多,前諭鮑超由襄赴豫。曾國藩複奏,有與李鴻章商籌協餉數成。嗣因官文奏稱該提督游勇太多,漫無紀律。上杭之勇,聞有赴豫之信,恐引群呼類而來,請飭仍赴江右。第念鮑超剿賊向稱勇往,若令嚴汰遊勇,妥加鈐束,使該提督有敬懼之心,未始不可資其攻剿。官文恐鄂餉難支,因有飭赴江右之奏。著曾國藩、李鴻章妥為商酌,於江蘇接濟數成餉需。並令該提督將游勇嚴行裁汰,不許任意招留。即劄令赴南陽剿賊,統歸曾國藩節制,以一事權而資鈐攝。倘事屬可行,即著一面劄調,一面奏聞,用期迅捷。」等因。欽此。臣查鮑超之所短在貪將多兵濫收降卒,馭下專尚威嚴,條理不甚清晰。其所長之處在威名久著,為賊所憚,平日本有敬懼之心,又慕古人忠藎之名。自金口軍叛以後,該提督鑒於前車,以後斷不敢輕收降卒。若令少統數營赴豫剿撚,餉項則不甚缺乏,米糧則派員專管,獎其多年之勳勞,勖以後日之忠慎,必於大局有裨。唯進兵之路,須以襄陽為老營,乃能北控南、汝,西蔽鄖、陝。凡銀米、軍械、子藥等事,均應由湖北糧台作主。江南雖可協餉數成,而不能隨時照料。臣前已函商官文,一俟接到覆信,如可由官文主持一切,俾該軍米糧有著,臣即當奏調鮑超會剿撚匪,專辦西路。合先附片陳明,仰慰宸廑。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奏。

  會議長江水師營制事宜折 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奏為會議長江水師營制事宜,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臣國藩于同治元年二月複奏安徽省城仍建安慶案內,請專設長江水師提督及總兵以下各官,奉旨交軍機大臣會同該部議奏。旋經吏部等於五月二十三日定議具奏,准其設立長江水師,而于總兵、副、參以至千、把應設幾缺,暨分汛、修艦各事宜,令臣體察情形,再行詳核議奏。三年四月,奉旨,以淮揚鎮總兵黃翼升補授長江提督之缺。六月克復金陵,濱江五省戰事大定,即應將前募之水勇改為經制之水兵,核定章程,會議具奏。特以勇丁之口糧較多,額兵之口糧極少,相去懸絕,難於酌中定議,展轉籌思,是以複奏稍遲。

  臣國藩于咸豐二年臘月初招湘勇,維時長沙甫經解圍,各路兵勇往來湖南,絡繹不絕,臣遍查餉章,參差不齊,唯張國梁之勇每月五兩四錢,江忠源之勇每月四兩五錢,該兩軍是為有名于時。逮三年夏間,勝保奏請招募陸勇,月餉四兩五錢,戶部議准。江南大營循而行之,遂定為報銷之常例。臣於三年冬間召募水陸兩軍,陸勇酌減為每月四兩二錢,而親兵什長稍有增加;水勇酌減為每月三兩六錢,而炮手舵工稍有增加。厥後銀價日賤,米價日昂,咸豐十一年,楊載福等請將水勇加為每月三兩九錢,至今未改。臣複詳加詢訪,除山東、河南餉章微少外,其餘江、楚、閩、浙等十餘省勇餉,均系四兩有奇。目下各路招集陸勇紛紛未已,若水軍驟為大減,則人皆去為陸勇,誰複願充水兵?故臣所議章程,於兵餉條暫從其優,俟軍務告竣,再行酌量核減。審時度勢,有不能不出於此者,非敢與陸營戰守糧額故示懸殊也。

  自古養兵本無善政,南宋之括財,晚明之增餉,皆為兵多所累,識者病之。我朝綠營兵丁五十余萬,較之宋、明,已屬極少。然乾隆四十六年議增缺額、名糧,大學士阿桂曾上疏力爭。臣國藩亦于咸豐元年疏請裁兵五萬,戶部初來議准,後乃通行各省酌辦。溯自洪、楊倡亂,撚、回繼變,軍興十餘年,唯向榮、和春大營用兵稍多,其餘皆倚勇丁以集事。

  國家養兵之費,歲逾二千萬,當此多事之秋,乃未聞綠營立一奇功,出一良將。今各省勇丁合計,約在三十萬以外,而昔年經制之兵仍未能議裁議減。守戰各兵在營之坐糧雖少,而出征外省,加以鹽折、夫價、余丁等款,每兵一名月支亦在五兩上下。平日有糧少之名,臨事無省費之實。百年受養兵之累,應急無破寇之效,統籌全域,殊非長策。臣愚以為軍務全竣後,仍當綜核名實,裁減陸兵。其必不可裁者,即當增加口糧。此又因今日設立水營而即為異日陸營之地者也。

  謹議事宜三十條,營制二十四條,分繕二折,恭呈御覽。

  計戰船七百七十四號。除提督已頒關防外,新設總兵四員,撥出兼隸之總兵一員,副、參、游三項營官二十四員,都、守、千、把、外委等哨官七百七十四員,兵數一萬二千餘人。兵餉、船價、廉俸、雜費、修艦之資,約計每月五萬有餘。凡選將、練兵、餉項,捕務暨考核教演之法,莫不嚴定章程,冀垂令典。

  請旨敕下軍機大臣,會同吏、戶、兵、工等部暨總理衙門核議施行。所有會議長江水師營制事宜緣由,謹會同漕運總督臣吳棠、護江蘇撫臣劉郇膏、安徽巡撫臣喬松年、江西巡撫臣劉坤一、湖北巡撫臣鄭敦謹、湖南巡撫臣李瀚章恭折由驛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

  再,此折系臣曾國藩、彭玉麟主稿,合併聲明。謹奏。

  長江水師事宜

  第一條,提督建衙太平府

  長江水師提督駐紮,原議在於蕪湖建立衙署,查蕪湖內河甚小,冬令水涸,不能安泊戰艦。若泊大江之中,則洪濤巨浸,其患莫測。查江南太平府河,外通江,內通湖,可紮戰船數十營,右達皖南甯國府,南漪固城諸湖,左達江蘇高淳、溧水兩縣,石臼、丹陽諸湖,兼可扼東壩之要隘,擬以提督駐紮太平府,設立衙署。

  第二條,提督立行署于嶽州

  長江水師提督管轄之地,上自荊州、嶽州,下自江蘇崇明,兩岸支河、內湖均歸統轄,計程近五十餘裡,分列五省,若僅駐紮太平府,恐其照料難周,擬于嶽州府設立行署。該提督分月輪駐,以半年駐下江太平府,以半年駐上江嶽州府。每年周曆巡查,駐上江則巡閱至洞庭湖、荊州止,駐下江則巡閱至狼山止。

  第三條,提督單銜奏事

  長江水師提督統轄較遠,責任甚重,擬請單銜奏事,以專責成。如遇有與各省地方公事及陸營交涉之件,則會商該省督撫,分別奏諮辦理。如地方公事及陸營有與水師交涉之件,該省督撫亦會商長江提督分別奏諮辦理。提督之官,其初本系文職。明末李如松始以武臣而為提督。初尚文武兼用,後乃專用武職。唯九門提督一缺,尚是文臣兼領。江、皖、晉、豫等省提督之缺,尚以巡撫兼領,略存舊制。今長江提督一缺,擬請文武兼用,蓋緣長江通商,處處與外國交接,朝夕相見,必須提督平日稍有威權,乃足以資彈壓。該提督仍歸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節制。

  第四條,長江共立六標

  長江水師共立六標。提督駐紮太平府,所轄提標五營。岳州設一總兵,所轄鎮標四營。漢陽設一總兵,所轄鎮標四營。湖口設一總兵,所轄鎮標五營。瓜洲設一總兵,所轄鎮標四營。狼山鎮總兵兼隸長江,所轄鎮標二營。通共二十四營。

  第五條,長江與各省水面分界

  長江水師與各省河湖交界之處,應即劃分界限,各有汛地,以專責成。湖北除江面千余裡全歸長江提督外,其自荊州以上溯江至宜昌、巴東,漢陽以上溯漢至襄陽、鄖陽,及各支河湖汊,應由湖北另行設防,歸湖廣總督、湖北提督統轄。湖南除江面及洞庭湖歸長江提督外,其湘、沅二水,應由湖南另行設防,歸湖南巡撫、湖南提督統轄。江西除江面及鄱陽湖歸長江提督外,其吳城以上省河及東西支河應由江西另行設防,歸江西巡撫統轄。安徽除江面與傍江之湖歸長江提督外,其淮河自正陽關以下至洪澤湖止,並接連蘇屬之支河湖蕩,應另設淮揚水師,歸淮揚鎮總兵統帶,兩江總督、漕運總督、安徽巡撫兼轄。江蘇除江面歸長江提督外,其自鎮江以東,凡江南之支河湖蕩,應另設太湖水師,歸兩江總督、江蘇巡撫、江南提督統轄。其舊設海口之狼山、福山、蘇松三鎮,除福山、蘇松二鎮悉仍其舊外,擬以狼山鎮兼隸長江提督標下,仍聽兩江總督、江南提督節制。

  第六條,副參遊沿江建衙

  副將、參將、遊擊各有專營,自應設立衙署。唯長江水師營汛,其責任專重在水面,並無防守城池、彈壓市鎮之責。其立汛建署,須擇有港汊內河可收泊戰艦者,庶免風濤覆溺之患,雖孤州野岸亦可修造衙署,宜距城市稍遠乃為妥善。

  第七條,都司以下不立衙署

  水師官兵皆宜以船為家,不准登岸居住。如違例住岸上者,官即革職,兵即革糧。自都司以下皆系哨官,即以哨船為辦公之所,不准建衙陸居。至長江提、鎮除例鮐坐船外,各給督陣舢板二號,每船額設守備哨官一員,兵二十名。內柁兵一名,頭兵一名,炮兵二名,槳兵十六名。凡提、鎮衙門巡捕、跟丁、執事人等,輪流派此船之人值班聽差,下班仍以船為家,不准在岸居住。副、參、遊督陣舢板各一號,悉如之。

  第八條,營制船數

  副將營制戰船四十三號:內長龍船二號,舢板船四十號督陣大舢板船一號。參將營制戰船三十三號:內長龍船二號,舢板船三十號,督陣大舢板船一號。遊擊營制戰船二十三號:內長龍船二號,舢板船二十號,督陣大舢板船一號。其雖系遊擊營制而用船三十三號者唯嶽州、漢陽二營。凡專立之營,皆以都司二員管駕長龍為領哨,其各散哨員弁均受約束。左領哨專管本營錢糧,右領哨專管本營船炮軍裝及一切差遣巡查諸務。其舢板之以守備充哨官者為副領哨,每守備率領船十號。

  第九條,戰船人數

  長江水師額兵。副將營督陣舢板船一號,兵二十名;長龍船二號,每船二十五人,共兵五十名;舢板船四十號,每船十四人,共兵五百六十名;稿書、書識十四名,共額兵六百三十名,共哨官四十三員。參將營督陣舢板船一號,兵二十名;長龍船二號,每船二十五人,共兵五十名;舢板船三十號,每船十四人,共兵四百二十名;共額兵四百九十名,共哨官三十三員。遊擊營督陣舢板船一號,兵二十名;長龍船二號,每船二十五人,共兵五十名;舢板船二十號,每船十四人,共兵二百八十名:共額兵三百五十名,共哨官二十三員。其遊擊營亦有用三十三船者,全仿參將營之例。稿書、書識均不在內。

  第十條,都司於本船之外另有打仗舢板

  領哨都司除長龍戰船一號有兵外,另給無兵之舢板船一號。如遇出兵人小河港汊,恐長龍遲滯,則由長龍撥兵歸此舢板,乘坐領哨出隊,以期便捷。

  第十一條,設立書吏

  長江水師提督用稿書四名,書識八名。總兵用稿書二名,書識六名。副、參,遊皆用稿書二名,書識四名。都司用稿書一名,書識二名。守備用書識二名。千、把各用書識一名。

  第十二條,兵丁糧額

  成豐四年初立水師之時,較陸軍勇糧稍減,槳手每月三兩六錢,舵工四兩五錢,頭工四兩二錢不等。厥後因銀價日賤,米價日貴,槳手加為三兩九錢。今將水勇改為額兵,而各處陸營紛紛招勇,若遽將水兵口糧太減,則人皆去為陸勇,誰複肯當水兵!自應酌量暫從其優。長龍戰船額設兵二十五名:內舵工兵一名,每月給銀三兩六錢,每日一錢二分;管舵兵一名,頭工兵一名,炮手兵四名,每月給銀三兩,每日一錢;槳手兵十八名,每月給銀二兩七錢,每日九分。舢板戰船額設兵十四名:內舵工兵一名,頭工兵一名,炮手兵二名,槳手兵十名。督陣大舢板額設兵二十名:內舵工兵一名,頭工兵一名,炮手兵二名,槳手兵十六名。月餉均與長龍戰船同。稿書與舵糧同,月支三兩六錢。書識與槳糧同,月支二兩七錢。俟軍務大定,各路並無招勇之事,再由長江提督、江楚總督專案具奏,議將口糧酌減,乃為定額。亦須優於陸兵,庶不至似今日綠營之廢弛。

  第十三條,哨官額缺

  長江水師副將營協標哨官額缺,應設都司二缺,守備三缺,千總十缺,把總十二缺,外委十六缺。參將營哨官額缺,應設都司二缺,守備二缺,千總八缺,把總九缺,外委十二缺。遊擊營哨官額缺,應設都司二缺,守備一缺,千總四缺,把總六缺。外委十缺。以上各營哨官,皆以各員所管之船為缺,不設衙署。

  第十四條,另給座船

  長江水師提督給座船四號。總兵給座船三號。副、參、遊給座船二號。各營哨官都司、守備以下直至外委皆無衙署,每哨各給座船一號,以抵陸營衙署馬匹之費。提督每座船月支價銀十六兩,總兵、副、參、遊每座船月支價銀十四兩。都守以下每座船月支價銀十二兩。

  第十五條,出缺遴補

  長江水師哨官缺出,都、守、千、把、外委五項,應全歸長江提督主政,即就長江水師中遴員題補。其營官缺出,副、參、游三項,擬以七成歸長江水師中題補,以三成由兵部就各省水師中推補。至總兵缺出,由長江提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三人各保堪勝人員,平日開單保奏,屆時恭候,特旨簡放。

  第十六條,餉項出入報銷

  長江水師上下五千里,分防五省,若向五處藩庫領餉,分歸五省報銷,殊覺散漫無紀,戶部難於稽考。而各處入款俱有常額,若添此項兵餉,殊覺別籌維艱。查沿江厘卡,皆系水師恢復之地,水軍歷年口糧多取諸此。今長江既立經制水師,酌定永遠章程,凡俸廉糧餉,船炮子藥,一切費用,應酌留厘卡數處,在兩江境內者歸江寧鹽道經收,在兩湖境內者歸武昌鹽道經收。每年屆發餉之時,其在楚境各營,造冊呈明湖廣總督、長江提督,赴武昌鹽庫支領;其在江境各營,造冊呈明兩江總督、長江提督赴江甯鹽道庫支領。江、楚兩總督每年各自具本題銷,不匯入各省藩庫奏銷案內,以免牽混。

  第十七條,三處設藥彈局

  長江水師炮位大者千餘斤,次者亦數百斤,所需子藥最多,須常設子藥局以資操演而備不虞。查湖北省城、安徽省城造藥均有牛碾,最為穩便。該二省應各設火藥局常川製造。江蘇,江西應辦硝斤協濟安徽藥局,湖南應辦硝斤協濟湖北藥局。至生鐵產于湖南,應在長沙設立子彈局,常川製造封門大子、熟鐵群子,分解湖北、安徽兩省。所有楚境各營,均赴武昌請領子藥。江境各營,均赴安徽請領子藥。至三局造辦子藥之費,由武昌、江寧兩鹽道庫,于厘金項下撥給。

  第十八條,三處設立船廠

  長江戰船,大炮震驚,最易朽壞,定每屆三年修理一次,十二年即行更換。應於湖北之漢陽、江西之吳城、江南之草鞋夾三處各設船廠,排定子、醜、寅、卯等年,某年應修整某營、某哨之船,某年應更換某營、某哨之船,輪流興工,江境兩廠,由兩江總督暨長江提督委員監修。楚境一廠,由湖廣總督暨長江提督委員監修。所有船廠經費,亦由江寧鹽道、武昌鹽道兩庫撥給。其風蓬一件,三年即須更換一次,杆索纜纖等物,每屆修整之年,亦須酌量添換,均淮在於船廠請領。

  第十九條,雨篷旗幟等費

  長江戰船並無竹篷木舿,唯以布棚遮避雨露霜雪,名日雨棚,最易朽腐。又如錨木、腦索、炮繩、旗幟、紅油、白油等項,均須時常修換,不能待三年之期,亦不能赴船廠請領。此五者名日雜費。酌定長龍戰船每年發銀六十兩,舢板戰船每年發四十兩,交該哨官採辦修飭,以壯軍容。江境之船,由江寧鹽道發給。楚境之船,由武昌鹽道發給。

  第二十條,廉俸兵米

  長江水師提督現擬文武兼用,其養廉應即加重,每年支銀八千兩。其餘俸薪、蔬菜、燭炭、心紅、紙張等項,均照陸營提督之例支給。自總兵以下直至千、把,凡養廉、俸薪、蔬菜、燭炭、心紅、紙張等項,均照陸營之例支給。外委准食舵糧雙分,仍每年支養廉銀十八兩。唯陸營之例馬,改為水師之座船。其水師官兵應領之米,照各省綠營陸兵例每人日支八合,亦由江寧鹽道、武昌鹽道兩衙門于厘卡項下購米按季支發。以上子藥局、船廠、雜費、廉俸兵米四條,均匯入正餉案內題銷。

  第二十一條,禁約三事

  長江水師,舊日營規甚嚴,近來日就鬆懈。今立為經制水師,應申明定規三條決不可犯者:一日不許登岸居住,二日不許吸食洋煙,三日不許賭博。如有登岸居住、吃食洋煙者,官則革職,兵則革糧。有犯賭者,由該管將領察核情節,稟明嚴辦。

  第二十二條,疏防處分

  現在發逆肅清,長江水師各分汛地,專以驅逐遊匪,嚴防劫盜為重。倘有水盜划船劫搶巨案逾限不獲,由長江提督專案參劾。不得以陸營尚未開參、文員尚未開參,稍涉推諉遲延,以重江防而絕盜風。

  第二十三條,已保官階大者借補小缺

  長江水師設立營汛,待部議准後,即須補放實缺。查軍興十餘載,水師員弁所保官階,提、鎮居多,副、參、遊亦不少。所設營缺有限,應以保舉較大之階借補較小之缺,由臣等會同長江提督開單奏。其現在勇丁營制,俟部議准後,應即陸續遣撤。一俟勇營撤畢,即照新定兵丁餉章發給。

  第二十四條,不准私借戰船

  長江水師各有汛地,不得私離。且長龍、舢板均系官物,非同私物可以借用。凡各省文武出差人員,雖有緊急公務,非奉有長江提督及五省督撫專劄派坐戰船者,不得私借戰船乘坐以圖便易。違者照不應馳驛妄行馳驛例議處。各營哨官非奉有專劄而以戰船私借客官及朋友乘坐者,照私離汛地例議處。

  第二十五條,船式炮數

  長江水師修造戰船式樣:長龍底長四丈一尺,底中寬五尺四寸;舢板底長二丈九尺,底中寬三尺二寸;督陣舢板略加長大。長龍設大炮前後左右六位。舢板設大炮前後兩位,左右設車轉小炮兩位。小槍、短刀、長矛、噴筒隨宜配用。

  第二十六條,海口添造大船

  狼山鎮總兵現改歸長江提督管轄,該處江寬百余裡,洪濤浩瀚,海風不測,長龍、舢板船身太小,有風即不能出港。狼鎮所轄,均系洋面,近來甯釣沙船帶有炮位槍械,每以捕盜為名,趁風行劫。擬每營造大舢板二十號,並造大船數號如紅單、拖罟式樣,多安炮位,巡緝內洋,以壯聲威。又擬造輪船數號,分佈狼山、崇明等處,于江海防務,更資得力。

  第二十七條,不准私設炮船亦不許水師干預鹽務

  炮船為江中利器,然可以禦暴亦可以為暴。如准商民私造炮船,則強盜亦可造炮船以行劫,鹽梟亦可造炮船以護私,假名偽旗,萬難稽查。此後既立長江經制水師,應將民間私造炮船一概禁革。雖文武官員,亦不准私設炮船,以杜奸民影射,難於查察。如有私立炮船不立時稟報者,唯該汛之水師是問。至巡緝私鹽本,以炮船為最便。然亦只准於瓜洲、漢陽兩鎮標下奏派戰船若干號巡緝某處。某未經奏派之戰船,概不准干預鹽務,尤不准包庇私鹽。如有包庇者,由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嚴行參辦。

  第二十八條,建衙經費

  長江水師提、鎮暨副、參、遊駐紮之處,均須設立衙署軍裝,即取諸酌留厘卡。一俟部議複准,即由臣等會同江、楚總督、長江提督派員勘估,次第建造,事竣核實報銷。

  第二十九條,沿江舊日水師改隸長江提督

  江南之京口、狼山等營,江西之湖口營,湖北之漢陽營,湖南之岳州等營,凡向有水師之名而無炮船之實者,今各該處均立標營,改從新章,應悉歸長江水師節制,以昭畫一。其向無水師名目者,不必更改。

  第三十條,考糧考缺操演章程

  水師以使船為第一義,善放炮次之。凡考槳糧,須令一人駕一小劃渡江一兩次。凡考炮糧,須令連放五炮,無走火遲鈍等弊。凡考應升、應補之缺,須令數船於無風之日蕩槳逆行三十裡,驗其遲速。其哨官仍考試技藝以定等差。至校各鎮之優劣,每年春季,長江提督會同兩湖總督調集岳州、漢陽二標,在於武昌江面或武漢、各湖簡閱一次。秋季會同兩江總督,調集湖口、太平、瓜洲,狼山四標在於黃天蕩等處簡閱一次。閱畢會折具奏,優者酌量保獎,劣者分別參辦。

  長江水師營制

  ——岳州設立總兵。設中軍中營遊擊。用船三十三號,仿參將營之例。分防自城陵磯起,至鹿角、壘石盧陵潭、湘陰一帶。

  ——沅江設立參將,屬岳州鎮左營。分防君山、西湖及常德、龍陽、華容等河出湖之處,但不進防內河。其沅、湘等水,應由湖南另行設防。

  ——荊州設立副將,屬岳州鎮後營。分防自荊州以下江面石首、監利一帶,至荊河口止。

  ——陸溪口設立遊擊,屬岳州前營。分防自荊河口以下江面螺山、新堤及倒口以內之黃蓋湖。

  ——簰州設立參將,屬漢陽鎮後營。分防自倒口以下江面至沌口止。兼防金口以內之斧頭湖。

  ——漢陽設立總兵。設中軍中營遊擊,用船三十三號,仿參將營之例。分防自沌口以下江面,至團風止。並防省城兩岸後湖、青林等湖。其漢水上通樊城一千餘裡,及各支河汊湖,應由湖北另行設防。

  ——巴河設立遊擊,屬漢陽鎮右營。分防自團風以下江面黃州、蘭溪,至道士洑止,並防樊口以內之梁子湖。

  ——田家鎮設立副將,營屬漢陽鎮前營,分防自道士湫以下江面源口、蘄州、武穴,至陸家嘴止。並防源口及隆平以內之湖。

  ——湖口設立總兵。設中軍中營遊擊,分防自陸家嘴以下江面九江、十八號,至老洲頭止。

  ——吳城設立參將,屬湖口鎮左營。分防自湖口以內姑塘、南康、渚磯一帶。

  ——饒州設立參將,屬湖口鎮後營,分防都昌、鄱陽、康山一帶。其彭蠡湖東通廣信、樂平、浮梁各河,南通省城贛江,均由江西另行設防。

  ——華陽鎮設立遊擊,屬湖口鎮右營。分防自老洲頭以下彭澤、香口,至東流止。並防吉水溝以內各湖。

  ——安慶府設立副將,屬湖口鎮前營。分防自東流以下江面黃石磯、李陽河一帶,至樅陽止。並防北岸鹽河及樅陽以內之湖,南岸通殷家匯之河。

  ——大通設立參將,屬提標後營。分防自樅陽以下江面池州、土橋一帶,至荻港止。

  ——蕪湖設立遊擊,屬提標右營。分防自荻港以下江面,至裕溪口止,並防灣沚,青弋江等內河。

  ——裕溪口設立參將,屬提標左營。分防江面東、西梁山,至金柱關止,並防運漕、巢縣、無為州各內河及巢湖百餘裡。

  ——太平府設立提督衙署。設中軍中營副將,分防金柱關以下江面,至烏江止。

  ——金陵草鞋夾設立參將,屬提標前營。分防自烏江以下江面至通江集止,並防江浦、六合之內河。

  ——瓜洲設立總兵。設中軍中營遊擊,分防自通江集以下江面至焦山止,並防內河,至揚州止。自揚州以上高郵、寶應諸湖,應由淮揚鎮總兵另行設防。

  ——盂河口設立遊擊,屬瓜洲鎮右營。分防南岸各夾江,自焦山起至江陰口止。其南岸各內河,應由松江提標另行設防。

  ——三江營設立遊擊,屬瓜洲鎮左營。分防北岸各夾江、自焦山起至靖江口止。其北岸各內河,應由淮揚鎮標另行設防。

  ——江陰設立副將,屬瓜洲鎮前營。分防自江陰口以下江面至鹿苑港止,及常陰、壽興等沙。其鹿苑港以下,由福山鎮標接防。

  ——狼山鎮總兵,即舊日所設者,應添設兩營水師、兼隸長江水師提督管轄。查狼山鎮原統中、左、右三營,鹽捕、揚州、三江、泰州、泰興、掘港六營,共九營。今擬一切悉仍其舊。唯於通州設一遊擊,名日綏通營。分防自靖江八圍港以下江面,至通州止。其船用長龍二號,督陣舢板一號,二十人之大舢板十蔔號,十四人之舢板十號,仍酌添紅單、拖罟等船。

  ——海門廳設立副將,名日綏海營。分防由狼山至海門一帶北岸江口海汊。其船隻用長龍二號,督陣舢板二號,大舢板二十號,仍酌添火輪船並紅單、拖罟等船。至崇明一帶南岸海汊、則歸江南提督分防。

  以上新設嶽州鎮標四營,漢陽鎮標四營,湖口鎮標五營,提標五營,瓜洲鎮標四營,添設狼山鎮標二營,共二十四營。內副將六營,參將七營,遊擊十一營。

  賊萃湖北派大軍援鄂折 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奏為兩路撚党全萃湖北,又有叛勇之變,現派大軍援鄂,恭祈仰祈聖鑒事。

  竊任、賴、牛、李各酋於上月竄擾光、固,臣檄飭劉銘傳進剿。該軍以車輛未齊,尚未啟程。旋報該逆已由麻城竄入鄂境。接據道員黃家駒等來稟,成大吉所部十營,原紮宋埠地方,忽於本月初二日以索餉為名,燒營謀變。該統領親出彈壓,亦受二傷,越三日,僅得破圍而出。其部下弁勇多已從亂,聞游匪唐姓實為主謀。勾通撚匪,遍擾黃安、黃岡、黃陂、孝感等縣。其張總愚新野一股亦已竄至樊城,遊匪蜂起,裹脅日眾。旋又接得官文函牘,請臣派兵由麻城、黃安援鄂,情詞甚切。臣一面商之兵部右侍郎彭玉麟,令總兵喻俊明等率帶師船駛赴武漢;一面檄調直隸提督劉銘傳一軍自周家口馳赴光、固、麻城,徑援黃州。劉銘傳未接臣檄之先,亦有呈文前來,自請率師援楚,據稱車輛駱駝俱已辦齊,即日可以成行。臣處惟該軍人數較多,距鄂境較近,當不至稍涉遲延。惟周家口至黃州尚有七百餘裡,恐我軍趕到,該逆又有變動。論臣處之馬隊太少,則楚中利用步兵,而淮軍之剿辦稍易;論臣處之糧運維艱。則豫中已有頭緒,而湖北之另籌更難。臣前屢次具奏,但任十二府州之地。厥後東路無賊,乃推廣及于陳、許、南、汝光五郡。今則直隸、齊、豫三省皆已無賊,自未可堅持初議,唯當窮賊之所往,不計遠近,竭力之所能,不計利鈍,以期有補于萬一而已。所有撚党、叛勇全萃湖北,現派大軍援鄂緣由,恭折由驛五百里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查複山東撫藩等參款折 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奏為遵旨密查山東巡撫、藩司等被參各款,恭折複陳,仰祈聖鑒事。

  竊臣于本年六月十四日,承准軍機大臣密寄同治四年六月初八日奉上諭:「有人奏僧格林沁在山東督帥剿賊,經四十餘州縣,閻敬銘安坐省城,不為援應,並飭州縣不准支應口糧。該親王函致該撫赴曹助剿,該撫藉防河為名,竟往東昌。迨該親王殉難,疾馳回省,將家眷裝扮民婦,送往署齊河縣知縣李均署中。李均與該撫系屬親戚,以候補知縣久署齊河美缺,在省開設錢店、銀樓等鋪,每七八日赴省一次,寓居鋪內,招妓聚飲,便衣小帽出入撫衙。該撫將其列入賢能,奏保升階。丁寶楨在曹州防堵,迄未與僧格林沁會合,亦從未獲一勝仗。所部勇丁在濟寧焚搶,肆元忌憚。兗沂曹濟道盧朝安隨國瑞駐紮濟甯,于僧格林沁追剿吃緊之時,該道約同城官員逢迎國瑞,開宴痛飲,演戲三日。該親王凶問之來,正在恒舞酣歌之際。候補道王繼庭,聞系閻敬銘私人,以官為幕,居住撫衙,本系坐辦文案,該撫列入剿賊案內,免補知府,保升道員各等語。以上各情是否屬實,有無其事,著曾國藩詳細嚴密訪查,據實具奏,毋稍徇隱。原折片著抄給閱看。將此密諭知之。」欽此。

  七月十一日准兵部火票遞到軍機大臣字寄,同治四年七月初五日奉上諭:「有人萎發、撚各匪竄入東境,巡撫毫無佈置,藩司縱勇殃民,恐誤大局一折。據稱張總愚等股由河南竄入東境,旋擾江南贛榆,複回竄山東郯城等境,僧格林沁盡力追剿。閻敬銘安坐省城,並不發兵守隘,任賊奔突,致該大臣遇伏陣亡。藩司丁寶楨帶勇出省,行至蘭山縣,聞賊竄江南,並不擇要駐紮,遏賊歸路,輒即折回。嗣複出省防堵,離賊甚遠,始終未與賊遇。並縱令兵勇淫掠焚擄,閻敬銘置之不問各等語。以上所奏該撫等措置失宜各情如果屬實,殊負委任。即著曾國藩按照所參各節,確切查明,據實具奏,毋稍徇隱。另片奏山東郯城縣知縣周士溥,於賊匪攻撲楊家圩之時,並不督率兵勇力為援救,以致被匪攻陷,肆行殺戮,情殊可恨。著該督一併查明參辦。原折片均著抄給閱看。」等因。欽此。

  臣博訪該省官紳,並派員赴東密查,雖未必洞悉毫芒,亦已粗得崖略。如原折稱僧格林沁在山東督剿,經四十餘州縣,閻敬銘不為援應,該親王函致該撫赴曹助剿,該撫藉防河為名,競往東昌等語。查僧格林沁今年督師山東,經過曹縣、定陶、菏澤、鄆城、巨野、嘉祥、濟甯、甯陽、曲阜、汶上、東平、滋陽、鄒縣、滕縣、嶧縣、蘭山、郯城,共曆十七州縣,其中雖有數縣再過者,然實無四十餘縣之多,馬步諸將現在臣處言之甚詳。僧格林沁亦無緘致該撫赴曹助剿之事,諸將皆略知之。該親王居心仁厚,深知各省大吏多不能親臨行陣,故但見調將領隨剿之檄,從未見調巡撫會剿之文,不獨山東然也。至東昌防河,系遵奉屢次寄諭,先期奏明而往。唯該親王殉難後,閻敬銘不應疾馳回省。彼時賢王新逝,遠近震動,該撫但宜進駐汶上、東平以定眾志,不宜暫回省城以惑軍心,此軍事閱歷太少之失也。至將家眷裝扮民婦送往齊河縣署,則臣曆詢往來各員,皆稱未聞此說。撚匪向不攻城,眾所共知;當曹南警信至時,鄉民紛紛避亂挈眷進省,豈有舍省垣鞏固之區,趨旁邑彈丸之地,此不待辨而可明者。

  其各牧令請餉接濟大營,該撫駁斥一節。查山東協餉五萬兩按月批解,絲毫無誤,戶部有案可稽。即該親王身後糧台尚余銀二十余萬,亦足為餉項無絀之證。聞各州縣或因養勇練團,稟請動用正項,閻敬銘疑其浮銷,多從駁斥。該撫自負清正,往往以不肖待人,僚屬怨其刻核,要其于僧格林沁傾心敬服,固一無所吝也。原折又謂閻敬銘請添幫辦之疏,在該親王陣亡後一日所發,佯為不知,故示先見。果若所言,心術豈複堪問!查僧格林沁於四月二十四夜殉節,其時敗兵四散,臣詢之翼長陳國瑞、常星阿等,二十五日午刻,尚不知該親王存亡確耗。國瑞近在濟寧,距鄆城僅二百餘裡,二十七日始得真信,飛章入奏。閻敬銘時在茌平,距鄆城四百余裡,聞此折系二十五日所發,其為不知主帥已死,當無疑義。且賢王已逝,而偽奏以詡先見之明,此至愚之小人所不忍為,豈閻敬銘而為之乎!原折又謂齊河縣知縣李均與閻敬銘系屬親戚,列入賢能奏保。查李均之弟內閣中書李應莘,與該撫為親戚。齊河一缺。系前任撫臣譚廷襄所委。閻敬銘因之,久未調動;又將齊河本任之張聯奎另案甄別,酌改簡缺;又將李均列入賢員,保舉升階。外間既疑張聯奎之被劾,系為李均騰挪斯缺:又疑李均之得舉,毫無善政可紀:物議多為不平。李均于省城西門內開設麟芝公錢店、漆店、麟芝藥棧。原折所指,均屬確鑿。其招妓聚飲,查無實據。而率意妄行,寡廉鮮恥,則眾論多與原奏相符。此訪查閻敬銘暨附參李均之梗概也。

  原奏所稱山東布政使丁寶楨帶勇擾民一節。查丁寶楨以癸醜庶吉士,回籍捐資募勇,毀家紓難,在安平、鎮遠一帶屢立戰功。蒙恩簡放岳州府知府,擢署陝西臬司。適值,湖南撫臣毛鴻賓奉募勇援剿山東之旨,遂奏令丁寶楨帶勇改赴東省,旋授山東臬司。該司所帶僅有湘勇千人。厥後陸續增募,亦僅步隊二千六百人。較之撚党馬步數萬,眾寡懸殊。本年二月初間帶兵出省,甫至曹縣,賊已由東明一帶竄入定陶,遂與僧格林沁分道跟追。二月十六日,曾在甯陽縣獲一小勝。三月二十四日接僧格林沁之劄,以賊擾沂州,恐由莒州、日照東趨,飭丁寶楨即折赴曆城,章邱交界之龍山鎮堵禦。甫經赴防,又接該親王劄飭仍回嶧縣駐紮。原折所參四月初二日折回省垣,初五日複防東平,不知其一往一返,皆系奉劄而行也。四月初二日,其部將戰賊於大汛口。十二日,丁寶楨親自截賊于滕縣之臨城驛,殺傷過當。十三日,與僧格林沁相遇於道,頗加慰勞,飭令暫回濟寧防守。原折所稱始終未與賊遇,並未與該親王接見者,殆親傳聞失實之詞。該司帶勇恩多於威,誠不免於騷擾,然並無淫擄重情及畏楚勇甚於畏賊之謠。逮僧格林沁殉節以後,各路敗兵游勇,齊集濟寧,凡他營不法之案,亦或歸咎于該司部下。丁寶楨深為憤悒,鬱鬱恒不自得。閻敬銘亦重其才而思全其名,將所部改隸他將,飭回藩司本任。該司心地光明,辦事結實,山東官民實無閑言。此訪查藩司丁寶楨之梗概也。

  原折所參兗沂曹濟道盧朝安、候補道王繼庭一節。查盧朝安系捐納佐雜出身。前任單縣知縣時,藉團練為名,勒索富紳朱姓財物,久為眾所指目。在濟甯任內,辦理大營糧台,本年四月,與紳士姚姓飲酒觀戲,忽傳僧格林沁凶問,倉皇驚散。雖無約同都司周貞元、章京玉姓邀請國瑞之事,而原折所指,多屬得實,閻敬銘亦素惡其人。今盧朝安已告病開缺,物論猶共鄙之。候補道王繼庭前在青州府任為巡撫文煜奏參革職。閻敬銘因其熟悉例案,延之入幕,佐理文書,動中窾要。該撫於公事極為認真,與該道熟商。近以交代款項參劾多員,問有過當之處,外間疑出王繼庭之意,遂共怨其刻薄,因並疑其專擅。至並未打仗,列入保單一層。近日疆吏于得力幹員,附入戰功通融入奏,久為軍營積習,各省皆然。蓋統領營官之文案皆得保獎,而督撫之文案獨令向隅,情勢有所難行。其中固有冒功幸進者,亦有愛惜人才,借此以振拔淹滯者,顧督撫之心公私何如,所保之人邪正何如耳!王繼庭未臨行陣自不能為之諱,而廉正精細,尚屬有用之才。此訪查盧朝安、王繼庭之梗概也。

  原奏所稱郯城縣西楊家圩被賊攻陷,知縣周士溥並不救援一節,臣另派一員往查。據稱撚逆於三月初自費縣、蘭山境內西北界柳莊圍。三十裡至重坊圍,十裡至曹家樓圍,十裡至丁家溝圍,五裡至亭子廟圍,三十五裡至東南鄉紅花埠圍,遂入宿遷,桃源界內,並無楊家圩名目。細問居民,俱言亭子廟圍內團長楊倬,系已革文生,或即楊家圩之誤。圍中居民百余家,撚匪來時,並未圍攻。三月二十日,仍從東南竄回西北,亦未圍攻破寨。則所稱周士溥坐視不救,系屬訛傳,似無疑義。此又訪查郯城民圩之梗概也。

  維臣仰承聖主垂詢,固不肯摭拾浮言,淆亂是非,亦何敢稍涉偏徇,上負朝廷好問察言之意!就臣所查者,酌加擬議:藩司丁寶楨功多過少,眾望允孚,似應免其置議;兗沂曹濟道盧朝安,心術險鄙,聲名尤劣,雖經告病開缺,未便姑容,似應勒令休致;候補道王繼庭才尚可用,並無劣跡,似應開復原官,撤銷道員候補知府;署齊河縣知縣李均貪鄙妄為,似應即行革職;郯城縣知縣周士溥,似可無庸置議。巡撫閻敬銘應如何量予處分之處?恭候欽定。所有遵查山東巡撫、藩司被參各款緣由,恭折由驛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