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陽明 > 王陽明書信集 | 上頁 下頁 |
答劉內重 |
|
乙酉 書來警發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內重為學工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虛來意之辱,輒複書此耳。 程子雲:「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而為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夫學者既立有必為聖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覺處樸實頭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無許多門面折數也。外面是非毀譽,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礪之地,卻不得以此稍動其心,便將流于心勞日拙而不自知矣。內重強剛篤實,自是任道之器,然於此等處尚須與謙之從容一商量,又當有見也。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聖人之行,初不遠於人情。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難言之互鄉,亦與進其童子。在當時固不能天惑之者矣。子見南子,子路且有不悅。夫子到此如何更與子路說得是非?只好矢之而已。何也?若要說見南子是,得多少氣力來說?且若依著子路認個不是,則子路終身不識聖人之心,此學終將不明矣。此等苦心處,惟顏子便能識得,故曰「於吾言無所不悅」。此正是大頭腦處,區區舉似內重,亦欲內重謙虛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見,絕意必之私,則此大頭腦處。自將卓爾有見,當有「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之歎矣!大抵奇特斬絕之行,多後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聖賢不以是為貴也。故索隱行怪,則後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見知者矣。學絕道喪之余,苟有以講學來者,所謂空穀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內重所雲,則今之可講學者,止可如內重輩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內重者,亦不能時時來講也,則法堂前草深一丈矣。內重有進道之資,而微失之於隘。吾固不敢避飾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內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語之間可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