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
蒙文《元朝秘史》跋 |
|
此本卷首書題下有「忙豁侖紐察脫察安」二行,曩顧千里跋此本,以為撰人姓名,餘謂此即《元朝秘史》之蒙古語也。忙豁侖即蒙古,脫察安即《元史》之脫必赤顏若脫卜赤顏,非撰人名。明火原潔《華夷譯語·凡例》雲:字下小注蔔字、必字者,皆急讀合口音也,不用讀出。 考《元史》之脫必赤顏若脫卜赤顏,《元史·國語解》改作托(卜)齊延,蔔字正作字下小注,則讀為脫察安,固其所也。《元史·虞集傳》有旨修《經世大典集》,請以國書《脫卜赤顏》增修太祖以來事蹟,承旨塔失海牙曰:脫卜赤顏非可令外人傳者。遂已。 案既稱國書《脫卜赤顏》,則當文宗時,此書尚無漢譯之本。乃《察罕傳》言仁宗命譯脫必赤顏,名曰《聖武開天記》,及《紀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等書,倶付史館云云。考明《文淵閣書目》卷五有《元朝秘史》、《續秘史》各二部,卷六有《聖武開天記》一部,則察罕所譯與虞集所請,自非一書,緣《聖武開天記》既宣付史館,且至明初尚存,則與虞集國書之目、塔失海牙不傳外人之言,不能相符。疑元時自有兩種《脫卜赤顏》,其譯為《聖武開天記》者,殆即今之《元聖武親征錄》,而虞道園所請以修《經世大典》者,則今之《元朝秘史》也。明鄭曉《今言》(四):洪武十五年,命翰林侍講火原潔等編類《華夷譯語》!複令取《元秘史》參考,以切其字、諧其聲音。則洪武中葉,此書已有譯本。 今按此書「元朝秘史」四字,明是明人所題,而《續集》卷一蒙文內「中都」字樣,譯文易為「北平」,即用洪武元年所改之名,則移譯之事,自在洪武元年後。考宋濂《鑾坡集》(四)有《呂氏采史目錄序》,雲:洪武元年冬十有一月,命啟十三朝實錄,建局刪修《元史》。明年秋七月史成,自太祖至於甯宗,總一百五十九卷;順帝三十六年之事,舊乏實錄,缺略不備,於是奏遣使者十一人遍行天下,凡涉史事者悉上送官。今之北平,乃元氏故都。章貢、呂仲善時司膳成均,乃被是選。是月癸卯,即乘驛北上,八月丁卯抵北平,凡詔令、奏疏、拜罷、奏請,布在方冊者,悉輯為一;有涉于番文,則令譯而成文。至冬十一月壬辰朔始完。以帙計者八十,舁至行中書省,借官印識之,進于南京,濂於是有所依據,修成《續史》四十八卷。夏六月(洪武三年),複詣闕上進云云。是洪武二年采史之役,實兼譯事。 此《元朝秘史》,亦即所譯番文之一,惜洪武三年重修時,僅續成順帝一朝事;而于已成之百六十九卷未遑修改,故《元史》中訖未采入此書一字。宋濂《元史目錄後記》雖雲「凡前書所未備者,頗補完之」,蓋亦一具文而已。此書,呂仲善既上之史館,故洪武十五年撰《華夷譯語》時得取以參考。今傳本行款,正與洪武本《華夷譯語》相同,蓋出一時所刊。前人誤視為元槧本,蓋未之深考也。 又按元時《脫卜赤顏》實不止此,《文宗本紀》,至順三年五月,撤迪請備錄皇上登極以來固讓大兄往覆奏答,其餘訓敕辭命,及燕帖木兒等宣力效忠之跡,命朶來續為《蒙古脫卜赤顏》,置之奎章閣,從之。又《虞集傳》,文宗以妥歡帖木兒太子乳母夫言,明宗在日,謂太子非其子,黜之江南,召翰林學士承旨阿鄰帖木兒、奎章閣大學士忽都魯篤彌實書其事于《脫卜赤顏》云云。其書體例,同《親征錄》?抑同此書? 雖不可考,而雲續為《蒙古脫卜赤顏》,則與此書標題正同。意當尚有紀憲宗以下諸朝事者,借乎其僅傳此本也。 乙丑十月望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