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西遼都城虎思斡耳朵考


  西遼事蹟,見於中土記載者,至為簡略。其建都之地,《遼史》作「虎思斡耳朵,《天祚紀》:延慶二年,耶律大石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斡耳朵)。《金史》作「骨斯訛魯朵,《忠義粘割韓奴傳》:大定中,回紇栘習覽三人至西南招討司貿易,自言本國鄒恬番部,所居城號骨斯訛魯朵。俗無兵器,以田為業,所獲十分之一輸官,耆老相傳。先是,契丹至,不能拒,因臣之。契丹所居屯營乘馬行,自旦至日中,始周匝)。《元史》作「谷則斡兒朵,《曷斯麥裡傳》:曷斯麥裡,西域谷則斡兒朵人,初為西遼闊兒罕近侍,後為谷則斡兒朵所屬可散八思哈長官)或作「古徐鬼國訛夷朵,《郭寶玉傳》:甲戌,從帝討契丹遺族,曆古徐鬼國訛夷朵等城,破其兵三十余萬。案鬼當作兒,錢竹汀說)。《元遺山文集》作「古續兒國訛夷朵,《文集》二十八,《大丞相劉氏先塋神道碑》:車駕征契丹遺族,是為西遼曆古續兒國訛夷朵等城,戰合只,破之)。劉郁撰常德《西使記》作「亦堵,《西使記》:二月二十四日過亦堵。兩山間土平民夥,溝洫映帶,多故皇壞垣。問之,蓋契丹故居也。計其地去和林萬五千里,而近有河,曰亦運流,洶洶東注,土人曰此黃河也)。亦堵者,蓋「i化夷朵」之略。

  李真常《長春真人西遊記》謂之「大石林牙」(《西遊記》上:十月十有六日,西南過板橋,渡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自注:大石,學士林牙小名]。其國王,遼後也。自金師破遼,大石林牙領眾數十走西北,移徙十餘年,方至此地。其風土氣候,與金山以北不同。平地頗多,以農桑為務,釀葡萄為酒,果食與中國同。惟經夏秋無雨,皆疏河灌溉,百谷用成。東北西南,左山右川,延袤萬里,傳國幾百年),亦但謂之「大石,《西遊記》上:《遊河中西園詩》「大石東過二十程」。又卷下:《讀襯句》「西過大石半年居」)。則又以人名名其國都。而拉施特《蒙古史》則謂之「八喇沙袞」。案《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篤來帖木兒屬地中有「八裡茫」一地,《經世大典圖》亦有八裡茫圖,在阿力麻裡之西南,可耳魯(即葛邏祿)亦刺八裡之南,倭亦(今烏什)之北,故武進屠氏(寄)。《蒙兀兒史記》以八裡茫為「八裡沙」之偽,即以拉氏書中之「八喇沙袞」當之,其說是也。餘謂虎思斡耳朵者,契丹之新名,其名行於東方。八喇沙袞者,突厥之舊名,早行於東西二土,八喇沙袞即《唐書·地理志》之裴羅將軍城也。

  《資治通鑒考異》(二)引《唐元宗實錄》突厥葛邏祿下首領有裴羅達幹,《唐書·突厥傳》突騎施黑姓可汗有阿多裴羅,《回鶻傳》骨咄祿毗伽闕可汗之名為骨力裴羅,又有將軍鼻施吐撥裴羅,《大唐會要》(九十八)有回紇演者裴羅,《冊府元龜》(九五五)紀突厥首領有采施裴羅,又(九七一及九七二)紀回紇使臣有近支伽裴羅、阿德倶裴羅、裴羅達乾等,是裴羅者,突厥種族中之人名也。回鶻人中有稱「將軍」者,當是應用漢語。遼金時之「相溫」、「詳穩」、「詳袞」,元時之「桑昆」、「想昆」,並自此語出。是裴羅將軍一城,當是西突厥故名,訖遼金間,西域人猶以此名呼之,謂之「八喇沙袞」,《元史》又略稱「八裡沙」,此地名源流之可考者也。又自地理上言之,則有三證:一,《唐書·地理志》載賈耽《皇華四達記》雲至熱海後百八十裡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裡至裴羅將軍城,又西四十裡至碎葉城,北有碎葉水,北四十裡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於此。」案熱海者,今之特穆爾圖泊。碎葉水者,今之吹河。是裴羅將軍城在吹河之南又距吹河東人特穆爾圖泊處八十裡。

  而《元朝秘史》(五)雲王罕又走去回回地面垂河,行人合刺乞塔種古兒皇帝處。」(同卷六《太祖遺王罕書》,蒙文內亦有此語,但譯文略去「垂河」字樣)又卷六雲:「乃蠻古出魯(克)過委元合兒魯種處,至回回地面垂河,行與合刺乞塔種的人古兒罕相合了。」案垂河即吹河。合刺乞塔即黑契丹,蒙古人以之呼西遼。古兒皇帝古兒罕,即耶律大石自號之葛兒罕(《遼史·天祚紀》),若闊兒罕(《元史·曷思麥裡傳》)也。是西遼都城地濱吹河,《西遊記》言「西南過板橋,渡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此河亦謂吹河」。《西使記》契丹故居有河曰,亦句),運流洶洶東注。」正與東入特穆爾圖泊之吹河合,此一證也。今吹河之南即天山山脈,其山西人謂之阿曆山德嶺。《西遊記》雲「晚至南山下」,即謂此山。《西使記》雲「兩山間土平民夥,溝洫映帶」,則兼水南之天山水北之羯丹山而言,此二證也。《唐志》自裴羅將軍城至阻羅斯之距離,凡三百五十裡。

  據《大唐西域記》及《慈恩法師傳》,則五百八九十裡(兩書無裴羅將軍城,今以自素葉水城至咀邏私之裡數,加裴羅至素葉之裡數計之)。大抵賈眈所書裡數,率較玄奘所書為短,當由計裡之單位或方法不同。今征之元人所記,則邱長春自大石林牙西行七八日始見一石城(此城即咀羅斯,以長春前此沿山向西行,而至此後,山忽南去,乃並西南山行。與《西域記》自素葉至哄邏私皆西行至咀邏私後方西南行者密合)。常德以二月二十四日過亦堵,二十八日過塔賴寺,塔賴寺即長春所見之石城。但長春以車行,常德以馬行。又常德奉使,當憲宗己未,在太宗大置站赤之後,故遲速不同。即如自咀羅斯至賽籃,長春行五日,常德僅三日。又自賽籃至尋思幹,長春行十四日,常德僅八日。以比例求之,則常德五日之行程,正當長春七、八日,是二書所記自西遼都城至阻羅斯之行程,正與玄奘及賈耽所記自裴羅將軍城至阻羅斯之裡數相應,此三證也。然則八刺沙袞即裴羅將軍城,殆無疑問。考隋唐以來熱海以西諸城,碎葉為大,西突厥盛時已為一大都會。《慈恩傳》言「至素葉水城,逢突厥可汗方事畋游,軍馬甚盛。」及唐高宗既滅賀魯,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以碎葉備四鎮之一(《唐書·西域傳》)。調露中,都護王方翼築碎葉城,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隱伏之狀(《唐書·地理志》及《王方翼傳》)。後突騎施烏質勒屯碎葉西北,稍攻得碎葉城,因徙居之(同《突厥傳劄)。

  開元十年,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城,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同上《西城傳·焉耆傳》)。嗣後,突騎施別種蘇祿子吐火仙複居之(同上《突厥傳》)。大寶七年,始為北庭節度使王正見所毀(《通典》一九三引杜環《經行記》),後葛祿複據其地。唐中葉以後,與西域隔絕,其地遂無所聞。及大石林牙既平西域,思複契丹故地,乃東徙於此。然不居碎葉而居其東四十裡之裴羅將軍城者,蓋唐時碎葉故城已毀壞無餘故也。而《金史·忠義傳》言「契丹所居屯營,乘馬行,自旦至日中始周匝」。則視唐之碎葉城廣大可知,更無論故裴羅將軍城矣。據《遼史·天祚紀》自大石都此,訖直魯古亡,凡七十有八年。其未東徙時,則都於尋斯干。」

  此事《遼史》雖不紀,然謂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正與邱長春《尋斯干詩》所謂「東石東過二十程」者相合,故西遼名尋斯干為河中府(《西遊記》自注邪迷思幹大城,大石有國時名為河中府。《湛然居士集》卷四《再用韻紀西遊事詩》注:西域尋斯干城,西遼目為河中府)。東徙之後,仍建為陪都。《西遊記》雲:西南至尋斯干,萬裡外回紇國最佳處,契丹都焉。」即以其西都言之。耶律文正《湛然居士集》(二)和裴子《法見寄》雲扈從出天山,從容游大石。」此大石謂尋斯干。蓋尋斯干與虎思斡耳朵為契丹東西二都,故並得大石之名耳。西遼都城自來未有真切言之者,故聊發其概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