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毛公鼎考釋》序


  三代重器存於今日者,器以盂鼎、克鼎為最巨;文以毛公鼎為最多。此三器皆出道光、咸豐間,而毛公鼎首歸濰縣陳氏,其打本、摹本亦最先出。一時學者競相考訂。嘉興徐壽臧明經(同柏)、海豐吳子宓閣學(式芬)、瑞安孫仲頌比部(詒讓)、吳縣吳清卿中丞(大澂)先後有作。明經首釋是器,有鑿空之功。閣學矜慎,比部閎通,中丞于古文字尤有縣解。於是此器文字可讀者,十且八九。

  顧自周初訖今垂三千年,其訖秦漢亦且千年。此千年中,文學之變化脈絡,不盡可尋,故古器文字有不可盡識者,勢也。古代文字假借至多,自周至漢,音亦屢變。假借之字,不能一一求其本字。故古器文義有不可強通者,亦勢也。自來釋古器者,欲求無一字之不識,無一義之不通,而穿鑿附會之說以生。穿鑿附會者,非也,謂其字之不可識、義之不可通而遂置之者,亦非也。文無古今,未有不文從字順者。

  今日通行文字,人人能讀之、能解之。《詩》、《書》彝器亦古之通行文字。今日所以難讀者,由今人之知古代不如知現代之深故也。苟考之史事與制度、文物,以知其時代之情狀;本之《詩》、《書》求其文之義例,考之古音,以通其義之假借,參之彝器,以驗其文字之變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則於字之不釋、義之不可通者,必間有獲焉。

  然後闕其不可知者,以俟後之君子,則庶乎其近之矣。孫、吳諸家之釋此器,亦大都本此方法。惟用之有疏密,故得失亦准之。今為此釋,於前人之是者證之,未備者補之,其有所疑,則姑闕焉。雖于諸家外所得無多,然可知古代文字自有其可識者與可通者,亦有其不可識與不可強通者,而非如世俗之所云云也。

  丙辰四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