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王國維文存 | 上頁 下頁
書巴黎國民圖書館所藏唐寫本《切韻》後☆


  巴黎國民圖書館藏敦煌所出唐寫本《切韻》凡三種。第一種存上聲「海」至「銑」十一韻,四十五行。複有斷爛,計存全行十有九,不全行二十有六。以第三種校之,韻字較少,注亦較簡。如軫韻「軫」字注雲:之忍反,八。第三種「八」作「九」,紐末增一「珍」字。「蠢」字注雲:「尺尹反,二。」第三種以「蝽」字為紐首,注雲:「尺尹反,三。」次「蠢」字末又增一「蝽」字。「引」字注雲:「餘軫反,二。」第三種「二」作「三」,末增一「蚓」字。混韻「劓」字注雲慈損反,三。」彼本「三」作「四」,末增一「傳」字。「猜」字注雲盆本反,二。」彼本「二」作「三」,末增一「體」字。旱韻「亶」字注雲多旱反,一。」彼本「一」作「二」,末增一「痩」字。「散」字注雲蘇旱反,二。」彼本「二」作「三」,末增一繳字。「罕」字下注:「呼旱反,二。」彼本「二」作「三」,末增一「罕」字。

  潛韻「板」字下注雲:「布綰反,一。」彼本「一」作「二」,下增一「版」字。「莧」字下注雲:「胡板反,一。」彼本「一」作「二」,下增一「僴」字。又此韻末,彼本別增一紐雲釺,五板反,一。」第三種,餘考定為長孫訥言注節本。則此本韻字較少,當是法言原本。第二種存卷首至「九魚」,凡九韻。

  前有陸法言、長孫訥言二《序)陸《序》前有一行雲伯加千一字。」長孫《序》雲又加六百字,用補闕遺。」故韻中有新加字。如東韻蒙紐下雲:「十一加二。」洪紐下雲:「十一加一。」篥紐下雲:「二加一。」忿紐下雲:「八加一。」薆紐雲十二加一。」餘韻仿此。又長孫《序》雲:「其雜□並為訓解,但「稱案者俱非舊說。」(今《廣韻》所載長孫《序》刪此二條)是法言原書本自有注,故訥言稱「案」以別之。今此九韻注中稱「案」者八十二條,大抵據《說文》以正字形。又有引《說文》者數十條,雖無「案」字,而亦與稱「案」者文例相同,與陸氏原書注例異。是亦長孫氏注,則長孫訥言《箋注》本也。第三種存平聲上、下二卷,上聲一卷,人聲一卷,而平聲首闕東、冬二韻,人聲末闕廿八鐸以下五韻,中間複稍有闕佚。有長孫訥言本所加字,而紐首下但著幾字,不著「幾加幾」。然如平聲下仙韻卷紐下「鬈」字。豪韻高紐下「馨」字。青韻甯紐下「寧」字。監韻銛紐下激字。上聲靜韻靜紐下「彭、靖、錚」三字。人聲月韻伐紐下「駿」字。沒韻末「散」字。薛韻列紐下鷲字。輟紐下「剽」字。錫韻的紐下原字。昔韻末「碧」字。合韻踏紐下馨字。盍韻末「罨」字。皆注雲:「新加。」又注文亦間有稱「案」者。如平聲下仙韻「鮮」字注雲:「案《文》作「贏」麻韻蚰」字注雲:「案《文》作,蛇,。」陽韻,暘,字注雲:「案《文》,碭,。」萇字注雲:「案《文》羊桃。」「莊」注雲案《文》作,莊,。」尤韻「枕」字注雲:「案《說文》原無點。」「裘」字注雲案《文》,求,無點。」「鼽」字注雲:案《文》病寒鼻塞。」侵韻「針」字注雲案《文》作「緘」。蒸韻「興」字注雲:案《文》作「興」。上聲旨韻「児」字注雲:「案《文》野牛而青。」語韻「所」字注雲:「案《文》,戶斤,為正。姥韻「虎」字注雲:案《文》山獸之君,足似人足。故足下安人,此,兒,即是古,人,字。」潸韻「版」字注雲案《文》判」馬韻「馬」字注雲:「案《文》有四點,象四足」感韻字注雲:案《文》作,茼,。」養韻「兩」字注雲:案《文》廿四銖為兩。」有韻「羑」字注雲:「案《文》從久。」人聲質韻「膝」字注雲:「案《文》作,8,。」黯韻「納」字注雲:《說文》作,;,。」屑韻「截」字注雲:案《文》作,崴,。」作「膜」字注雲:案《文》注雲:「案《文》從圭作,作,契,。」薛韻「竭」字注雲:&《說文》作,渴,。」「揲」字注雲:「案《文》思頰反,閱持。

  「剷」字注雲案《文》刊。新加。」錫韻「枯」字注雲:「案《文》百廿斤。」「役」字注雲:「案《文》作,役」麥韻「麥」字注雲:「案《文》從來,作,麥,陌韻、「戟」字注雲案《文》作,戟,。」盍韻「鰈」字注雲案《文》作糸去。」葉韻「曄」字注雲案《文》作此,燁,。」此三十二條皆稱「案」字,又皆據《說文》為說,與長孫氏箋《注體》例正同。疑亦出長孫氏注本,而刪去其案語者。上所舉三十二條,乃刪之未盡者,蓋長孫訥言注節本也。又以書體言,則第一種為初唐寫本,第二種、第三種並唐中葉寫本。亦足證前者為陸氏原本,後者為孫氏《箋注》本若其節本也。

  陸法言《切韻》五卷,《隋唐》及《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未著錄。惟《新》、《舊》、《志》並有「陸慈《切韻》五卷」。日本源順《倭名類聚》引「陸詞《切韻》」五十四條,又日本僧瑞信《淨土三部經音義》「引陸詞《切韻》」十六條,頗見於此三種中,而未見者亦半。蓋源順、瑞信所據,或後人增注之本。此三種亦或有刪節,不得謂非一書。《集韻》二冬「苳」字注引「陸詞」曰:「苣苳,冬生。」此本冬韻有「苳」字,注雲「草名」,而無「苣苳,冬生」四字。蓋《集韻》所據亦增注本。日本狩穀望之《倭名鈔箋》謂「陸詞」即法言。案「詞」與「法言」,名字相應。又以《唐寫殘韻》與彼土所引「陸詞《切韻》」校之,半相符合,則狩穀之言殆信。兩《唐志》之「陸慈」亦即「陸詞」。隋唐間人多以字行,故字著而名隱耳。法言之書,自宋以後,公私書目均未著錄。蓋自《廣韻》盛行,而隋唐諸韻書皆廢。此書之佚,已千有餘歲矣。

  法言事蹟,史不概見,前人亦無考之者。案《隋書·陸爽》傳:「爽字開明,魏郡臨漳人。」自齊入周。隋時為太子洗馬。「開皇十一年,卒官,年五十三。」「子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郎。」據此,則開皇初,法言與蕭、顏諸公論韻時,年才弱冠。而諸公多顯于梁、魏、齊、周、之世,於法言均為丈人行矣。其受成書之托,亦即以此。《隋書》又雲:初,爽之為洗馬,嘗奏高祖雲:「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立名字。,上從之。及太子廢,上追怒爽曰:「我孫制名,甯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扇惑於勇,亦由此人。其身雖故,子孫並宜廢黜,終身不齒。,法言竟坐除名。」案太子勇之廢,在開皇二十年九月,次年改元「仁壽」。法言除名,當在是冬。《切韻序》作于仁壽二年,雲今反初服,私訓諸弟。凡有文藻,即須音韻。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定之為《切韻》五卷。」是法言撰此書,著手於開皇、仁壽間,而成于仁壽二年也。

  先儒以《廣韻》出於陸《韻》,遂謂陸韻部目及其次序與《廣韻》不殊,此大誤也。以餘曩日所考,則《廣韻》部目、次序並出李舟,而《切韻》、《唐韻》則自為一系。今見陸氏書,乃得證成前說。案陸氏書雖闕有間,然平、上、入三聲分目具存。平聲上廿六韻,其次為一東、二冬、三鐘、四江、五支、六脂、七之、八微、九魚、十虞、十一模、十二齊、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十六咍、十七真、十八藉、十九文、廿殷、廿一元、廿二魂、廿三痕、廿四寒、廿五刪、廿六山。平聲下廿八韻,一先、二仙、三蕭、四宵、五肴、六豪、七歌、八麻、九覃、十談、十一陽、十二唐、十三庚、十四耕、十五清、十六青、十七尤、十八侯、十九幽、廿侵、廿一監、廿二添、廿三蒸、廿四登、甘五鹹、廿六銜、廿七嚴、廿八凡。観廣韻》無諄、寒、戈三韻,而次第亦異。

  上聲准之,凡五十一韻。視《廣韻》無准、緩、果三韻,次序與平聲同。

  入聲三十二韻,視《廣韻》無術、何二韻,其次為一屋、二沃、三燭、四覺、五質、六物、七柿、八迄、九月、十沒、十一末、十二黯、十三轄、十四屑、十五薛、十六錫、十七昔、十八麥、十九陌、廿合、廿一盔、廿二洽、廿三狎、廿四葉、廿五貼、廿六緝、廿七藥、廿八鐸、廿九職、冊德、冊一業、冊二乏,與《廣韻》次序固殊,即與本書平、上二聲之次序亦不相應。自顏氏《干祿字書》至孫愐《唐韻》,皆用其次。事具後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