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東山雜記 | 上頁 下頁
羅布淖爾北所出前涼西域長史李柏書稿跋


  斯坦因博士發掘羅布綽爾北廢城後,日本西本願寺法主大谷伯爵所派遣之橘瑞超氏繼至其地,複行發掘,得西域前涼長史李柏書稿三通,表文一通,惟二書稿獨完,中不可識者數字而已。其一雲:五月七日,""西域長史關內侯李柏頓首。"""",恒不去心,今奉台使來西,月二日到此(旁注海頭二字),未知王消息,想國中平安。王使迥複羅,從北虜中與嚴參事往,想是到也。今遣使符太往通消息,書不悉意。李柏頓首頓首。其二雲:五月七日,西域長史關內侯李柏頓首""。闊久不相聞,"懷思想,不知親想念""見忘也。詔家遣"來,慰勞諸國,月二日來到海頭,不知王問邑。邑天熱,想王國大小平安。王使"遂俱共發,從北虜中與嚴參事往,未知到未。今"使符太往通消息,書不盡意。李柏頓首頓首。其三曰:五月七日,西域關內侯李柏共五十四字,以下無字。此三書具書之人名月日,一一相同,又二書中所言之事,與所遣之使者亦同,當為同一書之草稿。又有表文三行,第一行存「尚書」二字,第二行存「臣柏言焉耆王龍」七字,第三行存「月十五日」,共五字,則李柏上張駿之表也。日本羽田亨學士考此諸紙,緣以為李柏上焉耆王之書,然二書稿之致焉耆王,殆無可疑,表文則非是。又以二書為東晉鹹和三四年間所作,然實當在永和以後。蓋今日考前涼史事,則崔鴻《十六國春秋》原本已佚,可據者惟有《晉》、《魏》二書,而《晉》、《魏》二書《張駿傳》非編年之書,其敘述不必以史事之先後為次。惟司馬溫公撰《通鑒》時,尚及見崔鴻原書,則事實雖當據《晉》、《魏》二書,而年代自不能不依《通鑒》。若偽本《十六國春秋》,但可供參考而已。案:《晉書》所紀張駿、李柏及西域事,則《駿傳》雲:「西域長史李柏請擊叛將趙貞,為貞所敗。議者以柏造謀致敗,請誅之。駿曰:『吾每以漢世宗之殺王恢,不如秦穆之赦孟明。』竟以減死論。」又雲:「初,戊已校尉趙貞不附於駿,至是,駿擊擒之,以其地為高昌郡。」此二事《晉書》皆不記其年月,偽本《十六國春秋》則以李柏擊趙貞事系於鹹和五年,張駿平趙貞事系于咸康元年。《通鑒》不記此二事,惟于咸康元年(駿之建興二十三年)紀駿遣楊宣伐龜茲、鄯善一事,永和元年(駿之建興三十三年)紀楊宣伐焉耆事及駿分別涼、河、沙三州與自稱涼王事。今細觀橘氏所得李柏之一表二書,實皆張駿稱王以後之事,則其時當在永和以後,而不在鹹和以前,蓋可決也。何以證之?柏表中稱「臣柏」,又稱「尚書」,以漢表例之,其上當署某年某月某日,西域長史關內侯臣柏頓首死罪上尚書,而斷紙失之。明為張駿稱王後事。書稿之中,一雲台使,一雲詔家見遣使來,台與詔家皆晉時指斥天子之語。是時晉室僻居江左,信使不通,駿于石勒石虎雖偶稱臣,然未嘗真以上國視之,則所謂台與詔家,實謂張駿,而駿未稱涼王以前,亦不能有此稱也。是時駿雖稱涼王,實僭天子制度,故李柏表文稱上尚書,其對外國,則稱之曰台,曰詔家,亦不足怪也。楊宣之伐焉耆,在永和元年,此二書稿必致於焉耆既服之後,事甚明白。其在永和元年以後,而不在鹹和以前,亦甚明白矣。以此數紙觀之,李柏蓋兩為西涼長史,其始于擊趙貞而敗,雖以減死論,自當去官。後駿擊擒趙貞,征服龜茲、鄯善、焉耆諸國,柏當有功,故複鎮西域。關內侯之封,或亦由是得也。稱天子所居為台,蓋始于晉。《晉書·惠帝紀》:「永興元年,帝幸長安,惟僕射荀藩、司隸劉敦、太常鄭球、河南尹周馥與其遺官在洛陽,為留台,承制行事,號為東西台。」《劉曜載記》雲:「置單于台于渭城。」《石勒載記》雲:「乃命洛陽為南都,置行台。」自是以後,相承用之,六朝人謂天子所居曰台城,天子之軍曰台軍。李柏書稱台使,亦猶言台城台軍矣。詔家亦晉時呼天子之語。《苻堅載記》雲:「初堅強盛之時,國有童謠曰『河水清複清,符詔死新城』。」《桓玄傳》雲:「左右稱玄為『桓詔』。桓胤諫曰:『詔者,施於辭令,不以為稱謂也。漢魏之主皆無此言,惟聞北虜以苻堅為『苻詔』耳』。」今李柏書中稱詔家,猶言官家,語尚可通,後略稱詔,則信如桓胤所譏矣。《駿傳》稱駿所置官僚府寺,擬于王者,而微異其名,其不稱天子而稱詔家,亦所謂微異其名者歟?然苻堅、桓玄皆襲其名,恐亦不自駿始矣。海頭之地,諸史未見,餘此次考釋斯氏木簡時,已詳論之,見《流沙墜簡序》中,茲不復贅。李柏書中稱嚴參事者,參事,參軍事之略。參軍事一官,始於後漢。孫堅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以後,遂為官名,或謂之參軍,或謂之參事,皆略其一字。參軍則六朝史書中多見之,參事惟見於此而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