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莊子解 | 上頁 下頁
知北遊(1)


  此篇衍自然之旨。其雲觀天者,即《天運》篇六極五常而非有故之謂也。言道者,必有本根以為持守;而觀渾天之體,渾淪一氣,即天即物,即物即道,則物自為根而非有根,物自為道而非有道。非有根者,道之所自運;非有道者,根之所自立。無根則無可為,無道則無可知。故仁義禮徒為駢枝以侈於性,而道之自然者固不為之損益。故知其無可知,而知乃至;於以入天地萬物而不窮,則物無非道,物無非根,因天因物,而已不為。聖人之所斷所保者,此耳。斷之、保之,見本篇。 其說亦自《大宗師》來,與《內篇》相為發明,此則其顯言之也。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邱, 弅,音焚。隱弅,隱暗而弅起也。 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 何道之道,猶言行也。 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 闋,隙也。狐闋,狐窟也。曰白水,曰狐窟,則有所睹矣。 而睹狂屈焉。 狂,猖狂意。伸者為神,屈者為鬼。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中央色;帝,中之主也。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耶?」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女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複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

  〔解曰〕 無物非道,則抑無物為道。芒然四顧,無一而非道,則不可指何者而為道。道無可知,知不可以測道,故無為謂真是也。狂屈曰「予知之」,則雖交臂且失,而似有一恍惚之光與道相合;非不是也,而道抑不盡於此,故但似之而已。此釋氏所謂相分滅而見分未滅也。若無思慮,無處服,無從道者,為可以體道,則無思、慮、處、服、從、道者,固道矣,有思、有慮、有處、有服、有從、有道者,又豈道外之有此耶?皆求其可知、可安、可得,而執小以為大,執短以為長,執無以為有者,故終不近也。生死相貿,新故相迭,渾然一氣,無根可歸;則因時,因化,因物,不言而照之以天,又奚答哉!則又奚問哉!問則已失之矣。不知故問,問故不知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今彼神明至精, 今,一本作合。 與彼百化。物已生死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 扁音匾,門戶封署也。扁然,各位其所之意。神明之至精者,與百化之死生方圓,皆無根之可知也。而扁然雜著,皆備而常存。 六合為巨,未離其內; 有內則必有外。 秋毫為小,待之成體。 更有至微者。秋毫相積以成體,非小也。 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 無故跡之可據。 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 無根以為根。 可以觀於天矣。

  〔解曰〕 天地之不言,四時之不議,萬物之不說,非不言,不議,不說也,不能言,不能議,不能說也。不能言,不能議,不能說者,無可言,無可議,無可說也。今一動物於此,使自說其目何以視,耳何以聽;一植物於此,使說其華何以榮,實何以成;其可說乎?有形者且爾,況天地四時乎!然而自古固存之大常,人固見為美,見為法,見為理,而得序;則存者存於其無待存也,神者神於其無有形也。意者其有本根乎,而固無根也。孰運行是?孰主張是?孰綱維是?沉浮以遊,日新而不用其故,何根之有哉!名之曰本根,而實無本無根,不得已而謂為本根耳。故不言之教,庶幾乎近之。不言之教,無教也。聖人不知,而萬物惡從知之!故惟知無本無根,而沉浮不故者,乃可許之觀天。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女形,一女視,天和將至;攝女知,一女度,神將來舍;德將為女美,道將為女居; 評曰:女勿以之為美為居,道德自來。 女瞳焉如新生之犢, 瞳讀如創,醜絳切,未有知貌。 而無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 媒讀如昧,義通。 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解曰〕 既知無求其故矣,則齧缺之言,亦故而不足存矣。正形一視,攝知一度,皆以無思無慮為知者也;是猶可與謀者也。忘言忘義,天和在己,而何待其至哉!齧缺所以寐而不欲終聽之。

  舜問乎丞曰: 「輔弼凝丞」之丞。 「道可得而有乎?」曰:「女身非女有也,女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女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氣和則生。 性命非女有,是天地之委順也; 順理為性。 孫子非女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形之相禪。 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 強陽,主動也: 又胡可得而有耶?」

  〔解曰〕 以為有道,而可知可為者,惟見有身也。見有身而欲翹然於萬物之上,則煦煦以為仁,岳嶽以為義,賓賓以為禮,而柴立乎天地之間。夫惟知身非己有,則化身為天,而行乎其不得不行;恩萬物而非仁,裁萬物而非義,序萬物而非禮,天之強陽所動胥與動,而不持以為故;斯以觀天而合其和也。夫行之所往,處之所持,食之知味,皆強陽之氣所沉浮,而我何與知!況進此而可有為道之本根者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