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思問錄 | 上頁 下頁 |
內篇(3) |
|
「修辭立其誠。」無誠之辭,何以修之哉!修辭誠,則天下之誠立,未有者從此建矣,已有者從此不易矣。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誠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之道焉耳。「觀盥而不薦」,非薦之時,然而必盥也。「觀我生」,君子而後可無咎;「觀其生」,君子而後可無咎;不然咎矣。內不見己,外不見人,而後得所止焉,其為天理也孤矣。憂世之將剝而不與嘗試,非「與臣言忠,與子言孝」、「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以為德,則且與之為嬰兒,知之益明而益困矣。艮觀同道,故君子尤難言之。 「履,德之基也。」集義,素履也。宜兄弟,樂妻子,而一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德行之,所謂和而至也。九卦以處憂患,而此為基。君子坦蕩蕩,修此故也。 見道義之重,則處物為輕,故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周子。純乎其體道義者,天下莫匪道義之府,物不輕矣。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非泛然而以銖塵揮斥之 也。處貧賤患難而不易其官天地、府萬物之心,則道義不息於己而己常重矣。 獨知炯於眾知,晝氣清於夜氣,而後可與好仁惡不仁。 知地之在天中,而不知天之在地中,惑也。山川金石,堅確渾淪,而其中之天常流行焉,故濁者不足以為清者病也。以濁者為病,則無往而不窒,無往而不疑,無往而不憂。「安汝止,惟幾惟康」;「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無所窒也,奚憂疑之有哉? 言幽明而不言有無,張子。至矣;謂有生於無,無生於有,皆戲論。不得謂幽生於明,明生於幽也。論至則戲論絕。幽明者,闔辟之影也。故曰「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分而為二,倍而為四,參而為六,剖而為八,參乘四而為十二,五乘六而為三十,十二三十相乘而為三百六十;皆加一倍之定體也。邵子。知其說者,知天地之自然而巳。若夫「鼓之以雷霆」,《震》。「潤之以風雨」,《巽》。「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坎》《離》。「乾道成男」,《艮》。「坤道成女」《兌》。交相摩蕩而可大可久之業著焉,則未可以破作四片、破作八片之例例矣。以例例神化,因其自然而喪其匕鬯,天下之理奚以得,而人惡足以成位於中乎? 吉凶、得失、生死,知為天地之常然而無足用其憂疑,亦可以釋然矣。釋然之餘,何以繼之?繼之以惡而為餘食贅行,繼之以善而亦為餘食贅行,憂疑自此積矣。知者不惑,仁者不憂,惟其不於吉凶生死而謀道矣。 言無者激於言有者而破除之也,就言有者之所謂有而謂無其有也。天下果何者而可謂之無哉?言龜無毛,言犬也,非言龜也;言免無角,言麋也,非言兔也。言者必有所立,而後其說成。今使言者立一無於前,博求之上下四維、古今存亡而不可得窮矣。 尋求而不得,則將應之曰「無」。姚江之徒以之。天下之尋求而不得者眾矣,宜其樂從之也。 不略於明,不昧於幽,善學思者也。 畫前有易,無非易也。無非易而舍畫以求之於畫前,不已愚乎!畫前有易,故畫生焉。畫者,畫其畫前之易也。 兩端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也。張子。實不窒虛,知虛之皆實;靜者靜動,非不動也;聚于此者散於彼,散於此者聚於彼;濁入清而體清,清入濁而妙濁;而後知其一也,非合兩而以一為之紐也。 節者,中之顯者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而未有節者存,則發而中者誰之節乎?豈天下之有節乎?是從其白於外之說矣。故周子曰」中也者,和也」;張子曰「大和所謂道」;卓矣。雖喜怒哀樂之未發,而參前倚衡,莫非節也。充氣以從志,凝志以居德,庶幾遇之。闃寂空窔者,失之遠矣。迫發而始慎之,必有不審不及之憂。 「無不敬」,慎其動也;「儼若思」,靜而存也;「安定辭」,立誠於天下也;「儼若思」,於是而有思,則節無不中矣;仁之熟也。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奚以思之哉?「儼若思」之謂也。旁行而不流,安止而幾,其功密矣夫。 恃一端之意知,以天下嘗試之,強通其所不通,則私;故聖人毋意。即天下而盡其意知,以確然於一,則公;故君子誠意。誠意者,實其意也,實體之之謂也。 意虛則受邪,忽然與物感通,物投於未始有之中,斯受之矣。誠其意者,意實則邪無所容也。意受誠於心知,意皆心知之素,而無孤行之意,故曰無意。慎獨者,君子加謹之功,善後以保其誠爾。後之學者,于心知無功,以無善無惡為心知,不加正致之功。始專恃慎獨為至要,遏之而不勝遏,危矣。即遏之已密,但還其虛,虛又受邪之壑,前者撲而後者熹矣。泰州之徒,無能期月守者,不亦宜乎!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聖學提綱之要也。「勿求於心」,告子迷惑之本也。不求之心,但求之意,後世學者之通病。蓋釋氏之說暗中之,以七識為生死妄本。七識者,心也。此本一廢,則無君無父,皆所不忌。嗚呼!舍心不講,以誠意而為玉鑰匙,危矣哉! 求放心,則全體立而大用行。若求放意,則迫束危殆,及其至也,逃於虛寂而已。 「默而成之,存乎德行」;故德不孤,必有鄰。灼然有其幾,而不可以臆測。無他,理氣相涵,理入氣則氣從理也。理氣者,皆公也,未嘗有封畛也。知此,則亦知生死之說,存事沒寧之道也。 「吉凶悔吝生於動。」畏凶悔吝而始戒心於動,求其坦蕩蕩也,能乎哉?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待平旦之氣而後好惡與人相近,危矣!危矣!不幸而僅有此,可不懼哉? 死生,晝夜也。「梏之反復,則夜氣不足以存」;故君子曰終,終則有始,天行也。小人曰死。 「浩然之氣,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塞乎天地之間,則無可為氣矜矣。「閑來無事不從容」,無可為氣矜者也。 「盡性以至於命。」至於命,而後知性之善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天下之變,皆順乎物則者也。何善如之哉!測性于一區,擬性于一時;所言者皆非性也,惡知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